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lent學習計畫小編聽到嚴總裁的一場演講提到這篇《孤獨與高牆》文章,不只點出台灣的盲點並且給予不一樣的角度看待台灣,因此想和各位同學分享!
前幾天拜訪了淡大大陸研究所的一位老教授,這位老教授在淡江教書二十多年,研究大陸十幾年,每年都要參加各種兩岸的研討會,穿梭於海峽之間,堪稱這個領域內的重量級人物,而他的文章也是經常見諸於報端,兩岸通吃。
老教授說道,每年都有很多大陸交換生來淡江交換四個月,很多人都選修了大陸所的課程,沒事時經常來大陸所晃。但是今年來的這批正式的學位生,不論是本科生、研究生或是博士生,沒有人來過大陸所,這讓他頗感意外。
但是我一點都不意外,在我看來,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大部分交換生都是大三學生,很多人來台灣只是四個月的長線遊客,是注定要轉走的插班生。他們很難有固定的班級,固定的同學和他們在一起吃住生活,學校安排陪伴他們的台灣同學,也是基於「帶著對岸的朋友在台灣好好玩」為出發點,而不是把交換生當成自己的同學看待,對交換生始終保持著一份「敬畏」之情。
融入台灣生活的標準
我和這學期的交換生都是同一時期來台灣的,我有問過交換生有沒有覺得自己融入了台灣的生活,很多人都是一臉複雜神情的笑而不語。他們和我們這些學位生觀感上相差很大。原因很簡單,一方面我們這第一批陸生已經知道自己至少要在這裡過活四年,而交換生則知道他們不會長時間停留。
另一方面,我們一開始就是「正式編制」,有固定的班級和同學,同班的台灣同學也知道我們和他們要一起生活四年。這就不難理解交換生為什麼很難融入台灣同學真正的生活。所以交換生更願意去大陸所,和有大陸經驗的台灣人打交道。而我們則一開始就要融入台灣內部,自然也不會想到要去大陸所尋找慰藉。
在我看來區分陸生是否融入台灣的標準只有一個:當你和台灣同學講話時雙方大多數時間,不以兩岸為劃分,不會再一開口就是「你們台灣人…」、「我們大陸人…」,而是用「你…」、「我…」,以個體作為區分,開始一段不加任何身份認定的對話,這就是融入的最明顯標誌。
當然這樣兩種不同的開頭承接的話題自然也會不同。前者之後的話題多是兩岸的差異如何如何,聽上去崇高偉大閃閃發亮。而後者的話題多是稀疏平常的雞毛蒜皮,比如你的衣服哪裡買的,你中午去吃什麼,我哪個老師很好笑。沒有幾個人會和一掛裡的朋友扯淡時張口閉口的國家大事。
政治冷感症
當然我和台灣同學的交往互動之中偶爾也會扯到些「國家大事」,這個沒有辦法避免。
有一天晚上,我和兩個台灣同學窩在頂樓的椅子裡看電視,正好播到有關選舉的新聞,我的同學就罵藍綠搞的亂糟糟。我在一旁苦笑:「至少你們還有有機會真正的投票。」她則一臉不屑的說:「我有票也不去投。」我問她為什麼,她很認真的說:「這些人都不配我的選票。」我當場被她震撼。
震撼的原因有兩個,首先這個女生是個平日裡瘋瘋癲癲,有點脫線的性格,沒想到她會有這麼深沉的一面。第二個原因,我很少遇到會說台灣不好的台灣人,也很少遇到對於政治有自己看法的台灣同學。
就我目前生活範圍所及的同齡人裡,台灣同學講起台灣時都會很驕傲的說,台灣民主又自由,大家的論調幾乎都一樣,讓我很懷疑這句話有沒有被光榮的寫入教科書。很多人很愛很愛台灣,愛到眼裡快要揉不進沙子。
之前,我也有和兩位台灣80後的學長們聊過,他們也講到過類似問題。可以說他們是我目前為止見過最有思想的台灣年輕人。我和我的其他台灣同學很難講起有關國家和社會的問題,他們很多人沒興趣,也講不出話來。
只有「讚」的臉書
內地很多人都羡慕牆外可以用FB,可以無限自由的點擊世界。但說實話,同樣作為社交網路,FB的內容含金量遠遠不及人人網。有位台灣學長天天泡人人,我當時就覺得很奇怪,幸福的台灣人民沒有高牆也有FB,幹嘛還跑來玩人人。他說,FB實在太沒內容了。
事實的確如此,我在FB上發照片,常常有很多人按「讚」,亦或說「好酷哦~」。但是發的文章很少有人看,轉載的一些思想性的東西更是連個「讚」都沒有。FB上很少看到有人發文章,大部分是發打卡簽到,網頁拉下去看到的幾乎都是:「我和XX一起在XX吃了什麼」「XX今天笑死我了,他幹了很XX的事情」。附加一張幾個人45度仰角的大頭照。然後這條狀態下面就會顯示:XX個人說「讚」;一排的留言:哦!真的假的?!好酷哦!
