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忘不了第一次看「魔鬼終結者」時,心中那股難以言喻的激動與震撼。
我忘不了老媽拿著「魔鬼終結者」的錄影帶說:「店員跟我說這支帶子很好看,叫我一定要租回來看....。」
當時我才國小四、五年級吧,壓根不知道這部片子在國外大受歡迎、也不知道這部電影有多厲害。
記憶中,一家人窩在小小的電視機前一起看片、邊泡茶喝、邊吃餅乾,好不愜意。
只是,電影開演沒幾分鐘時間,老媽便要小孩子們將眼睛暫時遮起來,長大後重看影片才知道,劇中兩名男主角初登場,便光著屁股逛大街兼遛鳥....。
未久的將來,美國科學家發明一台超級電腦:天網,以為可以讓國力大為增強,熟料天網根本不受人類控制,它自行發展智慧,並引爆核彈意圖毀滅人類社會。
天網發動核彈攻擊之日,被稱為「審判日」。
所幸,「審判日」並未滅絕人類,倖存者中,一位名叫John Connor的男子成為人類領袖,率領同胞對抗電腦、機器人大軍,雙方打地難分難解,互有輸贏。
為免夜長夢多,心機很重的天網派了擁有人類外貌的終結者機器人回到過去(1984年),打算殺了人類首腦John的母親Sarah Connor,企圖改變歷史。
得知天網意圖的John也不是省油的燈,他也派了名戰士Kyle回到過去保護自己的母親。
由於時空機器只能讓生物體穿越時空,所以兩個不同派別的戰士,只能光溜溜地從未來回到過去。
接下來的故事發展,讓我們一家子都忘了喝茶吃餅乾,全神專注在無法預期的情節發展中。
力量強大的終結者一出場便氣勢驚人,不苟言笑的神情、緩慢、沈穩的舉止、精確獵殺電話簿上名為Sarah Connor的女人....;相對於終結者的穩,人類戰士Kely則是躁進、有情緒、有掙扎、有脆弱的血肉之軀。
導演花費大篇幅描述兩者間的差異,一方面是為了鋪陳戲劇氣氛,一方面則是對比人與機器的差異,觀眾越體認到Kely的「脆弱」,越能「認同主角(我們都是人類啊)」並進而對終結者感到「恐懼」。
「對未知的恐懼」正是「魔鬼終結者」好看的原因之一:不知道終結者接下來要做什麼、不知道它的力量可以強大到什麼程度、也不知道如何「終結」機器人....,一旦吊足了觀眾的胃口、讓觀眾在戲院、自家椅子上緊張地猛咬指頭,那麼,電影就成功了。
不管是「魔鬼終結者」、「大白鯊」、「大法師」等等等,販賣的內容其實大同小異(人的恐懼),然而,不同時代的作品,便有不同的創意產生。
在1984年之前,我們有叛變的機器人(「2001太空漫遊」),但在1984年後,我們有機器人+未來時空+愛情電影的結合,這個精彩跨類型創意,讓年僅30歲的導演James Cameron,一夕走紅好萊塢。
觀看James Cameron導演的「鐵達尼號」,會覺得導演將傑克與蘿絲的愛情給拍地太過通俗、甜膩;可是James其實是會拍愛情戲的人,因為「魔鬼終結者」的愛情章節,是我喜歡電影的原因之二。
為了躲避終結者的追殺,Kely和Sarah四處躲藏,有次,兩人藏身在某汽車旅股中,因為攜手逃亡而產生特殊情誼、加上孤男寡女同處一室,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未來的人和過去的人就在床上嗯嗯啊啊了起來。
再一次,我老媽又要我們把眼睛給遮起來......,哈哈哈哈哈哈,長大後才知道,原來Sarah露了兩點啊.....,為了要讓年幼的孩子遠離情色畫面,老媽可真是用心良苦。
「魔鬼終結者」的愛情之所以吸引人,不僅於這段愛情跨越時空而結合,還有電影片尾,Sarah終結了機器人、Kely為了拯救她而喪命,傷心的Sarah挺著大肚子離開美國(肚裡的孩子自然是未來的John Connor),她開車上路,而未來就像眼前那條長長的公路般,望不見盡頭,究竟世界會不會毀滅???究竟人類能否打敗機器人???Sarah不得而知,她只知道自己沒有時間難過、她要為了即將出世的孩子堅強走下去。
當Sarah在某處加油站暫停加油時,一名男孩幫她拍了張照片賺取外快,而那張照片正是未來時空的Kely,精心收藏的照片啊!!!(照片是John送給自己父親的禮物!!!)
對照看「魔鬼終結者第二集」,我們才知道Kely與Sarah的愛情原來是時空軌道上的「定局、必然結果」。
若天網沒有派遣終結者回到過去,那麼科學家對人工智慧的研發或許不會有迅速而重大的突破(天網的誕生起因於科學家們對終結者機器人殘骸的研究);從小喪父的John,其實一直伴在生父的身邊,卻始終無法告知Kely彼此真正的關係,他只能默默地將父親送回過去,悲苦的是,John老早知道父親此行一去將永不復返....好慘,孩子親自送父親走上死亡之路,但是,沒有父親和母親的愛情,就沒有未來的John啊....。
多麼宿命論的電影啊,天網終會誕生(第三集則再度確立這樣的論調)、John終要成為人類領袖、而Kely終會跨越時空愛上另一個年代的女子:Sarah Connor。
這樣大費周章的愛情(父與子、母與父),怎能不讓人動容啊!!!(這當然是我長大後才有的想法,小時候只單純覺得電影超刺激、又好看!!!)
