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3-26 22:38:35 | 人氣28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無紙化(線上)出版時代」來了 (名家專欄──周浩正)

寫給編輯人的信】 /出版自救之路-----------------------周浩正/文                                               
                                                                            (附:黃海:文化出版界「沒有軍階的將軍」→)
「書不死只是數位化了。」 
      ─美國《商業周刋》介紹Amazon Kindle的標題 

親愛的朋友﹕
因出於對未來的無知所產生的恐懼,我陸陸續續從蕪雜、零碎資料裡,梳理出連自己都半信半疑的內容貼在網上,有位朋友讀完之後,好心的對我說: 

「你天天U來U去,太杞人憂天了,大家不都活得好好的?你看!大、小書店天天開門營業,出版社忙著一本本新書上巿,書進書出,一片榮景。你知不知道去年那些暢銷書賣了多少?」 

我搖了搖頭,因離開職場太久,很多事都有了隔閡。 

他扳著指頭算給我聽﹕
「圓神出版集團的《不生病的生活》光是第一冊就賣掉四十多萬本,《秘密》加《吸引力法則》近五十萬本,《佐賀的超級阿嬤》那套書更是驚人,加總起來超過八十萬本;木馬出版的《追風箏的孩子》已三十萬本了;印刻的《玄奘西遊記》《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推出數月便輕輕鬆鬆跨過十萬本門檻﹔天下文化一樣厲害,幾乎本本新書都從三萬起跳,《尋找夢想的家》《郭台銘語錄》《瞬間贏得信任的冷讀術》……等,全是書市『紅不讓』﹔商周的《M型社會》、藤井樹小說等,一上市就直衝十萬本,還有遠流的吳祥輝《驚歎愛爾蘭》、狂賣的《失竊的孩子》、時報、……。」
我不得不阻止他繼續往下說。 

我早聽說有所謂書市M化的分析,這位老友描述的是字母「M」的左肩,只看這端,形勢大好,但全盤大局又如何呢? 

更多出版社朋友捎來的消息是:「怎一個『苦』字了得!」
再進一步觀察M的右邊,沒看見高聳之肩,只看到急跌下來的大滑坡,是漸趨於零的長尾的延伸,是眾多小n的排序。一般而言,出版社及其出版品若擠不進前20%領先群,它們的宿命就是歸入後面長長的80%長尾。但現在的情况更為險惡,這個比例可能已惡化成2%與98%,雖不至於淪落到哀鴻遍野的地步,出版的美好時光却好像漸離漸遠了。
我這位朋友是天生樂觀派,他還在第一線奮鬥,所以沒有悲觀的權利﹔我和他不同,我退休在家,天天都是放假日,耗在閱讀的時間比起從前多了太多,浸淫在資料堆裡,亂七八糟的東西看多了,不免胡思亂想、杯弓蛇影起來。

譬如說,大家都知道全球暖化問題日趨嚴重,像大陸這回發生在春節前的冰雪暴,就是一次大自然的反撲,人類若不知節制地揮霍下去,未來更大的災難還等在那兒。有識之士都在大聲疾呼,要求政府及每個人重視環境維護,再不積極採取節能、減碳措施,到時候可能為時晚矣!
出版用的「紙」,主要原料就是能使地球健康呼吸的綠色植物:樹。
每減少一棵樹,地球的肺活量即減少一分能量﹔而紙張的生產過程,又恰巧是重污染來源之一。所以,多年前為了鼓吹環境保護,社會上曾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紙」,以減少用紙量。當時,也一度蔚為風氣,但紙張的需求量似乎並未減少,就算有心人拚命儉省,「紙」仍是做為主要「內容載體」的材料。
其實,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內容載體」隨著文明進步,一直不停地演進。遠古時期,祖先們用結繩記事、十口相傳……慢慢進化到倉頡造字,再一步步發明以簡,帛為書、蔡倫造紙……到近代印刷術,可清看到載體的沿革,「紙」的使用,在文化傳播使命中,佔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如今,科技進步到了U時代,「紙」這角色,是不是也到了讓出大位的時辰了?
看來是的。
因為無所不在的網路世紀的來臨,終於使我們不得不面對革命性的科技發明與環境急速惡化帶來的壓力,加速了「內容載體」的革新。而,新載體的出現,必將導致產業結構重組,我們將目睹一場革命活生生地在眼前發生。

