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2-30 21:30:44| 人氣8,7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眾聲喧嘩依舊,2021 年度推薦電影榜單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9 年無法預期 2020 年會碰到全球大封鎖的新冠病毒疫情。 2020 年的人們期待 2021 年的疫情可以好轉,生活可以恢復過往的模樣。一轉眼,2021 年也要劃下句點。花蓮太魯閣號出軌事故以及高雄「城中城」大火,都是近年台灣最嚴重的公安事件。百年大旱讓中部地區經歷限水之苦。全球疫情仍舊嚴峻,台灣在五月初經歷了近三個月的三級警戒,戲院與部分商家暫停營業,口罩成了生活必須品。三級警戒降到二級後,商家重新營業,街上人潮慢慢湧現,影展與藝文表演也以梅花座的方式回到影迷面前(實施一段時間後才取消梅花座規定),年底的院線片,《月老》與《蜘蛛人:無家日》接連創下出色的票房成績。

2021 年年中,Delta 變種病毒令人憂心,年底的 Omicron 病毒,會是疫情終結的希望開端?或是另一波疫情海嘯的來襲?這一年,中國共機擾台次數不斷飆高,歐美國家密切注意中國是否會對台灣動武。台灣在 2021 年似乎受到更多國際媒體的關注,但邦交國的數量仍持續減少。年底,香港國安處以「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逮補《立場新聞》的六位高層人士,以及歌手何韻詩等人,香港的言論自由空間持續窄化限縮...

台灣的社群媒體在 2021 年吵鬧依舊,民眾從對疫苗有所疑慮而不願施打,到吵著怎麼沒有疫苗可打;從感謝他國致贈的疫苗,到嘲笑自己是疫苗乞丐;從吹捧特定廠牌的疫苗,轉為批判各家廠牌的疫苗;從衝高第一劑疫苗覆蓋率,到第二劑、第三劑的施打時程討論。這一年,罷免案或是公投案,壁虎先生延續對台灣電影的呵護風格,《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茶金》和《華燈初上》等電視劇的播映,皆帶來大量關於政治、歷史、語言與文化的研究與討論;而在年底,黃綠紅與前妻與被影射的藝人與看戲(加入筆戰)的網友,把網路世界變成一檔眾人追看的連續劇。欲知結果,明天(或凌晨)敬請準時收看。

這一年,我的外婆走了。我的父親為了養生,掉了好多體重。我的母親征服多座百岳,還爬上玉山。我的兄長對女兒長大一事顯得有些焦慮。我的嫂子仍是一派輕鬆隨遇而安的態度。我的大姪女從大學畢業,開始實習工作。我姪子說他有新女友,但不會天天黏在一起。我的姊姊繼續發夢說她好想要退休,想要每天窩在家裡追劇。我的姐夫仍然忙於工作,而且調職到更遠的地點上班。我的小姪女升上國中,課業的壓力似乎還沒籠罩在她身上(或者我沒注意到)。我的感情生活無風無浪。我的動森依然沒什麼朋友。我的五倍券抽獎什麼都沒抽中。我的串流平台越買越多,包括:Spotify、Netflix、HBO GO、MOD、Prime Video(已經在十一月退租)、myVideo(合作方案),還有年底新增的 Disney +。

2020 年過得風風雨雨,2021 年也不平靜。眾聲喧嘩,沒有半刻寧靜,這已經是現代生活的常態了吧(除非關掉網路與電視)。這一年的閱讀數量依然低迷。這一年的部落格文章仍努力更新(大約寫了 180 篇左右)。這一年看了 371 部電影,64 部影集,維持住 2020 年的水準,但比起 2019 年與之前幾年都要大幅成長許多(戶外活動減少,看片數量自然增加)。

這一年看了許多好電影,新的,舊的,半新不舊的。以下是我的 2021 年愛片榜,我「儘量」以這兩年上映的電影為主。這份片單必然有所遺漏(無法看完全部的電影),但這是我留給自己的一份紀錄(今年我特別鍾愛的幾部作品,都有讓我感受到創作者滿滿滿的活力)。

0.1《柏·本漢:我的隔離日記》

五月底在 Netflix 看完《柏·本漢:我的隔離日記》後,它就一直停留在我的榜首,即便後來出現像《犬山記》、《偶然與想像》、《在車上》這樣厲害的作品,也沒有動搖我的榜單。對我來說,《柏·本漢:我的隔離日記》向當代觀眾展現新世代的創作者,憑藉一己之力(柏·本漢「一手」包辦本片的編、導、演、配樂、剪輯、燈光、攝影、演唱等多職),透過豐沛的創意與想像力,對疫情與當代生活的深刻觀察和省思,以及對剪輯、燈光和戲劇語言的熟稔和精準掌控,創造出一部令人難忘的上等傑作。

