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華夏中心的第二天早晨,我沐浴在明亮的陽光裡醒來。
看了看時間,大約九點多,已經適應晚台灣七個小時時差的我總能在恰當的時間醒來,小緯依舊在床下呼呼大睡,我先起床到浴室盥洗一番。
房間外面不見大姊蹤影,「大概跑出去了吧…」我心裡想著。
從冰箱拿了昨天回華夏中心時,在附近商店買的果汁喝;歐洲真的很奇妙,果汁比水便宜,買同樣毫升數的水還不如買果汁,小緯總是說果汁有水分還有維他命C,還比較便宜,怎麼想都是果汁比較划算。
回到房間,小緯坐在床沿恍神,我才注意到我們隔壁的上下舖床位放著一點行李,不曉得何時,居然有人搬進來睡了,只是早晨又不見蹤影。
等小緯在整理的時間,我已經把要出門的衣服都穿好,背包也放在身旁,隨手翻著巴黎的旅遊介紹。
翻至某頁面上,一個透明的玻璃金字塔圖片吸引著我的目光。
「……1983年法國重建大羅浮宮計劃時,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羅浮宮設計了一個玻璃金字塔入口,這樣古典的造型卻用如此現代的建材,……」
「小緯小緯~」我喚著還在浴室裡沖澡的他。
浴室依舊傳來嘩啦嘩啦的水花聲,過一會兒,聲音漸漸停止,
「幹嘛~」鏗地一聲,浴室門鎖被打開,小緯裹著浴巾,邊拿著毛巾擦頭髮邊回答我。
「喂,你看這個,」我挨近他身邊,把金字塔的照片拿給他看,「這我好像有看過喔!」我像發現新大陸般地展示。
小緯轉頭瞥眼看了一下,又不以為意地繼續擦著頭髮,「阿這你到巴黎過生日的時候我們有經過阿,你記不記得有走到一個小凱旋門,然後就看到一個金字塔?」我點了點頭。
他套上昨天放在床頭要穿的衣服,頓了頓接著說:「那就是羅浮宮的入口阿!你上次不是還趴在水池邊照相?」
我突然想起好像是有幹過這麼一回蠢事,然後還看到一個綁著很誇張的辮子頭的男生與他的同伴玩著滑板。
走進電梯出了大門,迎面而來的陽光總能帶來一天的好心情,我們沿著街道走著,看街道上林立的商家有賣什麼可以吃的。
走到一間賣著用法國麵包夾著叉燒、雞肉之類的小吃店,我們各買了一份麵包,然後在隔壁像鄉下開著的雜貨店買了兩瓶汽水。接著又走回華夏中心旁的地鐵站,搭著地鐵前往我們的目的地-羅浮宮。
走出地鐵站「Musée du Louvre」,遠遠便看見這座富麗堂皇的哥德式ㄇ字形宮殿樣式的博物館。
羅浮宮建於十一世紀末,1190年當時菲利浦奧古斯特(Philippe Auguste)為保護巴黎不受諾曼人及英國人的入侵,於是在Lupara建設第一座城堡,當時城堡內無任何收藏品,僅純粹作為防禦工事之用;到了十四世紀,查理五世(Charles V)把他改成宮殿,興建圍牆與皇家圖書館,並在宮殿內擺了第一批收藏品(包括雕像及畫),經過這幾百年來不斷地收集世界各地的珍藏品,十六世紀法蘭西斯一世裝修宮殿’開啟了羅浮宮的藝術收藏,爾後拿破崙三世刻意經營;至今,包括畫、雕塑、素描、陶器、銅器、工藝品及古文物,來源地區涵蓋了埃及、希臘、羅馬、伊斯蘭、義大利等國,收藏品超過四十萬件,所有作品於四層樓展出,羅浮宮從此在歷史、文化、藝術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走出地鐵,我們直接走向玻璃金字塔的入口,旁邊有個電梯,我們直接搭乘電梯到地下夾層的大廳。
大廳中央為一個倒立的玻璃金字塔,尖端指向一個在地面的金屬半球,上方便是地上的玻璃金字塔,玻璃將陽光篩落在大廳地面上,織成一片錯落的光影。
我們買了票後,開始觀望大廳四周。
大廳有通往三個展館的入口:德儂館(Denon)、敘立館(Sully)和里希留館(Richelieu),每個館的藏品各有特色,第一次到達羅浮宮的我們也不清楚該往哪兒去才好,於是我們跑去服務台拿簡介,各國語言的簡介被放置在不同的格子裡,按照慣例拿了英文與日文的簡介後,意外驚喜發現居然有中文並且是繁體字的簡介!原來這是由台灣贊助的手冊呢,有種他鄉遇故知的奇妙感覺。
