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初秋,所謂「秋高氣爽登高去」,涼爽的秋天正是外出踏青的好天氣。小朋友不妨趁著九月、十月微涼之時,跟爸媽來趟步道之旅,親近自然、運動健身,感受濃濃的秋意,並且身體力行體驗綠色環保生活。
臺灣的山林裡遍布著大大小小的山徑和古道,這些步道不僅有早期的歷史文化背景,也是我們親近自然最便捷的管道。
上個月,英國一項調查發現,有五分之一的英國孩子沒爬過樹,也沒去過鄉下;沒露營過的孩子高達五分之二。離大自然越來越遠的宅童變多,不少孩子甚至以為牛也要冬眠。
臺灣也有調查顯示,八成青少年假日都在家活動,不到三成會去戶外休閒。兒童的情況更嚴重,報導說國小學童暑假幾乎都成宅童,令人憂心健康與肥胖問題。當小孩都宅在家裡時,也就缺乏戶外活動與實際的自然體驗,與大自然疏離,甚至有對環境不友善、不尊重的舉動。
戶外休閒及探索對成長非常重要,不僅可避免因疏遠大自然而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大自然缺失症」,還能透過實際參與和體驗,培養對大自然友善的態度。千萬別當個一有空就在家看電視、上網打電動的「宅童」,對身心發展極為不利。要多走到戶外,親近山林,增加自然體驗,才能常保健康。
無痕山林護自然
登山、健行、溯溪、露營等野外活動,都可以讓我們深入的與自然共處。在山林裡,我們可以慢慢步行,仔細觀察周遭的花草樹木。過去由於保育觀念不足,旅遊很容易對山林環境產生衝擊和影響,像是採集植物、捕捉動物、亂丟垃圾、破壞環境等不當的行為,都會對山野的自然生態造成損害。
保育人士因此發展出「無痕山林運動」,推動負責任的品質旅遊,期望降低遊憩活動對自然的衝擊。也就是在野外休閒親近自然的時候,秉持「除了攝影,什麼也不取;除了足跡,什麼也不留」的精神,實踐「來去山林,不留痕跡」。
步道旅行綠主張
除了「無痕山林」的做法之外,步道旅行是適合各年齡層的全民活動,可親近山林及認識步道資源特色,是體驗自然、認識鄉土、增進健康、紓解壓力的休閒遊憩場域及環境教育場所。
步道是通往山林的路徑,是認識自然、體驗自然的必經通道,在步道中不僅可以感受森林的豐饒、獲得自然體驗的身心美好感受,同時也能激發創作的靈感,增進美感的經驗。現在走步道親近自然還有所謂的「步道旅行主張」,以「徐行、輕裝、簡食、寧靜」的概念,符合現代強調樂活、健康的新生活觀念。
「徐行」是慢慢走的意思,腳步放慢才能品味山林的美好。「輕裝」和「簡食」都是身心減碳的具體作法;「寧靜」則是打開人與自然對話的不二法門。就像繪本《跟我玩好嗎?》裡的主角小女孩,在靜下來坐著觀察動物後,慢慢獲得各種森林小動物的信任和親近。
著輕裝、帶輕食,靜靜在步道上徐行,用感官傾聽與體會自然,抬頭或俯身觀察天際變化或是腳底生態,都能拉近我們跟自然之間的關係。
自然素材DIY
有人說,大自然是活生生的藝術教室,有許多美景與變化,還藏有各種動、植物生命的奧妙,除了當下感受、體會與觀察之外,還可以撿拾步道上掉落的果實、樹葉或枝條,發揮創意進行自然素材創作拼貼,完成獨一無二、自然味十足的作品。
不過,在森林遊樂區、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區裡,為了維護生物的多樣性,以及保留自然原貌,是禁止任何方式的採集與撿拾,記得不要以身試法呵!自然創作必須不危害自然環境,要有正確的撿拾觀念,且不過量收集,方能展現出物物皆美、愛惜生態的觀念。 小朋友,找個週末假日,選一條離家最近的步道,小手牽大手,一起走入步道,來趟自然樂活體驗吧!
(刊登於2010.9.27國語日報綠色生活專欄, 全文收錄在當週副刊精選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