02.《在車上》

我把《在車上》擺在《偶然與想像》之前,純粹是因為《在車上》帶給我的情感共鳴更高一些。電影改編自春上村樹的短篇小說,濱口龍介導演的《在車上》,展現了導演如何透過節制的表演與縝密的劇本,帶領觀眾進入角色的內心世界,理解一份無法被三言兩語輕易訴說的心情(導演的電影也同樣無法被三言兩語道盡)。

03. 《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終》

庵野秀明導演的《福音戰士新劇場版:終》是我今年線上看過的作品中「最需要被呈現在大銀幕」第一名,如果這部片能夠在大銀幕放映,我絕對會去捧場,它的影像華麗、對戰場面魄力十足、配樂與插曲聽得人熱血沸騰,至於劇情部分,一堆複雜的詞彙聽得我一頭霧水,電影看了十幾分鐘後,早早放棄去理解其科幻背景,而是放開心胸去擁抱影片帶來的視覺與情感衝擊。

04. 《犬山記》

珍康萍(Jane Campion)導演的新作《犬山記》,改編自 Thomas Savage 的同名小說。影像壯闊蒼涼,聲音設計對電影的影響極大(本片示範了如何用腳步聲來營造壓迫感),也因為它是一部慢節奏的作品,需要凝聚觀眾的注意力,唯有全心沈浸在影片的氛圍中,才能感受到角色間的情感張力與權力位階的轉變。

05. 《法蘭西特派週報》

《法蘭西特派週報》的迷人,在於電影本身就是一份報紙,用影像的方式「演」給觀眾「閱讀」(影片後段甚至用動畫的方式,重現報紙的漫畫單元,讓人十分驚喜);《法蘭西特派週報》講城市陰暗角落底層的生命力,講藝術與情感的連結,講青春的徬徨與懵懂與熱情與脆弱,講人性與美食與思鄉與寂寞等情感。本片是導演意志的展現,身邊不少朋友覺得太自溺太文青太龐雜,我卻深陷在這樣的自溺中無法自拔。

06. 《無邪》

電影片名叫做《無邪》:毫無邪惡。隨著劇情發展,我們發現邪惡無所不在,只是《無邪》的邪惡不是《哭悲》那種大喇喇的惡,而是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若不細心「觀察」,甚至不會感受到它(邪惡)的存在。四段式故事,但每一段故事都處理得沉穩有意思。

07. 《柏格曼的島》

電影演到一半,突然岔出去演出劇中劇,有點唐突,有點八竿子打不著。然而,影片接近尾聲時,一個打破現實與劇中劇界線的小轉折,讓劇中那些令人看得一頭霧水的焦慮與疏離與冷漠情緒,全部豁然開朗。

08. 《鈦》

本片沒有入圍奧斯卡前十五強,看完電影,也不怎麼意外。對我來說,《鈦》是正港的「爽片」,它很挑釁,它很暴力,它很獵奇,它在某些時刻散發出強大的愛意(液),衝破各種邊界。

09. 《偶然與想像》

這一年接連看了濱口龍介導演的《歡樂時光》、《偶然與想像》、《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和《在車上》。每一部片的主題其實都可以在另一部作品看到相似的論述,但我仍未感到厭煩,甚至很享受這些互通有無的主題,如何在這部片和那部片裡重現。《偶然與想像》跟《柏·本漢:我的隔離日記》一樣,它們都在告訴觀眾:就算沒有大成本製作,沒有豪華的明星陣容,沒有浩大的動作場面,只要有精心設計的劇本,以及眼界不俗的導演,就能成就一部令人難忘的作品!