事實上,改變已經開始了。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於去年十一月推出電子書「Kindle」(一種閱讀器),一小時內銷售一空(也有人說是五個半小時內),原先售價美金399元的Kindle,在eBay拍賣網,被拉抬到美金1500元,火熱程度不輸iPod。
現在我們不妨檢視一下它的性能:
1.很輕,重量只有292公克。
2.螢幕有6吋,閱讀時有六種大小級數的字體可以選擇。
3.電池持續力強,充電後可維持30小時。
4.擁有Wi-Fi,能隨時無線上網,快速下載(約60秒下載一本書)。
5.容量大,可儲存200本書。
6.下載內容豐富多元,目前已經有88,000本書提供下載,同時還有《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法文世界報》……等數十種報紙可以選擇。
7.便宜:數位版本的售價是紙本書三成。
8.Kindle在設計上的親「人」性,使它「讀起來幾乎就像書本」。
9.隨著報紙、雜誌甚至Blog上文章的選購,引發更多的Social Network加入;讀者與作者的互動,讀者俱樂部的書摘分享等等新功能的增添,一種重新定義閱讀、作者與出版關係正在萌生……。
《遠見雜誌》記者陳怡瑄認為:「Kindle點燃的是書本革命Book2.0,是一種新閱讀運動,是宣示網際網路時代來臨的文藝復興。」*註1

趨於成熟、終於完全商品化的閱讀器Kindle衝擊著出版產業深層結構,一隻看不見的手,無聲無息地引導著變化。
我們感覺到,「紙本書」正在慢慢淡出載體舞台。
對於新的、習於網路閱讀的一代或嗜於嚐鮮的重度網路使用者而言,當下載、轉換頁面或更新內容,變成彈指之間的事時,紙製品的魅力很快會被酷炫的新載體替代;紙本書的擁護者,隨著時間只會越來越少。Kindle的出現,是個開端,它所跨出的小小一步,實際上是跨入了一個新的世紀。像我這樣一輩子迷戀紙本書的愛書人,在情感上真難以接受這種「進化」,誰能告訴我如何排遣內心的憂懼啊!
未來的電子書(內容載體)會更輕、更便於携帶(如﹕可捲、可摺叠)、成本更低、功能更強、售價更便宜……更不可思議。
天啊!要是有一天它功能強到可即時搜尋、眉批貯存、心得彙整等等一應俱全,而又便宜到「免費」,親愛的朋友,那將是一個怎樣的情景?若再加上環保因素,紙價高漲,墊高了所有成本,紙本書成了奢華象徵,那時候「低價」甚或「免費」的閱讀器,將水到渠成地取代紙張。
免費?也許有人會懷疑它真有免費的一天?
我一點也不想恫嚇大家──看看手機市場爭奪戰的慘烈情况,再想想各種不同品牌閱讀器紛紛上巿加入競爭──答案已呼之即出了。
在這咄咄逼人的大形勢下,我們的新課題應是﹕
──整個出版產業鏈將發生什麼巨變?
──未來的出版社將何去何從?(譬如說,還需要出版社嗎?)
──編輯這一行的內涵,將產生怎樣的新義?
──會有一個全新組合的文化產業誕生嗎?

