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文/許瓊朱
台南為歷史古都,昔稱「府城」。自荷蘭時期歷經明、清中葉皆為全台首府。
歷代先民遺跡譜出史詩篇,至今仍保留有寺廟、城堡、砲台、老街、洋行......
不勝枚舉。
隨著歲月的流逝,舊貌不復,斑駁的城門、石坊、廟宇;
或與四週民宅顯得格格不入,部分城垣甚或遭非法盜用,淪為民宅牆壁,
昔日繁華港道風貌依稀卻光采殘退;
晨昏起閉的城門,當時守護居民安危,幾經滄海變異已成人車穿梭的街道。
但豐富的彩繪、佛像、雕刻、匾聯等等都是寶貴的文化資產。
碑林中的碑文更是學術研究的珍貴史料。
廟墓合一的五妃廟敘說著一段淒美壯烈殉節的故事。
孔廟前的下馬碑刻畫著自古以來人們對萬世師表尊崇之意,
諸如此類的古蹟比比皆是。
隨著科技的進步,一般人忽視了古文化的重要性,
道德價值觀的淪喪,滿街清涼妝扮的檳榔西施,正啃蝕著純樸的文化與民風,
因而政府始推廣重視文化資產的觀念,
於2002年台南府城成立「國立文化資產保存中心」以及「國立台灣文學館」
兩個國家級專業機構,台南市政府亦舉辦了許多活動,
例如古蹟巡禮、老街活動、府城建築十景選拔票選活動,
財團法人台南市文化基金會於南門公園內(南門碑林區)成立了「文藝驛站」,
藉這些活動揭開民眾保存歷史古蹟的榮譽心與責任感,
提升國民之精神與心靈文化層次。
文化古城的危機稍得舒緩,身為藝術的工作者且從小又伴隨古蹟成長,
眼見輝煌式微,於是希望能拋磚引玉,引領同好共同關心我們世居的府城,
始構思繪製府城古蹟,促使曾到府城卻未能盡興;
未到府城而欲來此一遊者,能因觀賞我的畫而心靈神遊。
除浸淫於古樸祥和的歷史古都之美,更能了解深厚的歷史淵源,
秉持賞識進而推展保護寶貴的文化資源。
此次畫展可謂「古蹟的巡禮──府城之美」,
畫面追求樸拙悠遠的記憶,配合將文獻史料鑲嵌於畫面,斑駁且充滿古意的風貌,
更突顯歲月的滄桑。
三十餘件的作品雖無法巨細靡遺的道盡每一景緻,卻希望能掌握其中精華,
引領欣賞者神遊一番而有所獲。
2002年於台南府城
18:《大天后宮-祈福》
祈服或瞻仰神明是自古以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是人民求心靈安息之所,更是最佳的性靈庇護所。
香火鼎盛的廟宇尤其是人民驅之若鶩的選擇。
「大天后宮」平日就香火不斷,廟宇的主體依地勢而建,
遊客由廟埕進入,依次經過三川門、拜殿、正殿、後殿,可以感到步步高升。
建於明永曆十八年(1664年)的大天后宮,
原為明靖王朱術桂故宅,後改為廟供奉媽祖。
廟內四處雕縷花紋,神像石柱、香爐鐘鼎之雕鑄均臻上乘,
並大量匾額碑聯,為本省歷史上著名之媽祖廟。
19:《水仙宮》
「水仙宮」內所奉最早的水仙尊王,
據傳可能在日治時期被移至大天后宮,
而目前所祀的五位則都與水有密切的關係。
「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是當年繁榮的寫照。
二百餘年前,眼前應是帆牆雲集,商賈穿梭不息的南勢港碼頭。
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
來台經商的泉漳諸商旅,為了祈求海上平安,貿易順利,
不惜投下了重資,合力興建水仙宮,已奉祀海上上守護神-水仙尊翁。
初建為三進大殿,規模宏偉而壯麗,一躍成為城西的商業中心。
水仙宮的港道西移,熱鬧風光亦隨之遠離。
日據時期正值二次大戰,日人為建防空系統,
拆除水仙宮的後、中兩殿,並將廟內古文物悉數拍賣,空留前殿。
光復後,因感念往昔水仙尊王的庇佑,街眾里民以前殿為基礎,
合力重建而呈今貌。
