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30 20:29:12| 人氣1,4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國內教育:學生、家庭環境與家長探討(資管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資管系 黃琬玲、呂岳樺


【學生本身】

為什麼現在的學生會比以前的學生不好教育?

家庭教育差別
以前:大多是男人外出工作,女人在家教育子女,所以家庭教育佔了孩子大部分的童年。
現在:現在多為雙薪家庭,父母經常工作將子女交由褓母或是長輩照顧,疼愛的部份多於管教,孩子跟父母接觸的時間也不多。

體罰制度
以前:可以以體罰的方式教育子女,以往有不打不成器一說,雖然子女被打會懼怕權威之下,但這也讓孩子們習慣尊師重道、懂得禮義廉恥。
現在:反看現在的教育體制,學生可以打老師無罪,老師連打手心都變成體罰,那麼孩子們誰會去尊重老師?政府給予還在學習無知的孩子們人權的同時,卻也剝削了為人師表的尊嚴。

媒體的轉變
以前:媒體對於撥出的內容多少會有所篩選。
現在:現在媒體多了,大家為了爭所謂的獨家,往往把一些不適合青少年的內容撥出,甚至完整的報導兇手是如何犯案。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覺得現在的新聞有時候比限制級的電影還更暴力?還把以身體賺錢的援交觀念透過新聞來傳達?在老師們闡述道德倫理的重要性時,學生給你來一句「我覺得新聞說的很好啊,用身體賺錢又不偷不搶」!以前的老師會告訴學生說,做壞事的話就會跟新聞上的壞人一樣的下場。那麼現在的老師呢?老師沒尊嚴沒立場,家長的過度保護加上新聞媒體負面的報導,要拿什麼來教育學生?

資訊來源進步
  網路給予的知識通常是沒有經過過濾的,然而現在的孩子們得到知識的最大來源是網路,當孩子們將這些沒有過濾的資訊全數吸收,因而產生的偏差與錯誤認知,讓他們總是覺得他們做的才是對的。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22918359




【家庭環境】

「家庭是所有教育的出發點」
  家庭像鑰匙環一般,家族連在一起生活的地方叫做家庭。現代的家族生活在一起的機會越來越少了,甚至吃飯的時間也是分散而不在一起。
  家庭生活中可貴的「談話」和「笑聲」可以消除壓力、解除心中的話、產生互相信賴和諧快樂的氣氛。
  小孩信賴父母建立父母子女相互間的感情,小孩在溫暖的家庭中生活,不會變壞或做出反社會的不良行為。

【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的孩子,情緒會明顯低落,在校的孩子可能成績突然一落千丈,這其實是對重大壓力的正常反應。這種時候孩子若得不到適當的關愛或適切的輔導,很容易迷失,甚至自暴自棄。對這些子女來說,最難堪的是「生活品質下降」的事實,他們的身心物質需求與母親需要外出工作的需求,常會發生衝突。他們能有好多東西不敢要求母親購買、他們可能在放學後要自己照顧自己、他們可能在生病請假時自己單獨在家養病、他們也可能看到母親長期疲累而脾氣變壞。總之,這些子女所遭受的損失,以「家庭生活的變質」最為嚴重。在下列三方面出現了較多的困難:
一、情緒:他/她們有很嚴重的自卑感,覺得自己比別人差,會有情緒的困擾。尤其是那些父母已離異的同學,多會憎恨父母令他們成為特別的一群,當父母再婚時,他們的情緒會很波動,對父或母的仇恨亦會加深,因而導致他們與繼父母的關係不太好。 這些同學的情緒會在父母鬧離婚或其中一方突然離開時出現強烈的改變,他/她們會由活潑開朗變成內向寡言、由溫文有禮變成脾氣暴躁,由此可見父母婚姻狀況的變動對子女的情緒帶來很大的影響。
二、學習:由於很多單親同學的父母需要外出工作,加上有些學識疏淺,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兒女適當的幫助,故此這些同學普遍在學業上遇到困難,他/她們的成績欠佳,並且常欠交功課。情緒的困擾更令他/她們的學業難題雪上加霜。 在學習上得不到成功感,這些同學便沉迷玩樂、到處找尋認同和滿足感。結果,他/她們多會經常曠課、無心向學、成績每況愈下,最後甚至離家出走。他/她們容易在外結交損友,誤入歧途,未到中三而輟學者亦不少。
三、人際關係:大部份單親學生與家長的關係疏離,很少與父母溝通,甚至經常發生口角和衝突。他/她們與父母的關係亦因在校品學欠佳、曠課及離家而更加惡劣。他/她們與家中其他成員的關係大多不太好。 很多在這種家庭環境長大的同學都缺乏自信和安全感,他/她們大多不願開放、不善表達、也不懂與人交往。他/她們自卑和情緒化,容易與同學發生磨擦和爭吵,在班裡自然不受歡迎。可是他/她們極渴望得到別人的接納,故此他們經常在班裡表現「特別」以爭取別人的注意,結果總是失望的多。

