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13 10:08:46| 人氣213|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ܤ 學校不=教育,甚至於不=訓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小我們就接受一個觀念,到學校接受「教育」,對這個觀念,我以國中教育為例,做一簡單的分析,看看是否正確?

國中生:平均13~15歲。

時間:3年,扣除寒暑假共9個月,實際受教育時間27個月。

受教育科目:國文、英文、數學、理化、地理、歷史、美術、工藝、體育等等。

個人觀察到的結果:大部份的學生,沒有學到知識,甚至沒有被訓練到技能,所謂的優秀學生,指那些考的上公立大學的菁英,大多數沒有學會「思考」或俱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相反的,大部份被放棄的學生得到的是挫折、自暴自棄、討厭學習。

在這樣的「教育」下,我觀察到即使是所謂的優秀學生,在大學及畢業後,如果沒有考試工作的壓力,一年會主動讀完3本書的也寥寥無幾,更何況是大多數被老師和學校羞辱及放棄的學生。

請問這樣的學校,可以稱得上是「教育」機構嗎?

教育這個英文字educate,在拉丁文有引導、領導的意思(leading),請問學校引導或領導了學生什麼?退一步來說,學生付了錢,花了時間,學校好歹也想辦法提供他們點「技能」吧!坦白說,也沒有,再退一步來說,至少不要挫折學生,讓他們討厭學習吧!,也做不到,那學校到底用來幹什麼的?

英語有句話:「No pain, no gain.」,可是如果只有pain,沒有gain,那何必去學校。

台長: 大雄 °♫-* 和睦
人氣(213)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 教     育  |
此分類下一篇:ܤ 作文創新教法
此分類上一篇:ܤ 分工與專業

大雄
林火旺也對台灣高等教育提出建言,他認為大學的宗旨是要使人成為「人」,成為「公民」,不過我們國家辦大學卻一直像在辦高級職業訓練班,只顧著培養出一群高水準的專業技術技工,但這些人對人情世故和義理卻不太認識。
我國教育對此問題的因應政策是發展通識教育,但結果通識教育的規劃與執行卻出了問題,導致原本是要培養出「人」的學程變成為讓學生取得「營養學分」的最佳管道,因而偏離了原初的美意。
林火旺更進一步提出上述社會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他認為應該要在高中階段普及式的開設哲學課程,如某些西方國家行之有年的做法一樣。林火旺認為,重點並不在於哲學課程的開設,而是培養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唯有培養出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讓學生超越他所謂的「動物性思考」,即短視近利的趨利避害決策方式。進一步能反省自己,改變自己,看的遠一點,想得深一點。

來源:http://gigabyte.fxsh.tyc.edu.tw/life2000/net_university/net_university_010.htm
2007-08-20 09:59: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