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0-14 19:45:09| 人氣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緣佛願力,述而不作(修訂版)

緣佛願力,述而不作(修訂版)-淨慶居士

       善導大師傳承的純正淨土宗,全名是「念佛往生淨土成佛宗」,其因緣果如是: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因),乘托阿彌陀佛願力(緣),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果)--往生的果報是:如佛成佛、廣度眾生—這就是第十八願的特色:聖凡善惡,萬品歸一類,萬機歸一法,一因(念佛)、一緣(佛力)、一果(報土)。      

       1.因-稱名念佛(一因)

       3.果-往生成佛(一果)

       2.緣(助因成果)-阿彌陀佛本願(弘誓)力(一緣)

       念佛為因,佛願為緣,因緣和合,致使五乘齊入報土。此本願之緣是關鍵、重點,含括因与果(皆乃阿彌陀佛無條件的恩賜):眾生念佛(因)往生(果)之事[1],由阿彌陀佛(超前布署)開啟並(概括攝受)完成,眾生只是其(過程)中被動的行為者(弱緣)及承受者。此被動性(隨順、任憑)乃阿彌陀佛慈悲功德力所觸動、啟發而信而願而行,至於為何如此,行者也不自知,故名不思議,可謂之無知的幸福,不須行者的操心與奮鬥,就如母腹裡胎兒、懷抱中嬰兒,在個人意識仍未覺醒(自覺)之前,法爾、被動的順從阿彌陀佛(本願)業力、(救度)因緣而成就。

       念佛人須有這樣的認知:這一切妙法與因緣,都從法藏比丘久遠劫前,於世自在王佛座下,為十方眾生發願修行,成就佛身與淨土,並將一切光明(智慧)壽命(慈悲)之功德化入六字名號,迴賜眾生「信受、稱念」……

       法藏比丘→阿彌陀佛→釋尊、諸佛:淨土《三經》→(世親)菩薩一《論》→(曇鸞、道綽、善導)祖師三書(一註、一集、一疏)→歷代諸方之弘法大師、護持大德、念佛眾生(《淨土聖賢錄》所載)→同一念佛無別道,共同成就殊勝之淨緣,並流傳久遠、廣利十方……。

        ←凡夫歸去(往相):生彼淨土(誓到彌陀安養界/到彼自然成正覺)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凝聚『往/還』二種功德於六字名號,迴施眾生。)

        →聖眾還來(還相):所起諸行(還來穢國度人天/還來苦海作津梁)

 

       這個他力之緣,以其功德之超勝而稱為「强緣」、「增上緣」;善導大師云:

       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2],致使五乘齊入。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強緣、增上緣,就是助長「因」以成就「果」之必要而充分的條件。有因而無緣,不直接生果。只有弱緣或劣緣,也難以成果,或所得非所願。因此,淨土法門是隨順他力本願而念佛,是以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無上殊勝大願,作我們往生極樂的增上強緣,讓我們稱名必生,得不退轉,一生補處,成佛度眾。這樣的增上強緣,是由阿彌陀佛主動而平等的施予一切信願念佛的眾生,都不分別揀擇眾生的或善或惡、五乘九品,多劫所造諸惡業,一心念佛即消除;臨命終時佛來迎,諸邪業繫不能礙。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因中本願力及果上威神力的無上加持與攝受之緣。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

       凡是生彼淨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何    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願便是徒設。今的取三願,用證義意:……(第18願)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無輪轉故,所以得速。一證也。(第11願)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無諸回復之難,所以得速。二證也。……(第22願)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所以得速。三證也。