【外籍新娘】
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普遍引起關注的議題包括:
一、社會適應、文化調適問題:台灣的弱勢男子和東南亞的弱勢女子所共同組成的跨國婚姻家庭,不僅須面對婚姻調適、子女生養等問題,更需要面對跨文化適應所帶來的問題,如:風俗民情、生活價值觀差異、和語言溝通隔閡等衝擊,加上「買賣婚姻」烙印、雙方結婚動機不同,台灣男子為解決延續後代的壓力,東南亞女子則以經濟為最重要考量因素之一,跨國婚姻必然會比同國同種族結合之婚姻家庭容易產生婚姻不協調、夫妻關係衝突及養育小孩等問題。
二、家庭婚姻問題:非以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短時間可能基於經濟的因素未被當事者所重視,但長時間對婚姻及家庭產生的效應,實待觀察、輔導。
三、親子教育問題:就東南亞新娘普遍教育水平差,語言能力不足,無論父職或母職部分,同樣限於夫妻社經地位或身心障礙困難,在提供下一代教育產生障礙。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6020112985

【隔代教養】
一、隔代教養家庭的成因:由於父母親因種種因素導致無法或不願照顧子女,而由祖父母接手,隔代教養家庭因而產生。

二、隔代教養家庭快速增加的原因:
根據教育部資料中可見,隔代教養家庭快速增加的原因主要有:父母親身心障礙、父母親收入低、離婚率增加、非婚生子、單親家庭等激增。

三、隔代教養的優點:
(一)協助照顧孫子女,減輕父母負擔。
(二)建立新的兩代或三代關係,促進家庭和諧。
(三)祖父母有較多的時間陪伴小孩,能給予孩子較多的安全感。
(四)祖父母較有耐心,孩子能學到很多東西。
(五)子女和父母對立時,祖父母是兩代間溝通的橋樑。
(六)家有祖父母,可以讓孩子對老年人有正確的看法。

隔代教養對祖父母、父母和孫子女三者間,都是有其好處,所以在提出隔代教養可能造成某些問題之前,我們也必須肯定其存在的價值性!

四、隔代教養的缺點
(一)體力上的問題。
(二)語言溝通的問題。
(三)價值觀差異的問題。
(四)教養觀點不同的問題。
(五)文化刺激的問題。
(六)相關資源網路的問題。

  隔代教養的問題,在近幾年受到了社會的重視,但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認為隔代教養環境下的孩子,較常具有行為上的問題:社交恐懼、任性自私、自信獨立能力差,甚至語言行為太過老人化!然而,隔代教育本身並沒有多少錯,錯就錯在一個大家庭裡,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大家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和態度。因此,要改善隔代教養的問題,祖父母和父母對孩子愛與嚴、剛與柔,都要分寸得當,要求一致,配合默契,才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長。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071601020

關於單親.雙薪.外籍配偶家庭對教育的影響?
第一:家庭支持度部分
  單親小孩缺少另一性別的認同與學習的榜樣,容易在性格上產生偏向某種性格,或是特別討厭某種性別的隱藏性格。
  雙薪家庭小孩則比較不會有上述情形,但是若因陪伴時間不足,則小孩容易缺少安全感,造成社會支持性不足,對人不夠信賴與性格封閉之問題。
  外籍配偶家庭的小孩,因為語言與文化不同,所以比較沒有辦法從小給孩子正向的社會支持,而且以目前的社會價值來看,小孩在社會上不容易獲得認同,所以基本上社會支持程度也會比較差。

第二:學習情況
  單親小孩通常也會是單薪工作者,所以對小孩的學習通常無力分心照顧,對學習影響多是負面。
  雙薪家庭小孩雖然也較無時間關注孩子學習,但是因為在經濟上通常比較不虞匱乏,所以通常會利用課後照顧或輔導的方式彌補之,如果可以利用假日補足相處時間,對孩子整體學習影響較小。
  外籍配偶家庭的小孩,通常一方在家照顧子女,另一方必須工作賺錢,在小孩陪伴與照顧上尚稱可以,但是在學習上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影響,所以效果也是較差的。

