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29 16:48:14| 人氣97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門的生活教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吃飯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佛門的生活教育

 

打從孩提時,爸媽或哥姊就會教我很多生活習慣,出家之後師父、師兄們也會教我們佛門的生活細節。在家時,爸媽常會訓誡我們兄弟姊妹要好款,出家之後,師父跟師兄們都說,出家人要有威儀。因此,不管是在家或出家,生活教育都是必要的,那是最基本的學習,一個人的生活禮儀及品格,也就從這裡開始!

 

出家的生活教育跟在家的生活教育有甚麼不一樣呢?當然有所區別,形象不同、環境不同、心態不同、生活習慣也不同,所以一定不一樣,但是出家的生活教育,重點還是在於心的學習,一切從心出發,這樣才符合行者的角色。第一次在佛寺用齋,法師教導要先供養──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用齋畢要為施主回向,並要心懷感恩。又第一次在佛門洗碗筷,正當拿著大把筷子在水龍頭下搓來搓去,沖呀沖的,就有法師輕聲對我說,三惡道眾生都是飢餓的,他們聽聞這些碗盤聲,卻又吃不到,很容易生起瞋恨心,憐憫他們不再造業,所以我們要注意細行。經過這樣被教導後,從此便知道飲食的禮儀,含融廣大心量的學習,對尊上要恭敬供養,對下三道以慈悲心普施,對一切眾生則要廣為分享,對十方信施要懂得感恩並惜福,培養自己成為一個知禮知義,又襟懷寬闊的人。在佛門的生活教育,就是從生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慢慢陶冶自己心胸。

 

心的陶冶,說起來層面很廣,也很籠統。猶如上述的恭敬供養心、廣為普施分享心、懂得感恩、惜福,都是心的陶冶。又培養自己有感知的心,是心的陶冶;處處為人設想,不擾眾,是心的陶冶;約束自己三業不放逸,還是心的陶冶;建立該身分當具有的觀念,也是一種心的陶冶;凡事要懂得發回向心,功不在我而歸大眾,更是心量的培養。總之,生活教育是以善法心作為基礎而築構起來的教育,並且偏重在品格道德、倫理方面的樹立。

 

對一個行者來說,日常生活的細行,可說是修行之路的基本訓練,所以剛出家一定要從「沙彌律儀」及「二十四威儀門」學起,樹立一位行者的行為基礎。如果在這個階段學習紮實,那麼成就佛門法器將指日可待,就怕眼高手低,行者該有的觀念未立,距離菩薩道修學將有千里萬里之遙。佛門裡與外的風景畢竟不同,道德、倫理不容悖離外,養心更勝於養術,所謂僧格及僧人的氣度,也因此被塑造,頂立在佛門裏,方能為眾生作舟航。

 

重新審視一番,不管出家年資久或淺,不免為久遠以來的習氣所繫,尤其資訊發達,訊息取得容易的當今,普世價值不著痕跡地進入我們的生活環境,如果不加以警覺,無形中熏習的社會性言語、行為,甚至觀念,日積月累,我們的道風可能將一點一滴的趣向世俗,沒有了法味,這是行者所不可不慎的!畢竟,佛門的生活教育,不完全等同於一般家庭生活教育、學校跟社會的生活教育,而更重視於由心形鑄的行為實踐與啟發。但無論何種教育,都是在「生活」中完成的,而且這種生活教育是一輩子的事。

台長: minlo
人氣(97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日照一隅 |
此分類下一篇:2013年就是現在
此分類上一篇:可以同願同行嗎?

Lady Oscar
敬佩您~ 祝福您法喜無量
2013-01-18 23:43:57
版主回應
謝謝祝福
也同樣祝福您^___^
2013-01-24 10:14: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