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7-11 13:15:03| 人氣1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改變命運的契機(二)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六祖壇經講記》說:「你的生命已經那麼久了,你要想清楚,你到底在追尋什麼?這樣無上的真理難得,當然真理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只是我們並未察覺。」

 

當大社團將《六祖壇經》設為定課後,我挑自己最能靜心的時段,每日讀一遍,讀到第三遍時感動莫名,也潸然淚下,為何此教法能觸動心弦?感覺自己像隻迷途的羔羊,忽然找到失散的羊群般喜極而泣,後來也仿效機緣品的智常法師,常常反問:「何者是自己的本心本性?」尤其近期看到幾位親友往生,過段時日後眷屬也回歸正常生活,頓時了解,一旦生命消逝,與親友的關係就有了變化。所有的人、事、物都有自己的來去因緣,緣起緣滅真的是自緣自變,都是自己妄心所現。

 

世間所有事物都很無常,有生有滅,如花開花落。美好的事物如此,人也不例外,有生有死。所以說人生無常,無有一法真實。我們要接受無常、習慣無常,更需了解自性是常而非無常,所以自性無生滅。

 

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傳佛心印,(付囑品第十):「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佛法是不二之法,雖然身心世界虛妄不實,真心卻從未離開,只是不染萬境罷了,曾經有剎那間靈光乍現,好像有一點點體會,可是劣根性重,很快又被塵勞妄想覆蓋,無功而返。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語錄》:「若過去世有修行過,本世時機成熟時,亦會想繼續再修,但若未遇善知識提點或沒有遇到正法道場;則易被外邪入侵,而出現走火入魔、越修越偏的現象。要修行,除了本身要努力之外,亦要有明師指導,並且莫處處攀緣,修清淨心,從基礎開始,腳印地修起。」

 

精舍提倡在家修行,不必到處跑宮廟、道場。可加入精舍的修行社團,若有問題,蔡阿伯善知識會指點迷津,督導師姐從旁提點,組長、副組長用心盡責,還有同修善友師兄姐各自用功,每一個層面都有機會進行深度學習,從而反省自己的盲點。

 

我的盲點之一是躁進,修行無法一蹴可成,誠如《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語錄》:「修清淨心從基礎開始,一步一腳印地修起」,自己讀經一時的體悟只是小悟,因為煩惱根深而無法常保持續,更需時時反省、警惕自己。蔡阿伯最近提醒及轉貼的分享文指出用功的方法:

 

一、想佛憶佛,用新蓋舊

 

這一世為三毒所染,累劫腦識的染污勢力強大,直到接觸精舍後才有機會了解因果、消業修行,蔡阿伯說:「這痕跡是留在腦識的深層裡,更難剔除,除非發大願心,往死裡唸經持咒,想佛憶佛,用新蓋舊,用正法取代外道,方能漸漸消蝕。」目前無法做到大量唸誦,只能從想佛、憶佛做起,督促自己在生活中以經為師、提起觀照,先從經文上選一則開示學習。

 

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坐禪品第五〉:「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所以和同修約定好互相提醒,在生活中做人處事,時時觀照自性,從不「道」人是非長短做起,功夫純熟了,自然就能遠離善惡兩邊,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做到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心口一如,和諸佛同一類了。

 

二、悔過、精進、重新出發

 

上週送件迴向的業障沒有成功,要補懺悔,很慚愧沒有體會出蔡阿伯的用心,檢討自己、學習一段時間後,似乎也出現新的盲點,很容易執著在經文數上,反而流於形式上的懺悔,忽略了真心、誠心的重要,感恩阿伯及業主菩薩的及時提醒,讓我有機會自我檢討改正。

 

災難日益頻繁,無常不時來到,而人生短暫、歲月如梭。隨著年紀增長,來日確實無多,假如還不下定決心努力修行,只停留在悠悠泛泛的學習,那麼生命有一天走到盡頭,下一世來時又將如何?還有機會接觸正法嗎?隔陰之迷後,是否又將一切歸零、從頭開始?蔡阿伯說:「正法難遇,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此時的我痛定思痛,重新出發,為人生最重要的事,佛法教義――戒、定、慧,在生活中努力修行。

 

分享完畢

 

常言道:「改命不如改運;改運不如改性(個性)。積習不改,命運難改。」佛法無邊誓願行,聲聲唸佛回歸自性本真。分享者真誠地面對自己的人性盲點,實屬不易,就如蔡阿伯說:「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人人都須在生活中修行,時時自省、時時觀照自己,如觀自在菩薩觀察諸法實相本空後,對一切外境、外緣隨緣自在,不思善、不思惡,將佛法的教義――戒、定、慧,落實在生活中。

 

佛教中,戒、定、慧合稱三學,即三項訓練。佛陀教導我們培育這三學。修「戒」是完善道德品行;修「定」是致力於內心平靜;修「慧」是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學是次第的關係,須循序漸進。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應嘗試讓自己的內心平靜,內心平靜了,再進一步提升智慧。

 

透過讀經或大量唸經,以佛水洗禮,洗去腦識中累生累劫累積的污染淤泥,才能漸漸回歸自性本真。我們都知道「厚德載物」。《周易》中,厚德有許多意思:(1)有大德(2)有深厚的恩德(3)施以厚澤(4)深深地感激(5)心胸寬廣,不以個人得失為主,重公輕私,謂之厚德。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在行住坐臥常行功德呢?《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品第三〉:「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六祖惠能身邊多德高望重的人士。六祖提醒他們,心性品德須仰賴自己內省和修煉,內心自性也須靠自己提升,淨化自己的內心,即佛法的自淨其心,才能獲得內心的快樂。一如佛法談自在,無煩惱、執著,才得以自在。

 

世人因不瞭解因果和修行的重要,內心煩惱常如海水波浪般永無止盡,今日得《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得以「興隆三寶,普利羣生者。」分享者也因難得聞此佛法而潸然淚下,見其自性而反省己過。

 

學佛是人生的最大享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希望有緣的您,也能讀誦《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早日回歸自性本真。人身難得,切勿入寶山空手而歸。

 

20200901 (84).jpg

20200901 (85).jpg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台長: 淡雅
人氣(10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2-22心性提升 |
此分類下一篇:佛化家庭—幼教這麼做就對了
此分類上一篇:誦經千萬遍,也要每天做一遍!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