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十八-藕思>.8~12
8.”佛不度無緣之人”,或乃一般的之觀點,但大慈大悲之阿彌陀佛卻能發超世之弘願,十二(光明無量)、十七(諸佛稱歎)願,以不請之友,先意問訊,主動與眾生結緣,撒播淨土救度的種子、開發眾生本具的佛性,而歸結於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之感動,此乃特殊別意之弘願,因此,無任何一位眾生與阿彌陀佛”無緣”而不得度(遺漏),只能說暫時是因緣未具足、根性未調熟,但阿彌陀佛無限的慈悲與無礙的智慧,終有一天等到你。
9.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唯佛獨明了,我輩所修一切有漏善資糧,全無可能望及,若能信受彌陀之本願救度,則可稱名獨達,領受阿彌陀佛全體功德而往生成佛。
10. 上上法→下下機,豈只天壤之別,其距離幾乎是無限,非人力所能企及,所以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國土”,但如此難思難及的距離,卻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到了(如屈伸臂頃……) ,一心專念是凡夫的心力乘佛本願力,佛凡一體,本無距離,但眾生之煩惱障心,故覺得遠。曇鸞大師云:非光礙也,礙屬眾生。 俗云: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線段)?若是以摺疊空間,穿越蟲洞 ,兩點就在本位上重合。稱名念佛的當下,生佛感應而無間隔,或可說是”佛沒來,人沒去”,直接就在淨土相聚,佛是不動本處而遍至十方 ,人乃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
11. 往生無難,唯嫌多疑,但莫顧盼,念佛直往--從人看,社會似有上流下流,身分似有高層低層。從彌陀看,總共一流一層——苦惱造罪之凡夫。佛心平等,對十方眾生毫無揀擇,光明遍照,慈悲普救,(五)逆謗(法)闡提,迴心念佛,也能往生。苦惱凡夫才會左顧右盼、思前想後,念佛也挑三揀四:「這樣念行不行?沒吃素行不行?不誦經行不行?」不老實、不單純,無常多變,猶豫不決。須知,這一切都是多想妄念,無意義、沒關係、不著邊。只要有嘴能念,開口就念,鸚鵡學舌也可以,依樣畫葫也無妨,不必自我設限(勿自局分)、自作多情,如吃飯喝水一般平常就可以。「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分別、計較、攀緣只是自討苦吃,自亂其心。人的不良習性:質疑式的思考阻塞能量 (只管表達就是了,宇宙自有安排,人會看到他)該看的,找到他受用的),不必要的擔憂,因投注太多的負面心念,不能解決問題,反致不好的結局。很多人以為自己在思考、抉擇,其實只是重新整理舊有的偏見與成見。
12. 救贖:免除過去的罪業(原罪)--救度:給予未來的正果(成佛)--萬般皆下品,唯有念佛高:不可說”念佛往生”只是下品(下輩三品)人。<宗風.俗諦>為什麼不列入五戒十善:1.嚴格難行(不能)2.不求再生人間,也不求升天享樂(不必)3.淨土宗以信受為戒,念佛為善(不同)~~信願念佛,往生極樂。行善去惡乃人之本分,稱名得度乃佛之本願—凡夫的有漏三業對於念佛→往生之因果,雖善不增,雖惡不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