第三:親子關係
  單親小孩因為相處時間少,所以親子關係通常較差。
  雙薪家庭小孩或許相處時間也比較少,但是因為家庭工作可以由夫婦兩人共同分擔,所以在親子關係上還算是沒問題的。
  外籍配偶家庭的小孩通常會比較依賴一方,就是沒有出去工作的那一方,造成另一方親子關係較疏離,加上通常屬於社經地位較低者,所以在親子關係的經營上比較無法著力。

  總的來說,這三種家庭組成方式,對小孩的影響,以正面來說,是雙薪家庭優於外籍配偶的家庭,而外籍配偶的家庭又優於單親家庭。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7050100864


【家庭環境】
家庭經濟環境所造成的影響,最常見的例子就是:

(一)因為家裡無法負擔學費,所以導致貧窮小孩不能繼續就學或升學。
(二)因為沒錢補習,所以貧窮小孩無法多方面學習。
(三)因為沒錢買參考書及課外讀物,所以貧窮小孩不能多學習知識。
(四)因為沒錢可以出國深造,所以才能只能侷限在一個框框裡。

  就因為這樣,從一開始就註定富裕家庭和貧窮家庭的小孩的差別。

假設現在是以學區來劃分學藉。
  那大多好學校的學區都是在黃金路段,那經濟能力強的家庭可以遷入好學校的學區 ,沒有經濟能力或是能力不足的,只能選擇自家最近的學區來就讀學校。
  這樣是不是會就造成:有錢人家的子弟,有能力遷入好學校的學區就讀,更因為經濟許可而出國深造,再成為大企業的中高層員工,繼續賺大錢;窮苦人家會因為沒能力,而畢業之後會因為兢爭力不足,而選擇待遇較差的工作。
  也就是說,有錢有勢經濟好的家庭,將會愈有錢有勢;沒錢沒勢經濟差的家庭,就只能縫隙中求生存,而這種人很容易被看不起,但是又有什麼辦法逆轉?

資料來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7031702844


《家長會在教育改革中的角色與定位》
  關於家長會,有許多家長根本不知道家長會的存在,甚至有人認為家長會只是學校的一棵搖錢樹,而「家長委員」都是有錢、有權的人才能擔任。這樣的心態、認知,使得家長會形同虛設。

>台灣現在的家長會是如何產生的?現象如何?
  正確做法
  家長會每年改選一次,在改選之前,應先召開班級家長會,讓班級家長選出班代表,再讓每班的家長代表參加全校家長大會,然後在大會裡互相推舉出二十五名法定委員代表。
  現今做法
  由於學校在召開班級家長會時,就碰到了實際上的困難-很多家長都不出席。演變到後來,學校採取的辦法是:發一張全班家長的名單,上面可能註明家長的職業類別與頭銜,有些可能還附記曾任家長會長或家長會委員,然後要求學生帶回去讓這些互相不認識的家長去勾選。而單子回到學校後的作業程序,就沒有人知道了。當選者會收到通知,並有一張開會通知。一般來說,所謂「開會」就是家長會長請大家吃一頓飯,在飯桌上提一下要樂捐的事,而這就是一年一度家長會經費的來源。…台灣的家長會變得好像只是為了募款而存在。<

>那美國呢?
  美國有一個全國性的家長組織,稱為PTA(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家長教師協會),這個組織的主要目的是要幫助學生及老師,使其相互之間擁有良好的教學品質,而家長是雙方溝通的橋樑。家長除了自己捐錢外,另一方面也做向外界企業募款的工作。除此之外,PTA也會收集學校外的資訊,例如:圖書館、博物館…等,讓學生能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做到學校與社區結合。<

  目前學校家長會的組織,選舉家長委員的辦法沒有一定。教育局想保護學校、學校想保護自己,保護過頭,以致於家長會「監督」的功能完全被排斥。
  教育當局、學校與家長會事實上都是要互相幫助的,並應以學生為主體。要改變目前的狀況,家長就需要有教育觀念,而學校也應主動傳達這種觀念給家長。


『而家長會跟學校的關係,原本家長會應該是擔任「監督學校」的角色,但家長會長、委員,往往都是內定的「有力人士」或者是被硬推選出來的,相對的,這樣子的家長會對於監督兩字,便不當一回事,而又演變成一昧的要求家長委員們捐款協助學校。如此的家長會,哪裡有教育觀念?又將如何保護學生呢?』

台長: butterfly Yen 奶油蝴蝶
人氣(1,4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