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定心與散心(象山慶25.1.13)
請問:印光祖師有強調"都攝三根",心想.口念.耳聽,問題來了!現在打佛七或領眾念佛,多用麥克風,多數念佛人,可能重在名號音聲,心想的部分,就忽略了.也可能對彌陀洪名的內涵,不很清楚,在念佛中,很難心存名號的功德利益,乃至以生死心或感恩心念佛。很多人都覺得打地鐘很重要,速度的快慢,及節奏感或追頂念佛,是多年來普遍的趨勢.
慶答:我初步的的感覺是:過多的要求與儀軌,可能將念佛弄得太複雜、太分心了。
持名念佛是徑中徑,越簡單越易於實行;六字洪名的(名義體性)內涵、(內證外用)功德、(現生往生)利益,這些基本教理,要在平時,從佛經祖論及法會開示中多聞熏習,自心中略知並祛疑即可,並依此而啟信、發願,相續持名;或至少邊疑邊念佛,不成障礙;
至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是上根夙慧者的功夫,不宜以此要求一切念佛人,以免因「畏難」而生退卻,失信心。身口意「三到」固然最好,久而得定心。然而現代多數人或事忙或心亂或體弱,很難做到「定功」的一心不亂;退而求其次, 或攝心默念、或散心稱名,耳聞或不聞,但念念相續或斷斷續續,以長時間而言,都可算是成片;重點在他「心得決定(至心、信樂、欲生)」,不懷疑、不放棄,有空就念、想到就念,以此為生命中大事,畢命為期,不退不失,這才是根本。
至於技術性、功夫性的操作,則可隨緣調整,只要越念越稱心(歡喜)、越順口(暢通),則信念就越堅定,行持也越自然,更能感受彌陀的悲心呼喚及佛號的功能卓越,就在日常單純的稱名中,越來越因「信佛念佛,必生淨土」的信知而喜樂,姑且稱為「佛喜」。
至於是否以「生死心或「感恩心」來念佛,是厭穢(苦)欣淨(樂)的總安心,也就是善導大師的「機、法」二種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這也要在平時,從世俗生活上觀察而對「世間的苦空無常」有確認而厭離,並於淨土經論上聽聞而於「彌陀的救度往生」有信仰而欣慕;這兩者是互為因果而增上的,法師們可多依經論而詳加以解說、提醒,並分別依蓮友的根性而啟發、引導。讓他們逐漸從世間的迷執轉向淨土的嚮往,就可能發起「生死事大」「佛恩浩蕩」的信心。
以上是個人在家「長時」念佛,「每日」定課的狀況。
至於打(念)佛七,集體念佛,則依道場的儀軌,如截流行策大師<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所說,乃入道場專修的別時行儀,目標是《般舟三昧經.行品》所說:「若有人,七日七夜在道場內,捨諸緣事,除去睡臥,……至心觀佛,及口稱.心念者,佛即攝受。既蒙攝受,定知罪滅,得生淨土。」是個人平時念佛之外的一種加行,在七天之內,擺脫一切俗務,在固定的場地、時間、作息、行道中,與同修大眾,同見同行,專心一意的念佛,易於達到一心不亂。這既是考驗平時念佛的功夫,也是團體互相支持的心力,以及佛光的加持、法師的引導。
「打地鐘要密而勻,清亮而不暴,節奏分明而輕巧,不重濁、不浮躁、不催板,打出修行人的氣息。」與此相關的速度、節奏感或追頂法,或可因人而異,有些人適於口稱掐珠或、默念計數,或配合木魚、引磬、地鐘……,似乎很難一定說怎樣最好,這部分我沒意見。我個人不慣於用任何法器,每天只是單純的口稱念佛(用計數器是為了定課)。
以上僅供參考。並請指教,南無阿彌陀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