現今水仙宮夾處於市場內,攤販、店家林立於旁顯得有些侷促,
曾是巍峨大殿如今趨向沒落,輝煌不再,
但仍是值得去細看品評的一部滄桑史。
在古蹟的老街部分《效忠街》、《普濟街(一)》、《普濟街(二)》,
都能顯現出傳統的色彩,值得欣賞。
20:《效忠街》
時代的變遷,到處都是現代化的建築,
古街巷弄不易維持舊貌,若見一、二就如獲珍寶興奮不已。
尋找「海山館」時驚見效忠街,
磚紅的屋瓦,低矮的磚牆綴以滿牆綠意盆栽,倍感古意盎然。
鑲有「效忠街五四號」的白牆,我用乾擦法來回塗抹數回後,更顯現斑駁質感,
而牆上方的鐵窗已顯現出古蹟的難保存。
我刻意用細碎的點描筆觸描繪巷道來表現記憶中豐美古樸的風采。
效忠街位於安平老街-延平一街一帶的聚落,
居民建築、街巷尺度都保有獨特的「安平風格」非常有文化價值。
21:《普濟街(一)》
《普濟街(一)》所描繪的是古厝的牆面,
隨著歲月的流逝而剝落,盤纏於牆面的枯藤老樹,
露出扶疏的新葉和碎花,更顯典雅。
普濟街就位於普濟殿旁。
相傳普濟殿建於明永曆年間,原為木造的觀音寺,
取「慈航普渡眾生」之意故名「普濟寺」。
後因陪祀的池府王爺香火日盛,
逐漸取代觀音,一躍成為主神,改稱「普濟廟」。
傳云明寧靖王朱術桂常遊賞此廟,而改賜為「殿」。
而普濟街想必是當時主要的道路。
巷弄狹窄的普濟街,在二百餘年前是熱鬧的碼頭街肆,曾風光一時,
現在已從絢麗的風華漸漸殆盡,輝煌不再。
在喧囂的市區,現代文化的建築圍繞下,普濟街仍多半保留舊有的風貌。
22:《普濟街(二)》
另外在覓尋普濟殿時,經過普濟街,
迂迴的巷弄內仍保有許多古色古香的房舍,
因為要確定街名,所以二度造訪,
發現所繪的作品《普濟街(二)》該是普濟街七十號,
但門牌仍寫著「人和街七十號」而未更新,更顯時代變遷。
《普濟街(二)》是古色古香的房舍,舊木門和木窗框架吸引我,
我用細筆乾擦法盡量將老舊的質感細膩的表現出歲月痕跡。
23: 《造船廠》
安平港附近有幾間造船廠,走入造船廠且站在船身下倍感自己的渺小,
畫面上「晁欣號」漁船已進入最後完成階段;
右下方穿著藍色衣帽的工人,踩上高架作最後修飾的工作,位置之高令人擔憂。
右下角有著藍色水光的部分,就知造船廠乃瀕臨海港而設。
造船廠是漁民的生命和希望,想像鄭成功渡海而來的英姿,
及先民們還亦搭船渡海來台拓展的艱辛。
「造船廠」也是我們流連忘返之處!
(三)分割組合類型的作品為《古蹟四部曲》,說明如后:
此類型的作品是以台南「中區」的古蹟為描繪的對象分別為赤嵌樓、南門碑林、觀音廳、(祀典五廟)、文昌閣(孔廟)。在所有的作品中以此幅為最大是〝全開〞的作品。繪製過程中希望以分割古蹟的片段,而映入欣賞者的眼簾中,卻是一次四種影像交錯疊雜,如同這古蹟常在記憶中的驚鴻一瞥。以水洗的技法做此作品,除了過程繁複外,沖洗作品時因畫面過大,必須兩人拉拿作品才能順利沖洗完成。
24:《古蹟四部曲》
(1) 赤嵌樓中「海神廟」旁的「御龜碑」一字排開最具特色。碑額的正中為一團龍,圓目怒瞪、鬚髮俱張,造形十分威嚴。口啣刻有篆體「御製」字樣的長方額牌碑,碑身高三百一十七公分,寬一百四十二公分。碑文共刻五篇詩文,主要敘述福康安勦滅天地會,生擒林爽文等人的經過。龜座以花崗岩製成。高八十公分,寬一百八十公分。石龜名為「贔屭」-傳說是龍所生的九個兒子之ㄧ,生性喜背重物,因此常被當作碑碣的基座。造成渾樸憨厚,線條簡潔有力,與碑石龍紋的細膩飛揚,恰成強烈對比。