我在FB上看到的稍微有料一點的東西基本上是人人裡前段時間已經過氣的內容,點開後是截了一半的東西,想看下文必須要你按讚,通知你所有朋友:「我在看這個東西哦~很有趣!」然後才會顯示下文。而且一個版面裡一半是廣告。
美滋滋的小世界
比起外界,台灣同學更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朋友過生日,是很多人的頭等大事,他們會去拉路人拍VCR表達對自己朋友的祝福。通宵做很大的生日牌,一張一張的剪貼照片,把牌子貼的滿滿當當。提前好幾個禮拜策劃生日PARTY。他們會很用心的經營自己的生活,讀好自己的書,玩好自己的樂,對朋友掏心掏肺,讓人感覺真誠的沒有辦法拒絕。但是,他們很少去關心外界。
這當然也和台灣的媒體有關係。台灣的電視新聞裡大多都是島內的民生新聞,偶爾穿插大陸和國際新聞。民生新聞裡,大到選舉,小到市井都會播報。而這些新聞的細微程度是很令人吃驚的,我曾看到過一隻小貓被卡在燈箱上下不來的「新聞」被反覆報導了好幾輪,而等了半天國際新聞則少得可憐。我本來以為是時段和頻道的問題,但是我在任何時段都一直沒找到我需要的頻道。
當打開台灣人常用的門戶網站雅虎奇摩時,你會發現,首頁的新聞只有可憐巴巴的一塊豆腐乾。大部分版面都是購物、美容和各種廣告。台灣沒有牆,其實只要有心,就可以找到很多內地沒有的資訊,但是很多台灣的同學除非寫報告找資料,否則都不會去碰。
我突然想起電腦老師在開學時講過的話:網上有那麼多的資訊,但是你們都不去看,不去用,把資訊都浪費了,世界很大,眼光要放開去,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身邊。
孤島意識
誠然,我身邊的同學還都只有大一,他們很多人都剛剛成年,但是有些觀念和意識不是一兩天形成的。我不知道四年後我的同學會對台灣,對兩岸,對世界,對未來會有什麼看法。但是我真的希望他們能好好利用自己身邊的資源,他們可以觸及的很多資源是我們對岸的同齡人十分豔羨的。
很多人都抱怨說內地扼殺了太多年輕人的夢想,在牆內一直被各種和諧欺騙,很羡慕台灣的自由開放。但其實台灣一部分人的島國意識非常強烈,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這和在牆內伸著脖子看世界的內地人比起來真的弱爆了,後者至少渴望知道外面的世界,而前者,世界明明向你敞開,你卻要別過臉去,自己把自己堵在牆角。
i-Talent學習計畫小編喜歡這段結論,我們每個人,每群人,都有成為孤島的可能性。但是要不要成為孤島,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於外部條件,而是取決於自身因素。就像種子被壓制於瓦礫塵土之間,但只要有向上的動力,自己渴望破土而出,終有一天,你會長到你想要的高度。到那時,牆的高低,甚至有沒有牆,都不再重要,因為你長得已經比牆高了許多。
i-Talent學習計畫部落格希望提供你更細微的觀點,讓你比別人多看出事情的癥結,帶領我們走向更進步的世界!
i-Talent*學習計畫-未來競爭力研習營是您學習的好夥伴!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