       從(十念)念佛往生,出離三界→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超出常倫之行,修習普賢之德,這個念佛成佛的全部過程,都使不上個人自力,用不著個人操心,只須信佛救度,緣佛願力,就能自然成辦,且是超速證得;若比之聖道門的緣己心力,須三大無量劫具修種種難行苦行、且緩進而易退(諸、久、墮),不知何時得出輪迴、得成菩提,自己不能預知,也沒人能擔保!何不放下往昔所學雜知見,一心歸命淨土門,如曇鸞大師所勸「愚哉,後之學者!聞他力可乘,當生信心,勿自局分也。」阿彌陀佛本願力,久遠以來盡虛空、遍法界而無障礙,信則得救,念即往生,不要戀(取)小而忘(捨)大,耽誤自己的成佛、辜負自己的佛性。

       具體而言,這個殊勝的強(增上)緣,就是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慧淨法師云:

       以念佛為因,以阿彌陀佛正覺功德的願力為緣,內因外緣和合,阿彌陀佛才能成正覺,而我們也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跟阿彌陀佛的親。……第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生命,也是我們念佛人的生命,有了這個願,才有阿彌陀佛這尊佛的存在,有了這個願,才有我們被阿彌陀佛救度,獲得永恒安樂成佛的生命,所以兩者是一體不離,這就是「往生正覺、機法一體」。[3]

       《往生論註》繼承龍樹菩薩而標示於「易行道」言: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佛因緣」是指第十八願,因為一切善惡凡夫,願生淨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之力故。此彌陀第十八願之義—本願義,始由龍樹菩薩開闡,再由曇鸞大師繼承,後由善導大師大成之。[4]

       或云:「佛不度無緣人」[5],這或乃從通途之表相而言;實質上,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就與佛有緣,也可能成佛,只須內外因緣之成熟;何況,從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來看,沒有任何眾生是永遠不可度的。尤其阿彌陀佛於永劫之前,超發無上之弘願,「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主動平等而無條件的與眾生結緣,撒播淨土救度的種子。此乃特殊別意之(弘願)因果,以第十八、十九、二十願為「攝生增上緣」,幾無遺漏的攝盡十方三世(已生、今生、當生)一切眾生,畢竟得生極樂國土。由於阿彌陀佛與極樂聖眾的光明、壽命、慈悲、方便皆是無量無邊、恆時度眾,永不休息,乃至於法滅之後,此(無量壽經)名號救度的功能,獨留、常駐於世間[6],念佛眾生永遠有得度的希望。

       以果地覺為因地心,這不可思議、甚深秘密的因果,唯佛獨明了,我輩縱有長劫所修的一切有漏資糧,全無希望;只能乖順的信受彌陀本願救度,依靠彌陀光明攝取,一心稱名、白木念佛,無知無慮的領受阿彌陀佛迴施眾生的無邊功德,而往生極樂。除了信此念此行此之外,其餘執著於自力的用功與掙扎,都是無益之苦與額外之思。因此,念佛人只須發一個願:「稱名往生」—此願相應於第十八(根本)願,隨順彌陀之教,即同於四十八願全部功德,乃至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亦在其中。

       若從淨土宗的特色來看,下下機與上上法,其距離豈只天壤,幾乎無限,非「人力」所能企及,所以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但如此難思難及的距離,卻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到了(如屈伸臂頃……)[7],一心專念是凡夫的心力乘佛本願力,佛凡一體,本無距離,但眾生之煩惱障心,故覺得遠。曇鸞大師云:「非光礙也,礙屬眾生。」[8]俗云: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線段)? 但也有人說,若是以摺疊空間,穿越蟲洞,兩點就在本位上重合,瞬間即到。若能單純的緣佛願力,則稱名的當下,生佛感應而無間隔,可說是「佛沒來,人沒去」,直接就在淨土相聚,因為,佛是不動本處而遍至十方[9],人乃不斷煩惱得涅槃分[10]。

       禪宗三祖僧璨〈信心銘〉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在淨土門或可說是:往生無難,唯嫌多疑,但莫顧盼,念佛直往。

