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28 14:56:37| 人氣2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原型的隐喻力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们的生命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按照我们有意或无意所遵循的故事情节或蓝图而生活,这样的情结或蓝图就构成了一系列生活原型。荣格指出,原型是人类心灵中深刻固着的模式,力量强大而永恒存在。就是说,原型是深层次的心理固有倾向,是兽性与原始人性在大脑中的历史积累,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梦中的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意象来间接感知原型的隐喻意义。如果我们仔细审视自己或他人的言语行为及其对这些言语行为的诠释方式,也可以看出形成我们生命的各种原型。

美国原型心理学家卡罗•皮尔森博士在她的专著《内在英雄》里面介绍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理论中的六种原型,当然,理论上原型的总数要多得多。原型是透过个人潜意识中的情结呈现出来的,每一个个人情结都可以发展出他的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子人格。每个人都会有一些难以忘怀的往事,特别是那些能够触动自己,让心灵震颤,可以引发无限情绪的个人生命历史的瞬间,也或许这些事已经被我们忘记了,然而它会隐藏在我们特定情绪的背后变着法地捉弄我们,这样的心灵往事我们就可以把它叫做情结。因为在我们生命的历程经由各种因素铸成了某些情结,于是就发展了我们多样化的性格,每一个性格侧面似乎有它独特的生命,与其他的性格侧面不同,于是我们把具有独立个性的那个性格侧面称作子人格。每一个生命都是多样化的,是复杂而善于变化的,因为在我们心灵深处有着多样化的子人格。他们是我们的内在英雄,潜伏在我们身体之中,随时听从主导人格的召唤,该出手时就出手,决不含糊。

卡罗•皮尔森博士所描述的原型由“天真者”的全然信任开始,慢慢步入“孤儿”对安全感的渴求,“流浪者”的探索,“殉道者”的自我牺牲,“斗士”的竞争与胜利,最后是“魔法师”的本真和整全合一。我国传统魔幻故事里表现“斗士”原型的哪吒因闹海而引来杀身之祸。为了不连累父母,哪吒杀身成仁,刮肉还母,剔骨还父,彻底断绝了亲子关系,在这段故事里哪吒表现出的是“殉道者”原型。于是,他成了没爹没娘的孤儿,这时哪吒呈现的则是“孤儿”原型。哪吒就是上述“斗士”原型、“殉道者”原型以及“孤儿”原型的意象发展变化的组合。在许多魔幻故事中,英雄都是孤儿,也称孤独英雄,英雄历经磨难成长的历史就是自身诸多原型或子人格发展变化的历史。

再比如《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一开始是石头所变,他没有父母,也从不谈情说爱,是典型的“孤儿”原型;科幻影片的超人也是孤儿,父母在另一个星球,他的身份不允许他谈情说爱;还有动画片里的霹雳贝贝,虽在父母身边,但无法跟他们亲近,因为他身上带电,比一般的孤儿更孤独。孙悟空、超人和霹雳贝贝在故事开始都在呈现“孤儿”原型,他们是“孤儿”原型的意象。唐僧取经的故事属于典型的英雄磨难成长故事。英雄磨难的成长故事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个部分是“下降”,从显贵变成平民,也就是从无忧无虑的“天真者”原型到无依无靠无助的“孤儿”原型。跟许多神性英雄一样,唐僧这个魔幻故事意象在一出生时就险遭杀害。母亲为了救他而把他放进木盆,任其在水上漂泊,最后被和尚救起,取名“江流”。

根据弗洛伊德的分析,把一个人从水里救起是分娩的象征,江流被救等于是他的第二次出生。这个新的生命是和尚赋予的,和尚的社会地位在当时比穷秀才还低,说明唐僧的“下降”是非常彻底的。第二个部分是“上升”,“孤儿”踏上探寻生命宝藏的“流浪者”原型之旅,于是就有了唐僧取经故事,取经路上他历经坎坷,经由大无畏的“殉道者”般的牺牲和奉献以及百折不挠的“斗士”般的坚持到底的勇气,最后修成神佛,成就了“魔法师”样整全合一的英雄伟业,这样“孤儿”从普通人就变成了神性英雄。

台長: 魔法哥哥
人氣(24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理論爭鳴 |
此分類下一篇:连接上国王/皇后原型的归属与祝福能量
此分類上一篇:人格整合的自我关系隐喻建构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