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人,也是一個研究「僧」。是從她家(註一)看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王汎森院士的『如果讓我重作一次研究生』(註二)這篇文章,還有鳥人的個人化回應,引發了我的動機,讓我也想來碎碎念一下。
雖說我還沒脫離研究生之列,還在苦苦掙扎中。但身為「博士研究生」這職銜也已堂堂邁入第六年。非常希望不要再有第七年之餘,想來應該也可以算是「老鳥級」。在鱷魚城的敝系,據說在我背後有個「勸退學姐」的稱號跟著我。並非不鼓勵大家認真向學,而是真心走過這一段路,實在覺得要做這個決定,非得有長期抗戰的決心加上對學科高度的熱情不可。
我承認我是理想主義,對教育有莫名的熱情及自我和社會期許。因此也對所有主修教育的研究生有更多的隱藏式期望(高標準啦)。即使許多人直接或間接的告訴我,真實世界並非如此,大部分出國取經的人士其實不過也就只是想要一張文憑罷了。有人為了更高的社會地位,有人為了鞏固教職,有人為了圓一場留學夢,有人為了爭一口氣。真正為了教育而修教育的人,幾希矣。我總是還是無法逃離一再期望找到有同樣熱情的新血,再默默失望的結果。
從系上的少數民族,到近兩年台灣人在教育學院成為大宗,我有許多感觸。許多人入系,總是第一句話便問是否能三年畢業。我總是直接了當,斬釘截鐵地說:不可能。於是看到一個個不信任的眼光 – 彷彿在說那是因為我遜才要這麼久,如果是憑某某人的聰明才智三年怎麼不可能?
或是迫不急待,一個個拿我作為目標競爭比較。拿著第一學期跟第五年的學術程度比較,是太看得起我還是太看不起我?
我承認我念得久了點。但我還是認為在敝組敝系敝校,即使以「拼命」的方式,平均值四年的博士不算太過分。尤其是,如果真的要學得夠紮實,五六年應該是正常的。
既然博士班唸得比平均值還久… 那麼回應鳥人和王院士的文章,我也來野人獻曝一下吧。
<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差別>
研究生和大學生最大的差別對我來說應該是「自主性」吧。大學生對課業的態度還可停留在「等老師出了作業再說」的方式,但(博士)研究生可需要許多的獨立思考。自己覺得哪裡缺少理論,哪裡不足,便要自行挖掘並且”research”,再也沒有藉口理由說「老師沒告訴我」,因為想辦法去找思考、去答案可是一個研究生的責任。而生活重心也大有不同。如鳥人的經驗,我的大學生涯裡,學術也從來不是重點。雖說我也常覺得當年不用功努力因此今日所得懲罰便是把前二十年所沒念到的時數補回來。但其實回頭想想,人生每一階段都該有階段性的任務。大學時就是該給自己廣泛的嘗試,而非只限於課業。我總是說我是黑羊,從來不是主流的好學生。但如果只是要比讀「書」這件事,我卻總可以大聲的說我看過的書可不比「好學生」少,只是不喜歡讀要考的書而已。因此大學時代的任務對我來說便是不斷的擴展人生經驗,不斷嘗試與發掘自己的長處、短處,以及心知所向。研究所呢,脫離了大學時代的廣,開始走向「精」。找到了那一個心知所向,可以往這一個心知所向掘得更深。
<選擇所愛,愛所選擇>
對這一部份,我最真心的建議就是若有機會可以先工作,那麼就先工作吧。尤其是由碩士到博士的中間。因為博士一念經年,而更「精」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失去了一般性的工作選擇。因此在做這樣選擇之前,先進實務界給自己試試看的機會,確定這是一條可以一輩子走向去的路。有不少人甚至在碩士的過程便發現自己並不適合學術界。並非聰明人才能念博士啊。許多真正聰明的人直接看透,省下動輒三五年的時間投資,朝商發展,或是好好規劃一個不需要博士的人生。多出的許多時間精力,可以過一種很精彩的生活方式,不需要長時的面對孤獨。但是,一旦想清楚了,這時候可沒什麼理由藉口了。自己做的決定,自己好好堅持。
(待續…請容我慢慢寫啊…)
註一:
深山裡的鳥站
http://www.wretch.cc/blog/sendoh1107&article_id=11867641
註二:
如果讓我重作一次研究生
王汎森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東三再起」教育論壇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民國九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花蓮教育大學。
http://www.nhlue.edu.tw/~gice/epaper/08/word/edit01.pdf
06/11/07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