10. 《靈魂樂之夏》

《靈魂樂之夏》不只呈現音樂節的珍貴畫面,更從演出內容延伸討論六〇年代黑人民權運動的發展史,無論是對自我稱呼的改變、髮型的選擇、對遇刺身亡的麥爾坎 X 與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致意,對登陸月球任務的不滿,或是不厭其煩地呼籲黑人青年學習自我肯定等,每一個改變都不是一蹴可及,都是經過無數地抗爭與宣導,才讓長期受到打壓的黑人族群慢慢找回對自身的驕傲。


11. 《父親》

《父親》最令我感慨與惆悵的部分,是關於「道別」課題的描述,無論安東尼(或者安)願不願意,他們終究得跟早逝的親人道別、跟相伴多年的公寓道別、跟「小爸比」這個稱號道別、跟摯愛的父母親與兒女道別、跟健康的身體與穩定的生活道別,最終,每個人都要跟自己道別。回顧電影開場,安東尼藏匿手錶的舉動,或許可視作他對時間消逝的恐懼,以為把手錶(時間)藏起來就能延緩消逝的速度。只是時間依然無情地從安東尼的指縫中流逝。安東尼對於時間的無力感,正是你我內心無力感的呈現。

12.《聖慾》

今年已經 83 歲的 Paul Verhoeven 導演,他的作品依然極其挑釁,力道強悍,影片有不少橋段讓我感到不適,但它對於性別與性向與階級與權力與宗教與信仰的衝撞,又讓我頗為佩服。

13. 《沙丘》

Denis Villeneuve 導演的《沙丘》,沒有大衛林區版的天馬行空,但它將不同家族間的政治角力處理地有條不紊,即便人物繁多也不會令人感到混亂。本片的配樂很漢斯季默、影像構圖絕美,片中出現的:屏蔽裝置、蒸餾服、撲翼機、飛行燈等道具設計,不走「浮誇」的科技感,而是讓人覺得「現實生活可能真的會出現這樣的物件」的感受。

14. 《理大圍城》

受限於事件本身,《理大圍城》的視角自然是片面而不完整,但這無損於拍攝者如何精準地呈現抗爭群體的情緒變化,或憤怒或哀傷或堅強或脆弱。《理大圍城》中後段尤其看得人驚心動魄,抗議學生的崩潰淚水,懷疑恐懼,無助挫敗等情緒,面對寡不敵眾的現實,意志猶如喊到嘶啞的聲音,逐漸被圍捕的困局吞噬。

15.《綠騎士》

David Lowery 導演的《綠騎士》,是一部慢節奏的作品,有人認為這是詩意,有人覺得這樣的節奏會讓人失憶(看到睡著)。它不討喜(導演大部份的作品都不怎麼討喜),可是有不少橋段很打動我,場景與服裝造型絕美,演員的群戲整齊精彩。

16. 《美國女孩》

阮鳳儀導演的《美國女孩》,不管是居家環境的佈置,人物的對話,生活中的細節呈現等,都是滿滿的台灣味。《美國女孩》的出色,在於影片懂得利用細節(對話與情境的推演)來充實角色的血肉,也在於導演懂得適時放手,給予演員發揮演技的機會,片中有好幾場戲,鏡頭對準演員,演員交出令人欣喜的演出。

17. 《花漾女子》

群體的失職,逼死了花漾女子,然後一笑置之,轉身回到相同的狀態,等待下個受害羔羊,對他們進行剝削。《花漾女子》不是我預期的復仇爽片,而是從凱西與多個人物的互動,拼湊起她生活的世界的樣貌,看見其中的荒謬,也看見其中的悲哀。

18. 《上帝之手》

《上帝之手》描述八〇年代的義大利拿坡里,年輕男孩法貝托與家人朋友的故事。導演 Paolo Sorrentino 拍過《絕美之城》和《年輕氣盛》,他的作品氛圍一流,攝影燈光常常美得過火,劇情總會讓人感受到時光的流逝,以及如潮浪般不斷襲來的憂鬱感。

19. 《旅途.未完成》

影片有一場戲,是我心目中的「魔幻時刻」,劇中人物的身影逐漸融入星空中,成為浩瀚宇宙的一部分。呈現人類心靈的自由,足以讓他們脫離地心引力(以及國家暴力)的控制,神遊太虛幻境;然而,當影片從宇宙重新切回到現實,心靈再次踏上土地,自由,立刻成了一場遙不可及的美夢。

20. 《不可猴戲》

Prateek Vats 導演的《不可猴戲》,不太勵志,不太好笑,不太溫暖,但它帶有點紀錄片的質感,樸實,生活,很打動我。人對猴子有敬意,有憐憫,但對底層人的困境與需求,常常選擇視而不見。表面上,驅猴員忙著趕猴子,事實上,人口過剩又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也在驅趕底層人們的生活空間,要他們聽話,要他們耍猴戲,要他們無路可走。人即是猴,或說,人又比猴更低等。