詳細研究一下德儂館、敘立館和里希留館展示的作品後,我們決定由里希留館的入口參訪這座具有豐富藝術館藏的博物館。
里希留館大殿,主要收藏法國歷年的雕塑。
走進收藏五到十八世紀法國雕塑品的馬利中庭(La Cour Marly),頓時感覺來到一個神聖的殿堂,太陽從玻璃天頂在里希留館灑下一片光影、乳白色的大廳、安靜的參訪氣氛,總讓人不禁肅然起敬。隨意看著這些古代人留下的作品,有一些用青銅製成的銅像,有些則是白色的石材;再跨進另一邊的布傑中庭(Cour Puget)則是進入了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的法國雕塑品世界, 人物的肌理與表情栩栩如生,更是讓人不禁想好好欣賞一下。
一趟歐洲行下來我已經曉得自己對於拍照這件事情已經到了一種廢寢忘食的地步,只是在這滿滿皆是藝術品的博物館,也沒什麼好拍的…..如果你是這樣想那可就錯了!古靈精怪的我們開始學著雕像的姿勢拍照,學了一陣子後才發現這和model拍照姿勢差不多,身體哪裡痛就把手放哪邊,一下子頭痛鼻子痛下巴痛、一下子肩膀痛大腿痛的,兩個人倒也是玩得不亦樂乎。
學雕像的姿勢拍完照,我們走進旁邊的展覽館,看見幾幅高大的壁雕,像是陵寢裡守護神般的人面獸身雕像,中間杵著一枚巨大的藏青色石柱。
對於這根超然獨立在展場中央閃著金屬色澤的藏青色石柱很好奇,靠近觀看後,發現上方佈滿著密密麻麻的奇妙文字,看了看英文的介紹後,才恍然大悟這就是世界第一部以公平為原則制訂的法律-漢摩拉比法典。
漢摩拉比法典碑是法國考古學家在今日敘利亞境內所發掘的。
西元前 2000 年後,居住在巴比倫及其周圍的民族越來越強大,當巴比倫國傳至漢摩拉比王,厲行社會改革,於是自西元前 1792 年到西元前 1750 年制訂了《漢摩拉比法典》,並刻成碑文以保存之。
漢摩拉比法典碑上的楔形文字記載了 282 條法律 ,內容廣泛,包括租金、醫療、財產、誣告、偷竊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第 196 條和 197 條,寫著:「如果自由人毀壞其他自由人的眼睛時,他本身的眼睛也將受損;若你折斷其他自由人的腳,你自己的腳也將被折毀。」。
舊約聖經中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命抵命」據信來自於此。以現在的犯罪預防、矯治等刑罰學的觀點來看,「漢摩拉比法典」內容似乎太過嚴厲,但以當時的文明而言,強調法律是神授、公平的觀念是合理、公正的,因此它被認為是史上第一部強調「公平」的法典。
對於在中學歷史課本裡,解析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文化時,經常會提到的法典能真實地出現在眼前,內心有一股止不住的澎湃興奮感,從沒想過這部法典居然是一根這麼巨大的石頭,原本還想說是一本書還是什麼的。
法典上方刻著一幅圖畫,敘述著漢摩拉比王以祈禱的姿勢站著,向右邊坐在寶座上、代表正義的太陽神致敬,也有人解釋為太陽神授予漢摩拉比王治國之道
據說這部存放於羅浮宮的法典為真跡,但現今展示在面前的法典可以任人觸摸,我想應該是贗品吧,但在參訪的過程裡,發現絕大多數的外國人在欣賞這些藝術品時,即使沒什麼護欄隔開參觀者與藝術品的距離,但他們總會守著一定的本分,不太會去觸碰藝術品本身,只用視線在腦海裡留下美麗的樣子,也因此在剛剛兩個中庭裡的藝術品多半沒有礙眼的欄杆隔開,也讓人在那樣的環境裡感到格外輕鬆沒有束縛。
但即使是這樣,我還是忍不住摸了摸這部非常具有歷史性的法典,但我只有輕輕觸碰一下而已喔!
哼著「古巴比倫王頒佈了漢摩拉比法典……」,我們走進敘立館的範圍,參訪著古代伊朗與埃及的古老遺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