1984年推出的「魔鬼終結者」,成本僅僅6百多萬美元,即使加入通貨膨脹的問題,依然只能算是一部「小」成本電影。
但這部小成本電影卻在美國熱賣了3千多萬美元,全球收入則為7千8百萬美元左右,回收報酬率相當高。
這告訴了所有想拍電影的朋友一件事:成本低,不代表拍不出好看的科幻電影。
「魔鬼終結者」的特效雖然陽春(現在看來更是粗糙),但它的敘事技巧、節奏掌握、還有,對於重要特效場面的亮點處理,都非常地大器。
何謂亮點特效處理???(這是我喜歡「魔鬼終結者」的原因之三)
影片中,受傷的終結者自行剖開手臂修復機器神經的橋段,讓當年的觀眾全都相信阿諾的身體是機器打造的!!!
這就是亮點特效,重點不是特效要多到滿出來,而是能夠產生記憶點,讓觀眾難忘。(阿諾拿手術刀劃開自己手臂的特效,一直讓我印象深刻啊!!)
片尾,終結者狂追Kely和Sarah兩人,則讓人見識到導演對氣氛層層堆疊的好功夫。
高潮一波接一波,讓人喘不過氣來!!!先將阿諾磨出半邊機器臉、再一口氣炸掉它的人類外貌、再把機器人砍成兩半,原以為這樣總該死透了吧??熟料半身機器人又在地上爬了起來,依然不放棄完成任務的使命....。
媽啊,我記得當時看到半身機器人爬著找Sarah索命時,我可是嚇得皮皮銼哩,想說這鬼東西也太難纏了點吧!!哈哈哈哈~~
「魔鬼終結者」的特效雖然陽春,但呈現效果並不算差。
到了1991年,推出「魔鬼終結者2」,成本高達1億美元(導演、演員都紅了,自然可以玩更大),不似第一集土法煉鋼的手法、改採大量電腦動畫視效(T-1000的液態金屬特效,現在看來還是相當細緻)。
「魔鬼終結者2」票房石破天驚,不但成為該年度賣座冠軍影片、隔年奧斯卡典禮亦拿下四項技術獎肯定。
有意思的是,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1984~1991),電腦動畫技術進步神速,讓人不禁倒抽口氣,因為「魔鬼終結者」講的正是擁有智慧的電腦反撲人類世界,而現實的電腦科技也如電影預言般地一日千里啊!!!
「魔鬼終結者」的推出,捧紅了三個人。
一個,是導演James Cameron,拍拍手。
James Cameron非常會拍女人戲,他一手捧紅了三個影史上經典的「女英雄」角色:一個是「異形」的雪歌妮薇佛(「異形」第一集的導演是雷利史考特,但是James導演的「異形2」,更確立了雪歌妮薇佛的堅毅母性形象);一個是「鐵達尼號」的Kate Winslet、還有一個,就是「魔鬼終結者」的女主角Linda Hamilton。
Linda Hamilton不是個漂亮、嬌柔的女演員,她常常扮演精明、能幹的女性角色,在「魔鬼終結者」中,Linda精彩地詮釋一個女孩成長為女人、女性、母親的心境轉折,片尾她開車走上長長的公路身影,非常地吸引人啊!!!(第一、二集一起欣賞,更能看出這位女演員在外型上極具說服力的轉變!!從80年代的雞冠頭變成90年代樸素的長髮啊!!!)
最後,我們當然不能忘記「I'll be back」的阿諾伯!!!
不管未來有多少人演出終結者的角色,阿諾伯永遠都是我心目中唯一的魔鬼終結者!!!
還沒接拍「魔鬼終結者」前,阿諾一直無法在好萊塢闖出一片天(阿諾主演的「王者之劍」系列雖然賣座不算太差,但在片商的眼中,他還只是個B咖動作肌肉演員!!)。
演完「魔鬼終結者」後,阿諾瞬間從「肌肉演員」升級為「動作明星」,之後,阿諾伯整整走紅兩個世代,成為80、90代裡,最具票房穩定性的動作巨星之一!!!
(至於本片的男主角Michael Biehn,他一直沒有真正的走紅耶,怪的哩,明明外型還不錯啊,在「魔鬼終結者」後,便沒有其他特別突出的代表作推出了。)
為何會突然聊起這落落長一大篇的「魔鬼終結者」???呵呵。
一來,是因為前幾天在某電影台重看這部電影,勾起我不少當初看片的感動與趣味回憶。
二來,「魔鬼終結者」推出至今已過25個年頭,但電影依舊好看,可見其影像有跨時代的魅力啊。
三來,今年暑假將推出「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看完該片預告,深覺其視效太太太太太吸引人了,只是,目前網路上傳出來的評價都不太理想.....嗯..........,只好暗暗希望劇情不要差太多囉......。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電影開演」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