一旦內容載體(電子書)免費贈送時*註2,等於宣告正式邁入「無紙化出版」,換言之,「線上出版時代」來了。
「線上出版」一旦成真,意謂著一切都不一樣了:紙,這傳統載體自然而然地被閱讀器替代。一個閱讀器裡,可能載有隨時可以更換的、數百本書的內容,像座隨身携帶的小型行動圖書館。
在U時代,所有作品都數位化了,它們全貼在「內容產業供應/服務中心」(注意:它可能不再稱為「出版社」)所經營的網站上,由讀者自行下載或點購。
傳統出版產業鏈中的「生產成本」與「流通成本」,幾乎將趨近於零。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不需要書店、不需要傳統編輯、不需要辛苦奔波的傳統發行書商──生產鏈和供應鏈有了新的鏈結。
面對即將到來的變局,我們能做些什麼?
無疑的,新科技揚棄舊載體這看似大破壞的同時,其中也暗藏新載體帶來大建設的契機。
我們要「學習」(learn)的是:如何「催生新東西」。
眼前,有兩個例子可以參考。
這兩個例子都是「新生事物」,沒人「教」(teach)他們,他們「自己思考,自己找答案」,找到在現階段出版生態中的存活之道。
請大家留意:只要改變觀念,一切都將改觀。
它們分別在「生產鏈」與「供應鏈」找到創新轉型之路,我相信它們現在站立的位置,只是行程中的一個暫駐小站,未來的演化,恐怕不是我們目前能預測的。但見到它們摸著石頭過河的勇氣和所得到的成效,我們應該毫不吝惜地給予掌聲,因為那些隱身幕後推動的人,是走在眾人之前的探索者。

實例一,是我曾再三提及的「印書小舖」。
「印書小舖」為了因應U時代的特質,在生產鏈找到安身立命的利基,它奉行「人人是作家/一生中,至少要出一本書」的理念,為自費出版精心打造新遊戲規則,它不篩選內容,百分百配合客户需求,向客户提出最佳出版對策,將出版業改造成「出版服務業」。
從日益擴大的利基來看,顯然的,它是會生金蛋的鵝。
實例二,是從網友王實的blog「書呆子日記」(http://www.shudaizi.info/)上看到他寫的<「書谷網」能走多遠?>這則短評中,得知一個從去年8月底才在「上海書展」亮相、可以「免費網購紙本書」的網站:書谷網(http://www.bookgg.com)。
它在供應鏈找到突破口,喊出的口號是:「選幾個廣告資訊,你就可以不花錢得到『唯一』一本你喜歡的充滿個性的圖書。」 

它是怎麽操作的?
說白了,即是「按需列印」(POD;print on demand)*註3徹底的商業運作。
在去年8月29日的《中國新聞出版網》上,記者王坤寧簡要介紹書谷網運作的基本概念:「這種『按需出版』的新形態不是在賣書,而是通過資源分享的形式,將圖書、讀者、廣告結合在一起。讀者通過與廣告主分享自己的信息得到有價值的好書,廣告主通過分擔讀者的書費得到潛在的客戶資訊,出版社通過開發出好書來滿足社會的需要。」
整個作業流程是這樣的:出版社提供數位內容,由客户點選所要的書,再由客户自動點選可折合金額的廣告,累積到與書價等值時,客户只需花很少的郵資,就能免費得到你要的書(詳情請上書谷網自行瞭解)。
書谷網敢這麼做,是因為它明白到2007年止,中國網民已高達2億户*註4,「未來的年代,所有作品發表,全活在網域之中,……而『按需出版』代表了一種新的出版潮流」。它在獨有的國情條件下,打破既有框架,勇敢跨出大步,這種「街頭營生者」(大前研一語)精神,令人敬畏。
聽說在很短時間內,它的註冊用户已破50萬户,書展期間每天以5,000户的速度增加,書谷網自己推估,未來每年或可免費送出1,000萬冊圖書……。
這是終極的出版形式嗎?
當然不是。
它以「紙」做為內容載體的核心思考,遲早必須面對如Kindle這類新載體的挑戰,我相信書谷網應該有了因應之策。

從上述兩個實例之中,我們看到面向「U-出版時代」引發的驟變時,業界尋找生存對策的努力。但變化實在太快了,快得讓出版界措手不及。日本出版元老小林一博在《出版大崩壞?!》裡坦率承認:「IT革命及相關技術日新月異,我們還無法掌握到它的全貌,因此出版界只能在焦急中等待。」*註5他在2001年科技尚未進步到像Kindle出現的大躍進階段、在此書結尾所說的話,或應摘錄於此,與大家一起砥勵﹕