       從人文看,社會似有上流下流,身分似有高層低層。從彌陀看,總共一流一層:苦惱造罪之凡夫。佛心平等,對十方眾生毫無揀擇,光明遍照,慈悲普救,(五)逆謗(法)闡提,迴心念佛,也能往生。苦惱凡夫才會左顧右盼、思前想後,念佛也挑三揀四:「這樣念可以嗎?沒吃素可以嗎?不誦經可以嗎?」不老實、不單純,無常多變,猶豫不決。須知,這一切都是多想妄念,無意義、沒關係、不著邊。只要有嘴能念,開口就念,鸚鵡學舌也可以,依樣畫葫也無妨,不必自我設限、自作多情,如吃飯喝水一般平常就可以。「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分別、計較、攀緣只是自討苦吃,自亂其心。

       誠然,人總是有一些不良習性,例如「質疑式的思考」,耗損其行動力;「不必要的擔憂」,受苦而於事無補;或「過多的負面心念」,招來不好的結局……;有些人或以為自己是在做思考與抉擇,卻可能是在整理其舊有的偏見與成見而已。例如以「聖道名相」解釋「淨土思想」,名同而實異,乃至有名而無實--疑佛智,生胎宮:

       1.念佛之外,須輔以諸行功德,往生乃有望;

       2.往生之後,仍須修行,乃得成佛—此二想乃「憑自力」之餘習。

       行善去惡乃人之本分,稱名得度乃佛之本願----凡夫的有漏三業對於「念佛→往生」之因果,雖善不增,雖惡不減;有人做了兩種比喻:神人協作—自力+他力,如「猴抱」;唯聖單行—全靠他(佛)力,如「貓叼」。哪一種較省力、放心,而安全,任君自選。

       凡事皆有正反兩面,有人說念佛人是的「靠勢」----靠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勢----這句話的正向是「乘佛願力,得不退轉」,是對阿彌陀佛的無上信心;負向是「托大懈怠,不求上進」,這就誤會了他力救度的悲心;淨土宗是以佛的果地功德迴施於眾生,以眾生的信受稱名而往生成佛,佛與眾生相感相應,當下圓成一切佛事,不作方便、亦無次第;雖然靠勢,也須勤念,法然上人云:「信取一念往生;行勤一生多念」「倦念佛者,失無量寶;勇念佛者,開無邊悟」。

       由上論述而延伸一個自信教人信的心態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因為与本願念佛相關的一切教理、原則、秩序、流程,在淨土三經中已有完整詳盡的開示,淨土祖師的論註也有精闢如實的闡釋;我輩愚惡凡夫,只能聽聞轉述信受奉行,學舌的「照著講」,而不須另出新解与特見,創意的「接著講」。因為,除了諸佛与大菩薩之外,誰有能力宣說及架構「整體」佛法?是故歷代祖師以判教而成立宗派,設定一門而令行者得以專注深入,這樣的法門施設,對於每一個念佛人有限的智力与修行,是較適當而安分的。

       就一般學佛所謂「信→解→行→證」的次第而言,現今末法,雖有(聖道諸宗)教在,而眾生智淺福薄,難解難行,亦乏實證者;而彌陀淨土「緣佛願力,稱名往生」之理深而行易,我輩只須信受本願之救度而安心念佛,此世即可往生而成佛。聖道門繁雜而度人少,淨土門簡易而攝眾多。因此,我輩只能捨聖歸淨,守愚念佛。

       佛法無所謂「演進」與「創新」,我輩念佛人唯須遵依二尊之教,把淨土宗祖師的著作如實表述,勸請眾生老實念佛即可。雖然看似我在說話,但我只是(佛菩薩)祖師的傳聲筒,一者,免於自以為是的(偏見與誤導)過失;二者,讓眾生直接與祖師 (聞法)結緣。世間好語(真理)佛說盡,渺小無知之我,信解奉行都來不及了,又能添加什麼?議論什麼?懷感《群疑論》:「大乘道理,意趣難知。諸佛境界,非凡所測。但知仰信,專誠修學;不可一一依諸法相,楷定是非。」我們雖不了知阿彌陀佛如何把果地的功德融入名號中,但我們就如是信、也只能信。慧凈法師說:「相信在先,明白在後。先信,信了就能漸漸明白。」「以信求知,非先憑信心,不能領悟。有智人在佛前要不講道理,只聽從佛,佛怎麼說,就怎麼信。」自信之後,隨分量力、述而不作的為他人說,或可藉佛力而觸發他的宿世善根與佛緣,因此生信而念佛,娑婆就少了一位苦人法界就多了一位兄弟。