21.《猶大與黑色彌賽亞》

「你自由了。」是《猶大與黑色彌賽亞》最諷刺也最哀傷的台詞。自由原來只是權力者「施捨」的利益。在一個充滿歧視而公平正義時常失能的社會,自由,只是一種假象,一種想像的美好,未曾真實地存在過。電影的敘事快狠準,劇本通俗好看,本片兩位主要演員的表現尤其出色。

22. 《阿依達的救援行動》

《阿依達的救援行動》不是《辛德勒的名單》,劇中沒有英雄也沒有奇蹟,只有母親為了家人,不斷地奔波與關說的焦慮與急切、只有平民百姓面對暴力的無能為力、只有國際組織對於軍事強權採取漠視、縱容與姑息的態度,導致一場無可避免的浩劫(沒有利益可圖,就沒有「正義」的援助)。

23.《藍調天后》

表演能量豐沛強大,劇本控訴精準到位,對白寫得鏗鏘有力。影片對於階級與歧視有著深刻的描述,表面上的風光不代表社會位階真正處於高點,而想要逃脫環境的困境,也不如想像中的簡單,社會性結構的改變,無法一蹴可幾。

24. 《好好拍電影》

電影講的是許鞍華導演的人生故事,但看完電影,發現這是一部送給香港的情書電影,從許鞍華導演的作品以及她走遍香港大街小巷的步伐,看見香港過去數十年來的風情與變化、市井小民、港人的風骨,以及香港遭受摧殘但依舊不滅的生命力。

25. 《我們的相愛時光:續篇》

第一集講戀人關係,第二集講失去愛情後的茱莉該怎麼面對她的下一步。觀眾要在看到第二集的結尾,才會明白導演的意圖。真實或虛構,回憶或戲劇,《我們的相愛時光:續篇》不斷翻轉著我們對茱莉和安東尼,以及茱莉和她的作品的想像,那其實也是在翻轉我們(觀眾)對一部電影的想像。

26.《月老》

它有很中二很孩子氣的一面,但從執著到放下,從一萬年不變到我希望妳過得更好,都有打動我。本片的特效搶眼,技術面幾乎挑不出毛病,而且演員有著滿滿滿的明星魅力,是一部成熟而且夠水準的商業作品(期待這部片能上 Netflix,能讓更多國家的影迷能看到它)。

27.
《永恆族》

很多人不愛,但我愛啊。武戲有視覺奇觀。文戲部分也是梳理得有條不紊。

28.《史賓賽》

非常地純粹,全然捨棄掉他者的觀點,近乎執迷地觀看黛安娜的一舉一動,鉅細彌遺地呈現她的脆弱、不安、憂慮、驚恐等多樣情緒,讓觀眾沈浸在黛妃內心的窒息與無力感之中。

29.《仰望星空的少年》

影片的敘事節奏(雙導演首次執導劇情長片),不急不徐,舒服自然,有一場戲會讓我想起《濁水漂流》,關於底層者渴望看到更寬廣風景(未來)的期待;電影尾聲,暗夜的社區突然亮起燦爛燈火,是我今年看過最美最魔幻的畫面之一!

30. 《一場大火之後》呈現羅馬尼亞醫療體系背後龐大複雜的利益關係,編織出縝密且牢固的權力大網;記者想要追蹤真相,卻是處處受挫;新任衛福部長想要有所作為,不斷碰壁,難有發揮;握有實權的官員,一邊迴避記者尖銳的提問,一邊攻擊熱血的政治菜鳥,一邊拒絕大刀闊斧革新的決心,使得國家宛如一攤死水,動彈不得。電影裡有這麼一段話:「他們(權勢者)全都知情,但都袖手旁觀。」這或許是本片最好的註解,不僅只是批判體制的腐敗,同時述說人民對政治問題的冷處理,也讓無良政客得以不斷坐大。

加碼推薦(以下不分排名,通通通通都是我的愛片

土井裕泰導演,坂元裕二編劇的《花束般的戀愛》,細膩地捕捉了愛情產生變化的每個瞬間。從相近的穿著打扮和興趣嗜好,到進入社會後,彼此對於未來的想像有所落差,原本同步進行的生活,在不知不覺間岔開了兩條路。