(2) 祀典五廟的「觀音廳」內祀奉「傳神觀世音」,又稱觀自在菩薩。觀音廳側牆為朱紅色,牆旁種有綠意盎然的石榴樹景觀相得益彰(3) 大南門的城門右前方是俗稱「大碑林」的「南門碑林」所在。碑亭內所陳列的清代碑碣總計六十一塊;數量之多,冠絕全台。依碑文內容可分為:紀功碑、工程修建碑、建築圖碑、捐題碑、墓道碑、示禁碑等,皆為學術研究的珍貴史料,值得細細端詳。這些石碑部分是,一九三五年日人舉辦台灣博覽會時所蒐集陳列,部分則是光復後由台南市政府遷移至此。有些碑文已模糊難辨,有些卻仍清晰易讀。細嚐這些碑文,昔日府城浮世百相於眼前重現,是極珍貴的史料。
(3) 孔廟的「文昌閣」原奉祀文昌帝君,為台灣府學藏書之所。
(四)拉長比例的分割組合之類型:作品有兩張
拉長比例的分割組合,象徵著滑稽因時間的久遠而拉長變形並成為記憶中的片段組合,亦象徵著古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長久。
25:《長遠記憶(一)》
此作品包括台南〝中區〞的二處古蹟-地方法院、祀典武廟。
安平區二處古蹟-海山館、億載金城。
(1) 祀典武廟無論就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來說都足以與「全台首學」的孔廟(文廟)相抗衡,並居全省關廟之首,朱紅的色山牆綿延不斷,殿宇高聳,氣勢雄渾。
(2) 現在的海山館,雖已不是清代兵館的形貌,但卻是安平傳統建築的具體縮影。門簷層層出挑,簷角翹起是安平區最常見的典型。海山館入口處挺秀的牆門顯得特別的醒目,趣味盎然值得佇足品味瀏覽,還可藉由館內的展覽作更深入的認識。
(3) 地方法院巍然矗立,和總統府、省立博物館並列為日治時期三大建築。其特色為「不對稱設計」的圓頂,和已拆除的高塔並列兩方。它的圓頂、八角鼓環、馬薩式屋頂、各式窗型以及各樣不同型的柱組,精雕細琢,均是藝術精品值得細細體會。
(4) 「億載金城」俗稱「大砲台」,同治十三年(1874年)船政大臣為沈葆楨故平海防奏建,今城垣及塹甚為完整,古趣盎然,「億載金城」四字亦出自沈葆楨手筆,極具賞析價值。
26:《長遠記憶(二)》
此作品包括台南中區的延平郡王祠外,
還有東區的大東門及安平區的安平小砲台。
(1)現存的安平小砲台的台基是由花崗石築製而成的,砲台上齒形排列的雉堞,虛實相間,氣勢雄偉,只可惜安置在台上的鑄砲並非原物,而是後人為壯聲勢而移置的。而安平「小」砲台,是相對於安平「大」砲台,也即「億載金城」而得名。這座中英鴉片戰爭時為防英軍侵擾而建的防禦工事,不同於億載金城的
「西式」砲台,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中國「舊式」砲台的後期代表作。
(2)大東門城於清雍正元年(1723)始於木柵圍城至清乾隆元年(1736)使用花崗石砌成,並建樓於其上,東向為東安門,西向為迎春門,城樓曾於民國四十九年因暴風侵襲而傾圯,至民國六十四年就原有城基,重建城樓,以恢復舊觀,建竣後,朱瓦白牆紅樑柱,古色古香,巍峨宏偉,頗為莊觀。
(3) 延平郡王祠的大門位於開山路旁,綠樹成蔭,景色怡人。這條路是紀念鄭成功開發台灣的功勳而得名,座落其間的「延平郡王祠」是台灣最重要的鄭成功祠堂,建於康熙年間,光緒元年為官府祠典之祠,紀念館內有珍貴古物,庭園佈置甚佳,為著名勝地。
(五)局部繪以白色類型: 作品共兩張
此類型的作品,以彩色和無彩色並置成為對比,暗喻著從農業社會進化到工業社會,時代的變遷與進化,我們不可以讓深具歷史意義的古蹟,隨之褪色和光輝消失殆盡,更該盡己之心力去呵護、保存並廣為宣傳才是。
億載金城以二分法,分別為無彩色與彩色的構圖;文昌閣則以三分法,無彩色居中而彩色部分則置於兩旁。並以水洗技法繪製而成。
27:《億載金城》
億載金城,古稱「二鯤鯓砲台」,在台灣砲台史上有開創性的地位。
不但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西式砲台,
