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鱈魚戰爭雜談
1958年,一個二戰後新獨立的北歐小國冰島,與昔日的日不落國大英帝國,在北海爆發了衝突。冰島旗下只有漁船改造而成的”武裝船”,以及警察和漁民組成的部隊,對比英國皇家海軍可說是完全不成比例的對抗。然而冰島的行動,卻成功的達到擴展領海、維護漁權的目的。相較於今日台菲在巴士海峽的漁權之爭,兩者可說是有許多類似之處可以類比。
冰島原本在丹麥的統治之下,二戰時美國干涉了此地,並且支持冰島在1944年獨立。冰島的地理位置是美國支持的重要因素,她位於重要的由北海通往北大西洋的GIUK缺口海道上。冰島左方與格陵蘭分隔的丹麥海峽,在二戰時爆發過德國的俾斯麥號擊沉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的海戰。而冰島在及其周圍的GIUK缺口,在二戰時是防堵德國戰艦與潛艇從北海往大西洋前進的重要防線;冷戰時代美國的敵人變成蘇聯,GIUK缺口一樣扮演著蘇聯潛艇進入北大西洋的唯一路線,因此冰島也被美國拉進了防堵蘇聯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為美國的盟國。
冰島獨立之初,漁業是唯一的經濟基礎,而當時歐洲各國對於鱈魚的捕撈量日益增加,冰島為了保護鱈魚資源,於是單方面宣布將領海由3海里擴展為12海里,並立刻付諸實行。起初各國都不以為意,冰島立即展現了驅逐的決心,很快的除英國外歐洲各國漁船都離開了冰島周圍12海里界限。然而英國政府拒絕承認冰島的聲明有國際法的效力,認為雙方軍事實力相差懸殊,根本不屑理會冰島的”威脅”,照樣讓漁船前往捕魚。結果就是英國漁船遭到冰島的逮捕,在爆發衝突後,英國政府因應輿論要求,派遣軍艦前往”護漁”。但冰島對於英國”侵犯領海”的動作,不懼雙方巨大的實力差距,照樣強硬反應,雙方爆發互相逮捕對方人員的衝突,這真的是英國意想不到的行動。雙方在往後數年,繼續在海洋上以及會議桌上強硬對抗,冰島海岸巡防隊還使用了一種專門的拖網割斷器,直接把英國漁船的拖網切斷,讓他們雖然有軍艦保護但依然捕不到魚。雙方你來我往,互相逮捕對方人員與船隻,也時有擦槍走火事件,一直持續到聯合國介入仲裁為止。
冰島何以敢與英國對抗?自然是基於她不僅僅與英國同是北約成員,更還掌握了西方盟國所需要的--在冷戰戰略裡的地理位置。冰島在1971年開始祭出殺手鐧,揚言退出北約並且關閉英國飛機進入冰島的飛航管制區。此舉震動了美國,冰島退出北約象徵圍堵蘇聯必須的GIUK缺口,會因冰島轉成中立國而有打開的可能。於是美國代表的世界輿論至此才公開支持冰島的主張,在北約與聯合國的調停下,雙方經歷了漫長的談判,終於達成了協定。除了英國必須放棄對公海權利的主張外,冰島的12海里領海論以及200海里經濟海域主張全部獲得國際承認,並很快的普及於世界各國。事實上,冰島的戰略地位與當時國際環境,都是冰島在爭端中能夠獲勝的原因。而英國主張公海自由權利,則是來自於過去殖民帝國時代海洋都是她管的一種帝國思維。到了去殖民地化盛行的1950-1970年代,各國均希望保護自己權益,過去英國的主張遭到了國際輿論的否定。各國以冰島當先鋒,挑戰體制成功,此後維護自家經濟海域的繁榮變成各個國家的首要任務。
鱈魚戰爭帶來一個漁業堡壘、海洋壕溝的思維,從此後海洋權力就完全跟陸地上越來越類似,大家都要競相佔領重要地位的小島,以伸張領海與經濟海域。過去是為了交通線而控制海島,現在是為了延伸的領海與經濟海域。資源掠奪與保護在對立的雙方而言,都是主觀的藉口。世界各國在鱈魚戰爭後,無不以保護資源為由紛紛與鄰國合作或界定海洋疆界。南海區域,現在也成為亞洲各國角力的場域。以往中華民國一度強盛的海軍曾經宣稱佔領南海全境,現在看來老蔣總統還真有超越時代的眼光,然而隨著中國大陸以及東南亞各國的興起,台灣除了原有駐兵的太平島以外,南海各地也都遭到鄰國佔領瓜分殆盡了。因為資源而爆發的南海衝突,以及相持甚久、最近又鬧出人命的台菲漁權衝突看來,台灣如果再繼續軟弱下去,只會落得周邊海域全部落入別人手裡的命運。
衝突不必然要流血,但和平需要一個很大的拳頭。美國征服西部時代的一把知名手槍,Colt “Peacemaker”就在告訴人們,製造和平你還是需要武器。”武”本字就是”止戈”,一個不敢還手的傢伙只會遭致一而再的欺侮。縱然冰島與英國的狀況與今天台灣、菲律賓是不能類比的,但冰島面對英國的強硬態度,以及靈活運用國際情勢的謀略,都相當值得注意。要是只看帳面軍事數字比菲律賓硬,就以為台灣能夠”討回公道”,那真是天真得無可救藥。要真的宣張主權就得把菲律賓的漁船抓起來,宣告他們侵占領海。如果只是出了人命後,派軍艦去逛一逛,那只是作秀性質,保衛漁船或許有些用,但用於保衛主權可說沒點用。
文章定位:
人氣(206)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