《我的章魚老師》的攝影極美,邊看內心邊問:「這要花費多大的時間和心力,才能捕捉到這麼多神奇的時刻啊!」、配樂極有渲染力、「劇情」極為動人(把事件包裝成一則或奇幻或驚險刺激或動人的故事)。電影後段,克雷格與章魚面臨別離的感傷時刻,我想起了《少年Pi的奇幻漂流》,某方面來說,章魚就是克雷格的「理查帕克」吧,克雷格依賴著這隻章魚(作為情感投射以及生活動力的目標),才慢慢走過(出)他的人生低潮。

《時尚惡女:庫伊拉》用三幕劇走過主角性格的變化:艾絲黛拉壓抑庫伊拉(否定自我)、庫伊拉壓制艾絲黛拉(尋找自我),最後融合艾絲黛拉與庫伊拉的特質,創造出「完整的自我」(接受善與惡、愛與恨、好與壞,都是生命養分的一部分)。庫伊拉天生有著一頭黑白髮色,黑色(生母)與白色(養母)同時並存,才是艾絲黛拉/庫伊拉真正的模樣啊。

《白色通行證》是 Rebecca Hall 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敘事穩重而令人欣喜,除了開場用帽子表現艾琳的心虛與渴望外,電影中後段,畫面的配置常常是從艾琳的視角去觀看他人,彷彿在凱兒的出現後,艾琳的存在變得邊緣,或甚至在階級上遭到下放,一如電影後段,艾琳與凱兒與丈夫一起去參加朋友的派對,層層疊疊的樓梯就是階級的展現,丈夫跟凱兒從高處往下望,艾琳在低處往上看,他們之間存在著讓艾琳感到心慌的落差。

《史泰登島國王》:Judd Apatow 導演的喜劇其實都不太爆笑(但有很多小細節會逗得我非常開心),主角一開始都很狀況外,有時候甚至是麻煩製造機(例如《好孕臨門》或《姐姐愛最大》),隨著故事進展,會發現這些角色並非壞人,只是內心有著創傷,需要花較多的時間修復,學習如何面對自身的欠缺,學會用不同的方式處理生活的困境,找到繼續前行的力量。

香港影壇一直以來都有不少探討社會底層問題的佳作推出,李駿碩導演的《濁水漂流》,比起前作《翠絲》,無論是敘事或劇本架構,都更為成熟與穩重。電影沒有簡化人性,也沒有簡化人物所做出的選擇,導演總會在電影裡,留下一點「曖昧」的餘韻,給予觀眾反思的空間。

《倒數時刻》的故事聚焦在強納生邁入30歲前的一小段時間,刻意限縮的時間,既能帶出強納生內心的焦慮感(事業不見起色,生活停滯不動),並且呼應到強納生英年早逝的悲劇(時間快速流逝,人們只能在生命沙漏結束前,試著留下一點足跡)。Lin-Manuel Miranda 首度執導電影,交出亮眼成績,敘事節奏流暢,不同視角與場景的快速替換,讓電影始終保有一份活力,不會流於呆板。

由於導演的女兒於 2017 年自殺身亡,因此在觀賞《查克·史奈德之正義聯盟》時,深深覺得劇中「每.一.個」角色(包諾荒原狼)都像是一部分導演心境的化身。例如,鋼骨和超人的「重生」,讓「逝者」得以再次回到世上,找到「活下去」的勇氣。或者,讓「心有愧疚、虧欠」的人得到「二次機會」,彌補犯下的錯:來不及陪伴的時光、再次擁抱心愛的人,說一聲我愛你,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就連電影尾聲,鋼骨修復錄音機,聽著父親對他說過的話,也像是導演的真情告白。

《抓狂演訓班》的艾提言、典獄長、受刑人等,都是《等待果陀》裡,苦苦等待果陀現身的角色,不斷地失望,又不斷地跟自己勸說:「果陀(救贖、改變、希望)明天就會來到。」同時間,他們也是彼此心中的果陀,互有所求,在他人身上尋得一份渴望的肯定。《抓狂演訓班》結尾出現一個令人訝異的劇情轉折,翻轉觀眾與演員、演員與戲劇、老師與受刑人(學生)的關係,戲劇成為現實,反過來向觀眾提問:果陀今天不會來,你要繼續等待嗎?

