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2-01 14:44:47| 人氣5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必讀推薦-地藏菩薩分靈開示-〈正法禪中悟-執著即是惑〉

第六章-正法禪中悟-執著即是惑
 
◎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降
 
詩曰
 
開悟自性訪高僧  修行華山萬萬層
師親無相指歸路  心法月掛一輪燈
 
地藏菩薩:凡間眾生相是一幅悲哀的景色,就像盆子裡的爬蟲那樣,終日在盆子裡爬來爬去,總爬不出盆子的界限,此局限就是生物環境,每個人都會在這生物環境中困頓而老死,人類便無法超越長、寬、高的三度空間。以眾生心象來看,本性佛心就可以超越一切界限,但這顆佛心不可為煩惱所絆,否則煩惱就是佛心本性的界限。
今世道之中,吾看見佛門或道觀中有許多人在修道,總想成仙成佛卻不可得,因而產生了無窮盡的煩惱,他們不但不能成仙成佛,卻在歲月的流逝中,變成了一個即將老死無成的修行人。
這種世相的悲哀只有自求佛心無執著於一切者,才能解脫,才能超越煩惱的界限,無煩惱一切無我的修行之人,自然如仙佛神仙般快樂也。
如果,修道之人能悟世相本是空,一切佛性自在的道理,那不是已證悟如來真實妙意不著身形外相,亦即是放下無相空之心,以容萬物的禪境。
靜慧法師:感謝菩薩開示禪境中忘我超塵智慧,使我想到一首詞文-
 
人生在塵蒙  恰似盆中蟲
終日行遶遶  不離其盆中
神仙不可得  煩惱計無窮
歲月如流水  須叟作老翁
 
有時候我感嘆世間是無常,一個修道人徒勞無益地去研讀史記、漢書、後漢書號稱三史的史書和詩、書、易、禮,春秋號稱五經的典籍,以及有思想的文章讀了也的確不見得有用,因為來到佛的面前,這些學問和知識就顯得有如文盲的見解了。
人生似乎命運註定總是外來的厄運危難不斷,遠不如一株河邊的樹,冬去春來它又是那般青綠可愛。
一個人或修道者,如果能夠識破世間無常的現象而對自性有所頓悟的話,他的人生境界必然提高。
放下心來是一種內在修養功夫,勿需外求,而這種內性的發揮首先就是要認識一切外相執著心都是無常虛幻的。從前寒山仙人在儒生時代勤讀三史五經,想在及第後有所成就,卻因落榜流落異鄉,終以棄文習道入進觀中習得仙法,在無常的現象中驚喜樹木逢春再現青綠的自然禪境,才真正參悟了自性本是空,便不再執著一切了,所以我說人生一切是無常的。
 
徒勞說三史  浪自看五經
泊老撿黃籍  依前往白丁
筮遭連蹇卦  生主虛危星
不及河邊樹  年年一度青
 
地藏菩薩:修行的最高目標是要成為-真理的覺悟者,能夠破除一切妄,並引導眾生,也共同趨向覺悟的菩提道上,這就是真理無上覺者-佛。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具有佛心佛性,願共乘無上覺。
    今晚禪法開示,靜慧法師可以開始發問之。
 
(1)靜慧法師問:經云-外道樂諸見,菩薩不動諸見,天魔樂生死,菩薩不捨生死。(引自《維摩詰所說經》)
    此經云道理何在呢? 
(1)地藏菩薩答:邪見同正見,故不動。外道並樂諸見者;謂有見無見。凡人總是說-沒有了執著,我就能達到涅槃。執於這種想法的人,叫做執著。
    沒有涅槃之建立,沒有輪迴之捨離,如何稱為輪迴,又如何稱為涅槃呢?如果修行之人有了邪見同於正見的智慧,修行之中就會有另一番豐富的禪境了。
 
(2)靜慧法師問:經云-以邪相入正法,又云-不捨八邪而解脫。
(2)地藏菩薩答:生死涅槃,即生無生,即死無死,不侍捨生以入無生,寂滅之因即涅槃。
聖云-正法眼藏中說-無所得,無所語而端坐,時移即道祖,就是其中有禪心。眼橫鼻直,空手還鄉,一毫無佛法,等等名言,處處表現正法禪機,願頓悟之。
 
(3)靜慧法師問:為何住法?
(3)地藏菩薩答:不住於住,不住於不住,如法而住,名為住法住就是止,或是留的意思。另一解釋說-住於法,不住於法,本身就是執著了,所以離開執著,與法融合成一體,就叫做住於法也。
佛經有云-尊者,人們說世界是空的,怎麼說世界是空的呢?阿難啊,自身屬於自己的卻都是空的,所以說世界是空的,凡是隨因緣而起的東西都是空的。
而這個凡塵假景世界上,一切都是由緣起而生的,所以說世界是空的。
 
