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最近在一場演講聽到「儀式感」這個名詞。所謂儀式感,是對人生的加冕,讓你的生活成為「真正的生活」,而不僅是生存。村上春樹曾說過:「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它讓我們對在意的事情心懷敬畏,讓我們對生活更加銘記和珍惜。」生活中的儀式感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漸漸忽視、淡忘了。生活需要儀式感,才不至於無趣;婚姻需要儀式感,才不會陷入麻木;生命需要儀式感,它提示著我們轉變已發生,你值得這樣莊重地對待自己,儀式感是沒有放棄自己的最好證明。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每日要做定課,請每日誠心持誦《金剛經》、《藥師經》各一遍以上,並且要靜坐,才能漸漸提升心性。人一定要修行,修行即修正行為與觀念,避免再行差踏錯。」
「儀式感」讓我想到佛門的定課,透過早晚課誦即是對經典的學習,理解經典裡面的智慧,將它落實到實際的生活中,使我們學得如何清心自在過人生。很感謝修行社團定下每日持誦《金剛經》、《六祖壇經》,及靜坐的定課。《金剛經》在提升心性,放下自我、煩惱、執著。《六祖壇經》是修行的方法與觀念。靜坐則是要我們靜下心來,反省、參究自己有那些缺點需要改進。
未加入修行社團前,雖也會為自己立下一些功課,曾每日持〈大悲咒〉100遍,也曾持〈藥師咒〉千遍,但都未持之以恆。在家做定課的最大問題就是「堅持」,加入修行社團有同儕的督促力量,鞭策自己繼續、穩定、堅持做定課,讓定課成為自己的一種修行習慣。長期堅持做定課,相信可以培養我們的專注力,從而引發定力,還能每日提醒自己觀照自己的初發心,能幫助我們更深刻理解經義。
分享二
在接觸佛法的過程,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經歷,有些人是因為生活中遭遇變故,進而依靠宗教信仰找回力量。回顧我自己接觸佛法的過程還算平順,我很幸運,父母親是非常有因果觀念的人,從小媽媽也會教我們唸〈心經〉。但出了社會工作,漸漸的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所以對未知的世界很感興趣,學星座、學紫微……等等,都是希望尋找自我。
我一直覺得人生總有些意義存在,所以一直在尋找,那種感覺就好像一艘航行在海上的船卻沒有明確的方向。大多數人的人生目標就是努力工作,在事業上有很好的發展,或以結婚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然而在感情經歷許多波折後,我漸漸了解,「姻緣」不是自己努力就會遇見好的人,這與過去的因果息息相關。
因為在精舍更深入接觸佛法,我漸漸地找到自己人生的答案。了解佛法的三世因果,更能提高自己看事情的角度;這輩子所有遇見的好的、不好的,都是上輩子結的因,這輩子須承受的果。因果是不滅的,只是我們都有隔陰之迷,但認真的學佛後,更能了解習氣也是過去世帶來的。好的習性要保持,不好的習性要根除,而除去這些不好的習性,就是修行。
學佛之後感覺靈魂深處找到回家的方向,猶如在海上航行的船隻有了明確的方向。就如同佛經上所說:「波羅蜜多」就是「度」,也就是「從此岸度到彼岸」的意思。有了般若,就能把我們從「迷」度到「悟」,把我們從「痛苦」度到「快樂」,把我們從「動」度到「靜」。有了般若就能得度,就能「波羅蜜多」了。
而這過程確實只有自己能度自己,誰都無法度誰到彼岸去。學佛之後漸漸的了解什麼是事物相,如何讓自己用慈悲心、歡喜心、卑下心事事圓滿,跟眾生結善緣。只有下定決心消業、努力修行,才能蛻變成長。
(分享完畢)
小編尚未修行前,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看電影。其中在奧黛麗赫本主演的「第凡內的早餐」經典影片中,荷莉會穿著高雅的小禮服、梳著迷人的頭髮、畫著精緻的妝容、戴著別人不知道的假珠寶,在第凡內精美的櫥窗前,優雅地將早餐吃完。別人眼中平淡無奇的可頌麵包和咖啡,經過儀式感包裝,在心情轉變之下,平凡的食物彷彿變成盛世饗宴。
實話說,小編也是個「有點」講究儀式感的人。比如說小編愛喝咖啡,所以喝咖啡的杯子會有點講究,彷彿透過精緻的杯子,裡面的咖啡香味也連番上跳好幾級。再比如小編編輯文章,旁邊會點上香氛燈,裡面滴上幾滴自己喜愛的精油,心情愉悅下,彷彿文思也不斷湧現。人家都說,好茶好酒,要等到開心的那一天去品,可小編不那麼認為,人高興的時候,吃什麼、喝什麼都會覺得美味無比,此時的好東西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但人難過的時候,如果再不用一點點別出心裁的東西來取悅自己,還怎麼把生活繼續下去呢?當然需要雪中送炭了。
電影「美味關係」中有段讓人印象深刻的台詞:「你知道我喜歡烹飪的原因是什麼嗎?因為當下班後一切都不明朗時,我一回到家,可以非常明確,把蛋黃、巧克力、糖和牛奶混在一起,就會變得黏稠。那是種安慰!」多年前不懂這段話要表達的意境,但多年後小編再細品這段台詞,終於懂了,原來我們創造種種的「儀式感」,都是為了療癒自己的內心,都是為了尋找內心深處的安慰!很多東西是固定的,甚至一成不變,就好像地球,它是人類生存的地方,有山河、有花草,但是每一個人看見的山河、花草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感覺不同。感覺不一樣,即便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也會跟著變化;這變化別人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
聖嚴法師說:「修行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的心和行為,讓自己有慈悲與智慧;所謂慈悲就是菩提心,而智慧就是出離心。菩提心是利益眾生的心,是學習諸佛自利利他的精神,學習菩薩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願心。出離心是出離煩惱的心,不讓自己再因貪欲、瞋恨、懷疑、憂慮、怨恨或嫉妒而經常煩惱、痛苦、掙扎,否則不會有安全感、安定感,也不會慈悲,更不會有真正的智慧。」(引用完畢)
世人因為內心沒有依止,所以創造出許多名堂滿足內心的慾望,殊不知那些讓人覺得爽快的東西,也一定會帶來痛苦。比如追劇、玩線上遊戲、聊八卦、放任自己縱情聲色等,面對這些容易上癮的慾望,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沉迷其中,並且很快不可自拔。為了慾望放縱自己,與惡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如果人一再需要外來的事物滿足、安慰內心,那麼人距離崩壞就不遠了。佛菩薩會開示眾生要唸經不是沒有道理,藉著消一筆筆業力,讓眾生有目標跟方向,心才有著力點,才不會有多餘的時間想些有的沒的,因為唸經消業都沒時間了,哪容得人再多想!
阿伯說:「波瀾不湧,方能從容,牽絲攀從,修行難容。」所有高僧大德的背後,都是一般人沒看到的苦行僧般的自律。一個人自律的程度,決定了他人生修行的高度。越自律的人,越懂得對自己下狠手;對自己下手越狠,得到的回報可能就越大。所有的卓越都是「煎」出來的,所有的神功都是「熬」出來的。每次的考驗都是在蓄積能量,在逆境中才能讓自己成熟,看透人性、體會人間冷暖,才能穿越無盡的黑暗。願你我都能與惡的距離越來越遠,成為一個不被慾望操弄、不在儀式感中尋求安慰的人。並對自己下狠手,為修行懂得自律,成為將修行與消業視為一生目標的修行者。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