也是第一座配備「阿姆斯壯大砲」的砲台,
可說是台灣砲台史上劃時代的里程碑。
億載金城創建於清光緒年間,是清代名臣沈葆楨在台灣建立的重要防務之ㄧ,
他奏請興建砲台以固海口,護衛府城。
因位處沙洲,材料取得和運送不易,
傳聞曾大量搬用已倾圯的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牆磚作為建城材料。
億載金城的城門設在東向的入口處,
是由紅磚砌造成的拱門,
門額外書「億載金城」,內書「萬流砥柱」,這就是「億載金城」名稱的由來。
城門前的橋在日據時期是木造引橋,這是進出砲台唯一孔道。
據專家推測,原應為一懸吊式木板橋,可於敵軍來襲收起,切斷通路。
今日所見水泥橋乃經過多次修建後的模樣。
28:《孔廟-文昌閣》
孔廟的「文昌閣」原奉祀文昌帝君,並為台灣府學藏書之所。
其建築外觀頗為奇特,第一層為方形,第二層為圓形,第三層為八角形,
寓意著「天圓地方,文昌與孔聖德光被八宇」之意。
民國六十八年,文昌閣因年久失修而傾頹,台南市政府於是拆除,
再以部份水泥結構重修,成為今貌。目前亦不對外開放。
(六)白色之單色繪畫類:作品共四張
此類作品用白色顏料將明暗深淺繪出,亮的部分以白色厚塗,暗的部分就薄塗白色,最黑的部分就空白不繪,待水洗技法完成後,自然留白的部位就成黑色。在白底紙上繪塗白色,很難控制明暗的準確度,唯有細心與經驗才能控制效果。我為了讓古蹟有歲月洗禮之感,如同陳年往事的黑白照片般的珍貴值得人們珍惜,所以繪了四件此類型作品。
29:《重道崇文坊》
「重道崇文坊」矗立於中山公園內。
此坊是台南市現存四座清代石坊之ㄧ,也是台灣少數用來表彰興學的牌坊。
嘉慶九年(1804),貢生林朝英獨資整治修台灣縣文廟,
清廷為了表彰他的義舉,在嘉慶二十年建起這座牌坊。
一九三四年,因日人開闢南門路而遷移至此。
整座石坊利用青斗石和白石兩種不同顏色的石材建成,莊嚴而不單調。
上方橫額題了「重道崇文」,
每根柱子上都刻有稱頌林朝英義行的楹聯,值得仔細觀賞。
30:《神農街》
「神農街」屬於老街聚落,為群體建築式的古蹟,
比起單獨建築的古蹟更能顯現時代與地方色彩,
但因時代變遷,昔日波光粼粼的海岸,
今日已成喧囂的市街,不易維持舊貌,神農街至今仍具傳統的色彩。
31:《兌悅門》
「兌悅門」是台灣府城大西門的外城門,「兌」者即八卦的正西方,因而得名。
城門多以老古石(珊瑚礁)為材料,故又被稱「老古石門」。
昔日城內有街,名「老古石街」以往新港墘港流經此地,
有渡口直通安平,商旅雲集一時。
城面題有「兌悅門」石橫額,及「道光拾陸年元月建」之落款。
城洞外窄內寬,是為了便於往內開城門的緣故。
兌悅門位於文賢路與信義路交叉口,
城上老榕枝枒繁茂,行人車輛就從城門穿越而過,
是目前台南城門中唯一尚供通行使用的城門,
也是府城唯一現存的外城門,是故更顯其珍貴,
斑駁的城門與四週的民宅顯得格格不入,
部分城垣更遭非法盜用,淪為民宅牆壁,
盤結的電線,環伺的民宅與之爭地,
除破壞景觀外更與周圍環境不協調,
極須政府積極規劃整修,以恢復古蹟原貌。
32:《龍紋》
龍紋的圖樣取之於赤嵌樓的碑林區中碑石上的圖形。
小碑林區位於文昌閣與海神廟,
樓基的牆身上,大小共二十餘塊碑石,規模僅次於南門碑林。
內容包括造圖、禁令、造橋、修廟、旌表等非常豐富。
龍的造形豐富多變,有的龍目圓怒瞪、鬚髮俱張十分威嚴,
有的行龍大小、姿態各異頗具感動。
此處許多五爪的「龍紋」是皇帝專屬的圖樣與一般寺廟所繪的龍紋造型之三或四爪迥異。
(七)空間轉換類型:
此類型的作品是將原有的空間挪用,易位並組合而成另一面貌,例如此件作品將孔廟入口的「下馬碑」,挪至大成殿的壁面並鑲嵌於其上,讓人一目了然,馬上識意是孔廟的景色。用水洗技法完成。
