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在結構(章節)上最具特色的是「玄義、文義」二分;《玄義分》,在隨文解釋《觀經》之前,先從總體上揭示《觀經》的根本義理;「玄義」乃幽深玄妙之理,難知難見,預先指呈,以使學者易得要領;然後依文釋義,全體洞明,了然無滯。玄義廣通一經三分。
〈玄義分〉,的科判分為二部,先「說偈勸歸」,以<歸敬三寶偈>勸發大眾歸依三寶,再以「七門料簡」論述《觀經》的內容概要,並批判慧遠諸師對《觀經》的觀點;其「序題」門舉《觀經》的說法因緣,以彰顯淨土「要門」與「弘願門」,皆為闡發彌陀四十八大願。「釋名」門解釋《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經題。「宗旨」門舉《觀經》「觀佛三昧」與「念佛三昧」二宗,以「一心迴向往生淨土」為體。「說人」門舉《觀經》是佛親口所說。[8]「定散」門舉定、散二善之因,定善是韋提致請,散善是佛自說。「和會」導舉六點批判諸師對《觀經》的誤解。「得益」門說韋提希聞佛說《觀經》,心生歡喜而親見彌陀住立空中,證無生法忍。最後,勸未來眾生,廣傳此經,可得諸佛聖力加被之勝益。善導所舉九品往生者,皆為凡夫,具足十願十行,因此,信心持名,願行相扶,必得往生。
《四帖疏》乃是佛菩薩證定之疏,可視為與佛經同格,故云「證曰」。七門料簡將《觀經》之玄義,宣說給每一位信受淨土教法而念佛求生西方的人,在進入《觀經》經文之前,先有大概的認識、要領的掌握。「掌握機系」就是以清淨信而受持《觀經》的教義。<玄義分>十三段疏文(〈歸三寶偈〉一段+「七門料簡」七大段+「和會門」六小段),結成《觀經》的經旨。十三段疏文,隨順「念佛必生、機教相應」之理,是善導大師簡別於諸師的勝解;玄隱幽妙的義理,經此揭示,已是明顯而確定,不可動搖了;這對於後三卷<序分義>、<定善義>、<散善義>隨文釋義之細說,有著文前總論、提綱挈領的作用。
或因《觀經》文約義豐,有隱顯、廢立、正助、本末,故須獨具隻眼,於文字章句之間,窺見佛心深意,而直言揭示之、引經證明之;此或非一般學者及他宗師資所能及,而善導大師乃淨土專業,且發得三昧,為楷定聖道諸師於《觀經》之(異學、異見)異解,而懇切發心,稟佛加持,於作《四帖疏》之始末,有「靈相三瑞」(三呈前證) ,得佛印可,非出於私意,足以令「信者無疑,求者無滯」。而玄、文二義之分,既說是「文前玄談、文內句義」,則不同於世間玄學的「言外之意」或「得意忘言」,而是一音(一實圓音)普應,等赴群機,眾生隨類,各得其解;悲能拔苦,智能滅惑。諸家註疏,為善導大師體得二尊之教(要門/弘願、觀佛/念佛)的玄旨、別意,如《老子》云「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為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既玄且妙,若非夙世常見佛,善根深厚者(已曾親近、供養無量諸佛,於諸佛所,深殖善根、植眾德本),不易辨識,亦難以信解;事故,前此諸師,或只得言表通說,而錯解文內玄義,須等善導大師出,而以「本地」之眼、「大悲」之心,料簡、楷定之,《觀經》之本旨乃得顯明,群萌之往生乃得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