《路卡的夏天》藉由海怪的故事講種族問題,訴說偏見與歧視如何讓不同群體間產生對立,相互恐懼又互相憎恨。透過年輕孩子的友情,打破隔閡,帶來新的視界與眼光。

《偶一為之》的劇情並不複雜,甚至沒有對加害者的身份多所琢磨,它只是從秋天在校園受到語言霸凌,與家人的冷淡互動,以及一趟紐約行,看見肉體以及精神暴力如何演變成受害者內心揮之不去也醒不過來的噩夢、看見社會安全網小心翼翼地試著接住受創的女性,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看見年輕的女性(秋天和表妹)相互扶持的包容與溫柔。

初看《最後的決鬥》,覺得劇本與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十分相似,從不同的視角來拼組可能的真相。看完電影後,又覺得《最後的決鬥》不是《羅生門》。片中的三個視角,不是要呈現真相為何,而是權力如何定義何者為真相。

《神之山嶺》的敘事節奏穩重,畫面色彩與構圖樸實,影片看得我深深著迷,某些時刻會讓我想起《阿拉斯加之死》,關於在路上,關於執著,關於追尋。

《隱藏的生活》維持了 Terrence Malick 導演一貫的風格,有著冗長的個人內心獨白,問天問地問自己,但《隱藏的生活》的劇情回歸到《紅色警戒》時期的形式,在天問之外,也維持了戲劇張力,足以讓觀眾跟著主角的步伐,進行思考與對辯。

《販膚走卒》一開場就讓我們看到山姆的「結局」,因此對電影的「真正結局」無所防備,最後的回馬槍是個有意思的翻轉,進一步強化電影對於商業與人性與媒體的挖苦和嘲諷。

熟悉陶比版《蜘蛛人》和加菲貓版《蜘蛛人》的朋友,應該會對《蜘蛛人:無家日》感到開心感動與惆悵,所有關於彼得帕克的命運,都在《無家日》裡交錯在一起,有些獲得救贖,也有些無可避免的遺憾。

鍾孟宏導演很擅長用光影和畫面來表現角色的不同狀態,《瀑布》開場第一幕戲,大馬路口,等待紅綠燈的行人被籠罩在大片陰影下,當燈號轉為綠燈,陽光恰巧灑落,陰影逐漸散去。第一幕戲已經暗示劇中角色走出陰影迎向陽光的生命之路。

《浩瀚的夜晚》說明好電影無需仰賴浩大的場面、震耳欲聾的爆破音效、大牌演員上演末日危機等花俏噱頭,好好地訴說故事(將第三類接觸跟陰謀論與種族議題搭上連結),便能讓觀眾甘願跟著主角的腳步一同來場冒險之旅。(電影是2019年的作品,我今年才有機會在線上看到影片)

《迷航》片長近三小時,一點都不沈悶,鉅細靡遺地記錄下烏坎村的變與不變,越看越是唏噓與感慨。相信「一國兩制」的人,可以去看看這部紀錄片,戳破對中共的浪漫想像。又或者,有部分的人對中共並沒有抱持浪漫想像,他們只是像《迷航》裡的村委主任所說:「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利益,才是台灣持續被推向中國的動機與目的......

除了中段一度讓我覺得節奏有些拖拉外,《詭扯》在各方面幾乎都有打動我,相較於韓版,《詭扯》的劇本做出非常大幅度的更動,不但將人物間的血肉填補得更為完整,而且不同於韓版在黑色喜劇中仍帶有分溫馨情調,台版對於人性的貪與怨與鬥爭的書寫,更加地直接與黑暗。

《淺草小子》有讓我感受到「時代已經變了喲」的惆悵感。影片有著師生情誼(高跟鞋哏好催淚),甜蜜又微酸的戀曲,小人物成為大明星的勵志,也有對於曾經親如家人的夥伴的深愛和歉意(片尾那一幕「回首」很煽情,但有打到我)等。

《米家大戰機器人》以熱愛電影的凱蒂為主視角,畫面塞滿各種凱蒂腦袋瓜裡對於電影場景與構圖的天馬行空想像。對於熱愛電影又喜愛塗鴉的我來說,《米家大戰機器人》完完全全是我的菜,愛死片中各種拼貼且混亂到了極點的畫面處理、愛死凱蒂一天到晚活在電影世界裡,把所有大小事都看成電影的一部分、愛死本片的配樂、配音、以及各種歡樂到不行的笑點!

香功堂粉絲團專頁,請來按讚加入吧!
https://www.facebook.com/woomovies

台長: hatsocks
人氣(8,76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專題 |
此分類下一篇:Disney+ 懷舊片單選:我所熱愛的世界,仍未消失
此分類上一篇:1992年,當我們開始入坑金馬影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