33:《散水螭首》
散水螭首原是清代石刻有四組,
嵌於大成殿的台基四角,是洩水的孔道,下雨時台基的水就由此排出。
花崗石雕的螭首造形簡潔、渾厚,有古風。
又稱為鰲首,隱然有「獨占鰲頭」的喻意。
立於東大成坊的「下馬碑」,
上寫著『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滿漢文並刻。
是清康熙二十六年奉告設立的,以示對萬世師表尊崇之意。
環繞大成殿的短垣欄柱上有八隻青斗石獅,
造形為禿額平滑、塌鼻朝天、大眼圓睜,
姿態各不相同,藝術價值相當高,也為孔廟的肅穆之氣增添幾分輕鬆有趣之感。
畫面左側的西廡,窗櫺為方格,稱之為「正心窗櫺」,
簡潔素靜的建築風格,反映清初的特色。
(八)突顯局部圖形類:
此類作品依原有造形繪製,而將局部的圖形予以放大並且特寫來顯示圖形的重要。例如此件作品即將大成殿「御路」,上的圖形放大,有龍紋、琴、棋、書、畫,畫面上繪成後加以色鉛筆修飾而成,作品隱約可見圖形後面的建築。整體畫面亦呈現分割,局部以水洗完成,另外則依純水彩繪之,所以畫面呈現豐富多變的表現手法。
34:《孔廟-大成殿》
台南孔廟位於市聲喧嘩的南門路並被朱牆所環繞。
明鄭時期完成(1666年),建築以祭祀孔子的先師聖廟為主體,
不僅成為台灣創建最早的孔廟,同時也開啟了台灣儒學的先聲,故又稱「全台首學」。
鄭成功復台初期,無暇顧及文教建設。
明永曆年間鄭成功的舊部陳永華,奏請鄭經興建孔子廟,為儒學發展奠定基礎。
日據時期,孔子廟充當日軍屯駐所及公學校等,以致遭受嚴重壞。
台灣割日的兩百餘年間,台南孔廟共歷經三十多次修建,規模由簡陋而臻堂皇、完備。
光復後大規模的修護工作,在一九八五年進行,歷經四年完成,即今日所見面貌。
「大成殿」是孔廟建築群的中心。
其色彩十分單純,由紅瓦、朱牆構成,這是因為孔子出生的周朝崇尚紅色,
所以紅色一直是傳統孔廟的主色。
每年孔子誕辰時,祭典及佾舞就在殿前廣場舉行。
大成殿的楹柱不書對聯,是避免在孔夫子面前賣弄文章之意。
畫中凸出得圖形部分是大成殿的「御路」,
露台正前方的花崗石御路,又稱龍陞,上刻龍首,並環以琴、棋、書、畫之浮雕,
有特殊文哲氣息。古時唯有新科狀元祭孔子時,才能經此步上大成殿。
大成殿正脊中央的九重寶塔,塔名「珠宮」,
作用是〝鎮壓禳火〞,一般廟宇都有此物。
塔邊左右各有一條龍,龍尾後有通天筒(藏經筒),
以陶土製成並分立於大成殿正脊兩側。
傳說是宋儒朱熹因感於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而製;
另一說法則為紀念逃避秦始皇焚書之禍,所特製的藏經筒。
這是孔廟大成殿特有的脊飾。
參考書目
1. 楊仁江著。《台南市的古蹟》。
台南:台南市政府出版,1991年6月。
2. 楊仁江撰文。《台南是國家二級古蹟集》。
台南:台南市政府出版,1993五月。
3. 蕭瓊瑞、陳美娟著。《府城故事-台南市古蹟巡禮》。
台南:台南市政府出版,1996年4月。
4. 李乾郎、俞治萍合著。《古蹟入門》。
遠流出版社,1999年10月。
5. 吳昭明著。《夕照赤嵌》。1板第1次刷印。
台北: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7月。
6. 傅朝卿著。《台南市日據時期歷史性建築》。再版。
台南:台南市政府出版,1997年
7. 傅朝卿著。《光復後台南市現代建築》。
台南:台南市政府出版,1996年。8月
8. 黃靜宜、王明雪、劉鎮豪編。
《台南歷史散步(上)(下)》。2版4刷。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