(4)靜慧法師問:有一次達摩大師的弟子問達摩禪師說-何謂修道斷惑,用何心智達摩禪師答云-用方便心智。弟子又問說-何謂方便心智
禪師又云-觀惑,知惑本無起處,以此方便,得斷疑惑。故言叫做心智也。
在禪法之中,惑又是如何見解呢? 
(4)地藏菩薩答:惑就是凡塵苦勞,修行上的煩惱,也是人的苦惱與執著,在眾生心中,有一個無法控制的邪思潛伏在心靈深處之中,當眾生慾望邪念遇因緣成熟之時,自然便起無明魔念從中而生,觀惑就是執著心,心易起煩惱,而煩惱有三種是無明,慾,恨。
所謂無明就是愚痴之心,即是對人生苦,老,病,死以及因緣現象的無知而生起。所謂慾就是奢求,想要得到心所起的貪求。所謂恨就是愛的慾求越過心裡狀態,出於本心憎恨取捨不得,而起不平憤慨,憎恨在心頭。
修道之人,不可有迷惑之心,這是可怕危險的。如能去除心頭迷惑,則苦、老、病、死就能不生不滅,而達禪之境界。
 
(5)靜慧法師問:在佛經云-中國天台宗把人心的修持道果分成十界。是否能請菩薩開示?
(5)地藏菩薩答:好的。天台宗把人心分成十界如下-
    1地獄、2餓鬼、3畜生、4修羅、5人間、6天上,以上稱為迷界。
    7聲聞、8緣覺、9菩薩、10佛,以上稱為悟界。
 
(6)靜慧法師問:弟子曾經在佛經禪書之中,讀過達摩大師有關悟境之題。
如下-
其弟子問-貪慾名為何心?達摩答-凡夫之心。
其弟子問-作無生是為何心?達摩答-是聲聞之心。
其弟子問-解法無自性是為何心?達摩答-是緣覺之心。
其弟子問-不作解,不作惑是為何心?達摩答-是菩薩心。
其弟子問-不覺不知,是為何心?達摩答-無心回答,即不答。
菩薩,為什麼達摩大師回答云-即不答呢? 
(6)地藏菩薩答:達摩所以不答者,因真法不可答,正法本無心,回答即有心,正法無可言,答即有言,正法無有脫,回答即有脫,正法無人知,回答即有人知,正法眼前中回答即識知。
如此禪意,願修道之人或禪門中人悟之也。
 
(7)靜慧法師問:菩薩,是否可以開示眾生平時修持,坐禪方便法門? 
(7)地藏菩薩答:平常生活,皆在道中行,那裡不是道場;本用不著什麼禪堂,也不是坐才是禪的,所謂禪堂,所謂坐禪,都是為我等障深慧淺的眾生而設,坐禪先要曉得善調身心,若不善調,小則害病,大則著魔,實在可惜,禪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調身心,此外調身心的方法還很多。
一般在結跏跌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作勢挺起,否則火氣上升,會眼花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可彎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尤其不要駝背,否則會吐血的。
如果覺得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輕略移動臀部;昏沉自然會消除。修持用功太急切,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休息幾分鐘,漸會舒服;然後再提起精神用,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或發狂著魔的。
禪中受魔考遭遇的例子很多,說之不了;但修侍者只要不執著它,便礙不到你。
所謂云-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雖遇著或見著什麼惡境界,也不會管它,不會害怕,就是看見什麼好境界,也不理會它,更不會生歡喜心。
    《楞嚴經》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8)靜慧法師問:在禪門之中,有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本來面目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禪門之中,常常有話頭問題,而什麼叫做禪的話頭呢?
請菩薩開示之。
(8)地藏菩薩答:話頭就是未說話之前。如念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
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昏沉、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以此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
 
(9)靜慧法師問:那麼,何謂疑情? 
(9)地藏菩薩答: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死了還有口,為甚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了不可得。
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疑惑的念頭,隨時隨地單單照顧這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顧念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它,疑念不生,再輕微提起。
當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為得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得力不得力,不要管它動中或靜中,應一心一意用功實修才是。
而關於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這個誰字,比如穿衣吃飯的是誰?放尿的是誰?超無明,爭人我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有,最容易發起疑念。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但不是要將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
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倒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這就錯了,該記住,如果有妄想之心,而愈起妄想愈多,等於無進而退,反而墜入地獄之間,願修行之人,不可不知也。
 
(10)靜慧法師問:有一次僧人問洞天和尚說-何謂佛?洞天和尚回答-麻三斤。
    請菩薩解說之呢?
(10)地藏菩薩答:洞天和尚答曰-麻三斤。所謂的麻,乃是用來織麻布的麻絲。
三斤表示麻絲一束的重量。原來,和尚看到身旁的一束麻絲,方才如此的回答,並非學習了博大的理論,或者經歷一連串的苦修就能夠成佛。必須有三斤的麻束一般,輾轉被織成衣服以及袋子以後,對人們才會有用處。
雖然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但是只要累積正確
的修行,就可以了悟禪法。換句話說-三斤的麻束就是自己,而自己就是佛。
 
今晚開示就到此,靜慧法師靈體歸身。

台長: 淡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