「電腦的發明及IT革命已徹底撼動整個出版界,從原稿的完成至編輯、印刷、裝訂、流通等所有的出版過程都已受到影響,不停地在改變中,甚至連文章的表達方式都受到莫大的衝擊。
看到這樣的景況,我們無法預測出版界會往何處走去。唯一可諫言的是,出版界不應再拘泥於過去,而應展開全面的檢討,以因應今後任何可能的變化與衝擊。
而這項任務,就交給不為過去所覊絆的年輕人去執行了。」

紙本書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出版新契機,隱身何處?
答案,飄盪在每位讀友心中。

浩正2008/3/8


*註1:請參閱2008/1/1出版的《遠見雜誌》p.68-70,陳怡瑄著<電子書Kindle憑什麼熱銷?>;2008/3/1出版的《數位時代雜誌》第166期p.119-121,薛怡青的<亞馬遜、新力醞釀「無紙革命」﹕技術、內容到位/電子書復興在望>;以及「維基百科」Kindle條目。 

*註2:據我所知,約在十多年前,台灣有不少科技公司投入電子書開發。2002年,我任職正中書局時,曾參觀過這新產品應用在學生「電子書包」的情景模擬演出。遠流出版公司也曾在行銷新發展的數位產品時,將電子書做為「免費贈品」,此案最後成效如何,不得而知。 

*註3:美國On Demand Books公司的「快速印書機」入選《時代雜誌》2007年「年度最佳發明」。這部全自動印書機猶如一家迷你出版社,使用者輸入書籍名稱之後,只需等待煮一杯Espresso咖啡的時間,就可以拿到剛印好的書。300頁、外加彩色封面的平裝本,收費約3美元,可謂價亷物美。(摘自2007/11/7《中國時報》<開卷版>) 

*註4:根據「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CNNIC)統計,到2007年底為止,中國網民人數已達2.1億,今年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網路使用人口最多的國家。(引自2008/3/1出版的《30雜誌》封面故事<解讀中國80後>p.42) 

*註5:《出版大崩壞?!》/小林一博著/陳惠莉.蔣千苓譯/2001年10月/尖端出版。


【補記】
1.根據網友陳品穎告知,元月出版的《財訊雜誌》報導﹕曾自創「十大書坊」、
「花蝶」租書連鎖系統的蔡東機先生,把戰線拉到大陸,在四川成都成立「宜銳科技」,推出STAREBOOK閱讀器,輕、薄之外,螢幕顯示的電子書質感與印刷品沒兩樣,在市場引起注意並吸引知名硬體製造大廠及國外知名創投業者,包括當年投資Google的「紅杉創投」(Sequoia Capital)、投資百度的「DFJ」、「日本軟體銀行」等創投天使都想投資宜銳。
2.三月出版的《知識通訊評論》亦記載大陸「方正集團」聯合「天津科技出
版社」「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舉辦「手機書、電子書、紙書」同步發行上巿活動。
3.真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感覺了。(2008/3/11)

-----------------------------------------------------------------------------------------------------------------------------------------

文化出版界「沒有軍階的將軍」── 周浩正
                                                                   黃海

失聯十幾年,前幾天無意中與老友周浩正通過伊兒連繫上了,原來他退休後「寫信」自娛娛人,矢志完成100封信,以《編輯力初探》為題,至今寫了25萬言,只願朋友多多轉寄分享,無求名利。這些年,文化出版走下坡,我聯合報退休後也進入半隐居狀態,到
學校兼課,只是散散心透透氣吧,對於浩正兄的大文未能及時拜讀,孤陃而未必寡聞致之,怎麼說呢?