       《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就如風吹過各種形式不一的孔竅,發出各種質地不同的聲音,淨土宗「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一種法義,透過各種人的多樣化演說,有如眾聲之喧嘩,各度其有緣,這樣就能將「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救度的福(法)音,更廣遠普及的弘傳開來,讓今後更多的眾生聞信而受益。

 

      註釋:

[1] 《淨土宗精要法語解》世間因果是以眾生虛妄心所起的虛妄因果,出世間因果是以諸佛所證實相為對境的真實因果。真實能破虛妄,猶如光明能破黑暗。若論眾生,造業是因,輪迴是果;若靠彌陀,念佛是因,往生是果。佛度眾生,也是依因果緣起的法則。佛的救度誓願,正是以出世間因果超越世間因果。佛是實相身,同時又是為物身,為度眾生,顯現緣起萬法。

[2]助因成果叫作緣,「強緣」又稱增上緣,就是百分之百、必定能助因成果的緣。有因、沒有緣,絕對不能有果。如果緣是弱緣、劣緣,恐怕不能成果,即使得到果,也是不好的果。善導大師說「託佛願以作強緣」,就是以阿彌陀佛所超發的無上殊勝之願,作為我們往生的強緣。阿彌陀佛的願力是絕對性的,必定能夠使我們達到目的、成就聖果,也就是絕對能夠讓我們往生極樂,往生之後都不退轉,都是阿鞞跋致、一生補處,都能成佛——這就是強緣。有善緣有惡緣,有淨緣有染緣,有淺緣有深緣,有弱緣有強緣。……一切解脫之緣中,彌陀本願之緣,最為強大;一切清淨之緣中,西方淨土之緣,最極清淨。此一特殊之緣,是為增上強緣。逢遇增上強緣,隨順彌陀大願,則無論何人,皆可一生成辦,往生成佛。

[3] <緣佛願力,念佛才与彌陀親>

[4]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一)>

[5]三不能--唐.元圭禪師:「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淨宗法師<如何理解「佛有三不能」>

[6]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諸經悉滅,此法獨存,念佛一門,廣度群品,則諸經已滅而不滅,即是以一存餘,流轉無盡,正總持之謂也。」

[7]<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 175>:常寂光淨土、阿彌陀佛的法身遍於一切處,所以,雖然有十萬億佛土的距離,……往生時也是屈伸臂頃,或是一彈指頃、一眨眼間就到了。……心念一動立刻就到了。……用心念佛的時候,佛就在我們心中,我們的心就與佛在一起。阿彌陀佛是不離本座而到我們這裡接引眾生,因此想去的人只要修行、只要發願,具備淨土資糧,距離一點也不遠。

[8]六道眾生是煩惱成就(貪、瞋、癡、慢、疑、見六種根本),妨礙眾生信受彌陀悲救。諸佛菩薩種種善巧方便、言辭譬喻,欲令眾生信入!

[9] 以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 飛到十方遍示一切, 而不動本處。《法集經》:天眼徹視,則不動而遍至,十方不來,比丘亦不往。不動本處而普現世間解脫門。菩薩之四種莊嚴:不動本處遍至十方供養化生,一念一時遍至佛會利益群生,一切世界讚歎諸佛,無三寶處示法。

[10]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云:「此云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台長: 象山慶
人氣(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念佛 |
此分類下一篇:「我」「擁有」什麼?
此分類上一篇:「別時意」與「二道二力」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