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笑傲江湖學孫子兵法 一:用間
金庸大俠所寫的笑傲江湖表面看來是一本武俠小說,但其全書的中心思想在筆者看來,無不暗合孫子十三篇的兵家理論。
笑傲江湖中有一明兩暗三位男主角,表面上看來書中的男主角是令狐沖,但實際上全書是以左冷禪和岳不群兩位明爭暗鬥奪取五嶽劍派的掌門人為情節發展的主軸,令狐沖、勞德諾和其他的男女配角充其量也不過是左冷禪和岳不群兩大政治鬥爭高手下棋的棋子罷了。
這場精采的鬥爭中,雙方可說是費盡心機,無所不用其極,但是最後左冷禪卻落得為岳不群做嫁衣裳,將多年苦心孤詣所安排好的五嶽劍派掌門位置拱手讓人,還落的雙目失明;相信一定有許多讀者不明其中奧妙?其實左冷禪失敗的原因甚多,但其中有一重要的原因為任用勞德諾到岳不群身邊做間諜失敗,取得了一本假的辟邪劍譜,以至於封禪台上比武奪帥失敗。但是笑傲江湖一書中用間用的精采情節卻不只這一段,筆者將以孫子兵法第十三篇用間篇為理論基礎為主,以笑傲江湖書中的角色和情節為輔,來詮釋間諜的妙用。
孫子把間諜分為五種:一、因間。二、內間。三、反間。四、死間。五、生間。其定義如下:
一、 因間:利用敵人的同鄉人做間諜。
二、 內間:收買敵國的官吏做間諜。
三、 反間:收買或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
四、 死間:故意散佈虛假的情報,讓我方的間諜知道傳給敵方,敵人上當後往往將我方的間諜處死。
五、 生間:派往敵方刺探偵查後,親自返回報告敵情的間諜。
左冷禪為了合併五嶽劍派並順利坐上掌門人寶座,除了恆山派外,在其他四派皆派有間諜蒐集情報,華山派的間諜便是勞德諾,其實筆者相信岳不群很早就已發現勞德諾是左冷禪派來的間諜(角色為生間),但是他知道就算殺了勞德諾,左冷禪必然不會死心,不是令外派遣其他親友弟子投入華山派偷師學藝兼蒐集情報,就是收買其門下弟子做為內間,與其不斷耗費心力提防間諜入侵,不如假裝不知道勞德諾是間諜,並且好好利用他為反間,傳送假情報給左冷禪,使其低估岳不群的武功,達到欺敵的效果,更妙的是騙得勞德諾偷了一部假的辟邪劍譜,練了一套似是而非的辟邪劍法,騙得左冷禪在封禪台上比武奪帥的時候捨棄自己擅長的嵩山派武功不用,而用假的辟邪劍法與岳不群的真劍法對決,一舉大敗虧輸,拱手讓出五嶽派掌門人之大位。
岳不群用勞德諾為反間成功的欺騙了左冷禪固然高妙,但是他用令狐沖為死間,騙的天下武林人士皆認為辟邪劍譜在令狐沖手上那才真是神乎其技;至於令狐沖為什麼會被利用為死間呢?
一、林平之父母死的時候只有他在身邊,並且被要求轉述他們的臨終遺言,瓜田李下的嫌疑甚重。
二、他在思過崖上巧遇風清揚傳授獨孤九劍,短期間劍法大進,而且偏偏天下間能試得獨孤九劍的人又少之又少。
三、他答應了風清揚不將遇到風清揚和學會獨孤九劍一事告知岳不群,這犯了岳不群的大忌,徒弟學了高明的劍法卻不告訴師父,更不一五一十的教給師父,想想文種和韓信不得好死,就知道自古以來屬下能力比長官高的很少有善終,令狐沖之所以不死,是因為利用價值一直到岳不群奪得五嶽派掌門時才結束,若死太早會防礙岳不群計劃的進行;而且岳不群幾次想殺他皆未得逞。
四、令狐沖在福州向陽巷林家老宅殺了嵩山派的「白頭仙翁」卜沉和「禿鷹」沙天江,奪回寫有辟邪劍譜的袈裟後為其師娘所救後,袈裟被岳不群順手牽羊偷走了,但是林平之、岳靈珊和嵩山派的人皆知道辟邪劍譜最後的經手人是令狐沖,再加上令狐沖打死也不相信岳不群是個會趁他昏倒之際偷走辟邪劍譜,再想辦法嫁禍栽贓給他,引導天下武林人士將奪取劍譜的焦點放在他身上的人,所以只有乖乖被利用。而岳不群也因此可以好整以暇的回華山專心修練辟邪劍法,為奪取五嶽派掌門做準備。
至於內間的應用,則是以左冷禪在封禪台前利用玉璣子激的泰山派掌門天門道人一怒之下就衝動的聲稱自願讓出掌門之位,巧奪掌門人信物鐵鑄短劍為全書的代表作。左冷禪對天門道人性格可說是瞭如指掌,知其性格直爽暴躁、經不得激,又缺乏臨場應變的機智,武功雖高卻無領導的才能,門下的師叔玉璣子、玉磐子和玉音子等人對其當掌門恐怕早就不服氣,如果沒有五嶽劍派併派一事,天門道人大概也能安安穩穩的做到退休,可惜他的對手左冷禪收買人心的本領比他高明太多,再加上天門又完全沒有防內賊的觀念,所以在嵩山封禪台中了左冷禪和師叔門設下的圈套,先是被玉璣子巧取掌門人信物,想動武回奪又被玉磐子和玉音子兩位師叔以武力所阻,再加上突然之間又發現除了他所統領的長門弟子外,上泰山的兩百多人中有一百六十餘人竟然齊聲支持玉璣子接掌門,反對左冷禪併派這場仗,還沒打自己人就已倒戈支持左冷禪。以此觀之,左冷禪也可稱得上是一位優秀的將領,只可惜岳不群比他優秀的多。
岳不群的功夫或許不是天下第一,但是他以一人之力,力抗左冷禪人才鼎盛的嵩山派和勢力龐大的旁門左道所組成的暴力集團,卻能奪得五嶽派掌門一事卻證明了他是一位一流的統帥和高明的政客,他用間手法的高明,就如孫子所說:「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情者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