在這個訊息爆炸的時代,文章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繁多,你來不及注視每一個閃爍。

浩正兄的專欄原在「老貓學出版」那兒刋至第39信結束 ,他說:「擔心窃佔他寶貴的位置及影響力,汗顏之至 」,所寫的信,發送朋友和索閱者約160人,有人肯容忍這些文字在他網頁上露臉,「求之不得,更是榮幸, 請任意運用」;他還在往下寫,希望過完年後,完成第46信。」如今,台北的文經社、北京的金城出版社,分別整編出版了書,書名為《編輯道》、《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

周浩正,江蘇嘉定人,1941年生,陸軍官校畢業後,服務十四年,升到少校退役,轉任「華欣文化中心」編輯,又轉到「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負責兒童文學策畫與編輯。

 編過《書評書目》、《新書月刊》等讀書誌,擔任過青少年刊物《幼獅少年》《新少年》《王子半月刊》主編,臺灣時報文藝組主任兼副刊主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開過三家出版社:楓城、長鯨、實學社,當過正中書局顧問等。 出版有評論集「橄欖樹」等書

    擔任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最後一年,周浩正被金石堂<出版情報>選為年度風雲人物。採訪者說得妙:「周浩正,一個很難描述的人。」因為他「歷任兩家報紙副刊、五家出版社、六家雜誌,分別扮演創辦者、改革者、策動者與拓疆者等重量級角色的人」;但都因「獨特的人生觀與工作哲學,使自己隱形消音」,這位行伍出身的文化出版擘畫者,被形容為出版界「沒有軍階的將軍」。(本段摘錄《智邦電子報》報主/風雲沙龍2009.1.3〈書,寫〉一文。)


浩正兄對自己貢獻和奉獻的執著,讓我連想到了政壇上另一位可敬的人物:王聖人。

周浩正是網路時代的奇人,退休後以蒙恬筆寫稿,竟然宣稱,他辛苦寫作在網路發表的大著人人可以使用,放棄任何版權,若有出版社要出版,他只替對方擔心虧錢,請他隨心編輯,想怎麽處理就怎麽處理,與他無關,就是自己只管下蛋,隨人高興怎麼享用去啦。

他謙虛的認為自己的文章只是三十年來的時代實錄者,如果有人拿來改作或使用,充其量只能說一句類似卡夫卡的醒語:「我何其幸運,得此機遇抄襲了所經歷的時代中的那些了不起的人物的困境、挑戰與克服之道。」

在這意義的堅持之下,他擇善固執地不以為自己有資格提出任何對出版的主張;但我覺得這裡面還是有著討論空間,可以擇善而無須固執,好在出版者都已表示了對他的尊重與尊敬。
 
同為編輯人、寫作人,過去我與浩正的交往,了解他的耿介誠懇,他的行事為人,讓我想起政治界的王建煊--王聖人,兩人都有兩同的特質,只是兩人的界域不同。

周浩正談網路時代的電子出版及相關大文,我真是相見恨晚,我在本版寫的〈當作家裝上了電子翅膀〉,只是科幻作者的概念表述吧,浩正的實務觀察的見解心得,精闢獨到,相關文章寫得深入剔透,在平面媒體式微的此時此刻,點燈照亮前路,極具創意和前瞻性。

台長: 阿煌

evonne108
回訪

祝你牛轉錢坤
2009-01-23 14:12:43
maple712
每次思考完這些問題

就提醒自己之前聽到的一段話「一個產業的沒落,代表另一個產業的興起」

出版會一直在,只是它技術進步了,換形式了



但是我一直覺得

雖然無紙化的出版方式盛行

紙本書還是會永遠存在

因為那些被認為值得出書,或是很多人想收藏的作品

大概還是被印成書吧!



越來越少的紙本書,不再像前幾年實體書出版那麼氾濫

也許就可以越來越注重質感



這只是我最近想

不過搞不好過兩個月,想法又改變了



2009-02-03 17:46:31
版主回應
我這輩子,從握筆在稿紙寫作到電腦寫作,從夢想出書到出版一些書,到今天網路部落格興起,有如人人都在辦報紙,也許就等明天電子書風行,作家又是另一形態的寫作出版方式。
2009-03-26 14:38: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