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17 13:24:25| 人氣1,7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日本從災害學會了鈍感力,那麼台灣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鈍感力」在日文是指人很駑鈍,對周圍的反應慢半拍,本來是負面的形容詞。後來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暢銷書「鈍感力」一書賦與新的定義,意指不會因為眼前的事情而動搖或生氣難過,只專注在自己該做的事情上。

 這一次日本發揮了自制力,或者說是鈍感力。日本政府的朝野當下協商,限制議員官員到當地視察。 在電視上露面最多的官房長官枝野幸男,也顯露出這樣的特質。日本的公共媒體NHK深知它的角色,充分發揮了鈍感力。資深主播來播報新聞。不疾不徐,不會因為核能電廠爆炸而提高音量。就算是未求證的死亡人數,只會用失蹤人口計算,避免在傷口上灑鹽。

 在平時,這樣的特質也許會讓人覺得隔靴搔癢。但是在援助災害時,十分有用。因為發揮了鈍感力,日本政府及NHK讓民眾知道應該要做什麼,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有效的。

 在傳播學院裡,新聞系學生都會知道人民有知的權利。有許多新聞工作者願意出生入死,對抗權威以捍衛這項權利。但是這樣行為,對照現今台灣電子媒體的行為,似乎格外剌眼。

 台灣有數家電子媒體在災後「挺進災區,為您做第一手報導」。筆者要問的是,這樣的新聞能夠呈現和其它媒體不同的觀點嗎?除了「別家媒體到了,我們不能獨漏」的輸人不輸陣心態之外,還有些別的意義嗎?

 以往的「知權」變成是收視率競爭下的虛弱藉口。筆者要問,我們知道了這些災難了,也看了三十次同樣的畫面了,然後呢?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幫助日本?幫助台灣?幫助自己?

 災後,電視媒體並沒有告知正確的募款帳號,反而報導募捐物資的消息。台灣的人十分地熱情,當有單位登高一呼要募集物資,就會有許多民眾自動自發地送來許多物資。八八風災時,筆者也當過義工幫忙整理物資。心得是,發起的單位需要有全盤計劃,除了要確保自己有收受整理的能力、物流的能力,還需要發送能力,確保這些物資能夠發放到所需災民手上。不然這些民眾的熱情,可能變成災區的負擔。

 16日早上 NHK 節目提到,日本也有許多災區外的居民想要捐物資給災區,或是想要去災區幫忙,但是不得其門而入。前往災區探視,確認災區是否能接納義工的專家說,現在的災區缺乏物資糧食,根本沒有餘力讓義工幫忙,甚至他覺得自己幾個人會給對方添麻煩,因此要撤離災區。因為到災區道路中斷及限制通行,運送物資不便,現在也無法接納民間的物資。還有日本災民請NHK轉達災區以外的人,不要再傳簡訊問候災民平安,因為手機充電不易,要一一回覆也很花時間。

 在非災區的人看來,要捐物資,要去當義工,打簡訊問候,代表自己的關心,不過是人之常情,為什麼災區的人不能領情?問題是,上述行為的確是自己想要給對方的禮物。但是如果目前對方無力承受,那麼就會變成壓垮駱駝的稻草。

 對於援災報災的鈍感力,日本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九二一地震之後,筆者和一群災害專家,包括NHK和朝日新聞的災害記者,到台灣學習九二一地震政府及民間的對應。我特別求教這些專家,進而發現日本政府媒體這些對應及作為是經過數次地震、風災、火災等大大小小災害,反省學習到的。日本會把這樣的學習變成外顯知識,在公司形成內規或是記者俱樂部共有的規範,包括前往災區時的準備、訪問災民時應有的行為規範,在下一次災害發生時,可以應用在自己的行動。因此日本的正規記者會知道自己「應該做的事」,而不是憑直覺地做「想做的事」。

 日本從教訓中學會了鈍感力,台灣也經歷了許多災害,媒體,你學到了什麼呢?


台長: 鄭秀娟
人氣(1,71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