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09 12:13:02| 人氣2,01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熟知非真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熟知非真知
——由〈【民歌‧辯證】偈〉一文所引發的討論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序言》中說過一句名言「熟知非真知」[註],本文借用並引申為:自以為千真萬確的事,還是會時常有錯。因為有可能一開始我們就弄錯,然後習慣成自然,一直錯下去。

在前文〈【民歌‧辯證】偈〉中,我誤把「八方」當成「東西南北上下左右」,經網友指正,才知道是「東西南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之所以犯此錯誤正是因為「習慣成自然」。我不知在何時就以為「八方」指的是「東西南北上下左右」,由於太過自信,所以就不去查證,結果一錯再錯。
在我的其他文章中,我相信,類似「八方」這樣的例子,一定更多,只是我尚未察覺而網友吝於指正而已。

習慣是由積累而來,但關鍵是在一開始就弄錯了,後來不察,於是一錯再錯,於是根深蒂固。

要防止這種「不是真知的熟知」習慣成自然地蔓延下去,最好的方法就是正本清源,時時不辭辛勞地注意自己的資料來源。
其次就是保持謙虛的心,向他人的意見開放,因為人總是有限的,總有會有看不到的地方。
他人正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自己看不到的地方。
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的記憶絕對正確。
即使記憶正確,也不能保證一開始記憶的內容是絕對正確的。

這時如果有人持相反意見,反而可以幫我們檢視自己所「熟知」的事物是否即是「真知」;
他人的意見無疑是具有正面意義的。
至少他可以讓我重新檢證我自以為千真萬確、熟得不能再熟的「知識」,是否只是我一廂情願的「信念」而已。
所以,良師益友的指正也是防止這種錯誤繼續下去的一個重要因素。
孔子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說明了這個道理。

最近關於「石人」和「詩人」的討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有位網友以非常堅定的語氣(或者說以「想當然耳」的語氣)指出我弄錯了:
鄭愁予的「偈」裡所用的是「詩人」而非「石人」。

當然該位網友並未說明任何理由,也未指出證據說明他是依據什麼資料來斷定我弄錯了。

我自己的反應則是先檢查自己的知識來源。
雖然這首詩(或歌詞)我是熟的不能再熟了,但或許我真的記錯了也說不定,
因為之前的「八方」我確弄錯了。

到底「偈」的正確文字是「石人」還是「詩人」?
解決的方法只有一個,
那就是去查原作者鄭愁予先生自己所著的《鄭愁予詩選集》(志文)。
結果我發現正確答案是「石人」而非「詩人」。

那麼會不會唱片歌詞寫錯了呢?
雖然我認為不可能,因為那些歌詞我從小就看了很多次,
可是「熟知非真知」,或許我真的記錯了,
所以我還是去查新格原版的歌詞—我家還有這張唱片,夠老吧—以及最近滾石版CD的歌詞,全部都做「石人」而非「詩人」。

至此,我「確信」是那位網友自己弄錯了。
弄錯的原因有可能是一開始他(她)就誤把「石人」聽成「詩人」,當然也有可能是看到錯誤的資料;像我個人用google去搜尋「鄭愁予(空格)偈」就找到一些網頁,明明資料來源是滾石版的歌詞,可是內容卻是作「詩人」,很明顯的是錯字。

這說明什麼?
其實人都會犯錯。
但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錯誤再度發生以及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別人的錯誤。
或許舉這位網友的例子,會讓人覺得有點尷尬,但是因為該網友是匿名的,所以不會有情面上的問題。再者,由於這位網友而讓我重新去檢視(從而更確定)某些記憶,對我個人而言,也是功德一件。更重要的是,由於這位網友才讓我完成這篇〈熟知非真知〉——當然更明確的說,之前在網友「藏鏡寶寶」指正我關於「八方」的錯誤時,我就已寫了一部分,但真正的原動力還是最近這篇留言—這才是我最大的收穫!基於以上兩點,我感謝這位網友。




——————————
[註]全文是:「一般說來,熟知的東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東西,正因為它是熟知的。」黑格爾此語的脈絡與本文所處的問題不盡相同,所以本文借用並簡化為「熟知非真知」。


台長: 賀達雅
人氣(2,01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翻譯雜感•綜合•其他 |
此分類下一篇:笑與主體性
此分類上一篇:萬人連署大會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