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15 16:22:55| 人氣1,0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經濟發展與民生問題(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個人從事銷售工作已經十七八年了,我對經濟發展有自己的想法,雖然未必很嚴謹,客觀和正確;不過總是提供了一套理論架構供自己去預測未來經濟的走向。我認為經濟成長來自於需求的增加,需求增加有二種模式,一是區域人口數量的增長,二是商業競爭下創造出新的市場和需求。

人口自然的增長會帶來正常和可預測的需求增長,這種需求增長可轉換成經濟成長的預測。除非是像印度一樣,新增長的人口並不具備相同消費能力,也就是說“人口的增長”這個因素可再修正為“具有消費能力人口的增長”。所謂具有消費能力人口其實就是指有工作或有積蓄的人口。以這個模式來看中國經濟的增長,除了因為引進外資的因素以外,其實就是其具消費能力的人口不斷的增多所致;日本因為生育率下降,人口負成長,人口高齡化造成年輕人負擔重所以消費能力變差,這也就是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之一。

歐洲人口也是負成長的,所以歐洲的經濟成長率也很低,我認為經濟成長率和人口增長率有一定的正向的關係;我對美國的人口情況比較不了解,不過美國的出生率可能不高,但美國是一個允許移民的國家,相信這樣的政策也會造成人口的增長而帶動經濟成長。試想如果沒有足夠的人口,足夠的消費人口,生產的產品要賣給誰呢?如果產品沒辦法越賣越多,企業如何成長,企業不能增長,國家經濟又如何增長呢?所以說需求才是經濟成長的根本。

台灣為什麼早期能創造經濟奇蹟,現在卻不行了呢?我的看法是當年國民黨政府敗退到台灣時,帶來了龐大的移民人口,一時間使的物資相對變的短缺,糧食不夠吃;在那危機的時代,台灣人為了求生存利用低廉和充沛的勞動力,一天工作十二小時,一週上六天班甚至七天班的勤奮工作精神,賺取可觀的外匯;於是從沒有消費能力的人口轉變成有消費能力的人口,帶動了國內龐大內需市場的需求(移民人口瞬間使人口迅速增加創造出龐大的需求),所以那時當老闆創業的人很容易賺錢,因為需求非常龐大而供應才剛剛開始起步,在市場供不應求之下,生意好做錢也好賺的很。

台灣人口有2300萬人,這個數字我已經聽很多年了,顯見台灣人口幾乎沒有新的增長,其內需市場自然會停滯不前;不像中國人口仍然持續增加,還沒到人口高峰期,其內需市場仍在增長。而原本台灣是靠外貿賺外匯起家,然後帶動內需市場成長的模式,也因為工廠外移,資本無國界,有錢人口外移等因素,加上失業率攀升使台灣的經濟雪上加霜,這就是我常說的這是一種“結構性的問題”,不是任何一個政黨或政府能輕易解決的事,簡單講,也就是說決不是民進黨下台,經濟就會好起來了,國民黨上台,股市漲起來;那是癡人說夢!

當然我不是在為執政黨脫罪,台灣會有這樣的問題,世界其他各國也都會有相同的困擾和問題;相比之下,新加坡政府是我比較佩服的政府,真的稱的上有遠見和廉能,這點台灣的執政黨確實不如人,比別國政府差多了。不過新加坡沒有“在野黨”的問題,台灣的在野黨因為朝小野大的結構,有足夠牽制和左右執政黨的能力,所以台灣政治的貪污無能和低效,在野黨也必須負50%的責任!不然在野黨沒有盡到監督責任(先別說有沒有扯後腿的事了)豈能撇清推說自己全無責任?

經濟增長主要是來自需求的增長,需求的增長則是來自具有消費能力人口的增長;而除此之外的另一種經濟增長的模式,則是創造出新的市場和需求。那麼這種新的市場和需求是將從零開始,逐漸成長一直到市場飽和,所以能捕捉到這種創新需求的人,企業,國家就會賺到大錢;換一種說法,這就是現在所說的“藍海策略”,創造新的需求和市場,否則只依賴已經過度飽和,供過於求和微利化的成熟產品,加上WTO全球化的競爭,企業生存是越來越困難了。

創新產品其實隨處可見,比方說工業革命的始祖蒸汽機的發明,汽車,新力(索尼)創新的“隨身聽”(Walkman),電話,電腦,手機,MP3等等都是在當時的創新發明;創新的工業模式經典的如“台積電”,台積電創出一個新的晶圓代工的產業;創新的商業模式經典的是“星巴克”(Starbucks),單純的賣咖啡這種古老產品的咖啡廳,也能變成世界性的品牌和知名的企業,真不可思議!您有這種創造力嗎?有的話,就不用擔心失業了,趕快去創業吧!

我要表達的是,人口增長總有上限,我們不能老是依賴人口增長來帶動經濟增長;長久之計,我們還是得靠創造出新的市場和需求來刺激經濟增長。過去,歐美先進國家往往透過“無中生有”和“技術創新”的模式創造出新的產品而賺錢;日本則將歐美先進的科技產品原型再予以精細化,依此模式而賺錢;台灣則將日本精細化的產品,降低一點點品質但卻能大量生產而降低成本來賺錢;新崛起的中國則是在台灣產品的基礎做到成本全世界最低,但卻無法保證品質的產品下賺錢,反正只要是低價就永遠會有市場!

不過這種模式隨著WTO的全球化競爭,已經有新的變化,日本也有不少領先和創新的科技,等著未來收智慧產權的錢;韓國三星的品牌價值還是市場價值已經超過日本索尼(Sony);很多政治人物唱衰台灣,但台灣在世界申請的專利卻越來越多,台灣很多躲在角落的中小企業正在低調默默的賺錢,台灣其實正經歷痛苦的經濟轉型。但是,中國卻仍然在做“世界工廠”靠出賣低廉的勞動力(其實也越來越不低廉了)和各種資源能源以及犧牲環境來賺錢;這樣的中國經濟並不是真正的強大,中國還是停留在依賴消費人口增長,外商投資,犧牲環境,高度浪費和消耗資源及能源來獲利,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道路上必將面臨巨大的困境與挑戰,絕不可能永遠保持高經濟成長,未來也會遭遇經濟的泡沫化和不景氣,產業升級,勞動力比印度和越南高,出口競爭力衰退等等經濟問題。

在解讀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民生問題之前,我必須先說明我的觀點和理論,世界上一切事物總有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去解讀;只要解讀的方式有一套邏輯和事實為依據,我認為就是合理的,不是惡意唱衰或過度樂觀。未來總是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沒有永遠勝利者,也沒有永遠的輸家;只有不努力的懶惰者。台灣媒體一面倒的唱衰台灣,我沒意見;說台灣不好可激起憂患意識,迫使大家面對問題而更加努力;我有意見的是,為什麼不同樣多報導一些台灣正面的消息,讓大多數資訊不充分的民眾也看到希望?以下資料來自遠見雜誌237期“ 專利多 常得獎 台灣已是世界專利大國 ”:

若從數據指標上來看,台灣近幾年來投入創新的成果,是看得到好成績的。

在台灣內部,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的總件數,2005年達7萬9437件,比起十年前、1996年時4萬7055件,成長近七成。

尤其最近四年,成長幅度最快,平均年增率近10%。

在美國這個世界上專利戰爭的主戰場,台灣得到的專利數在1996年僅排名第七,2000年後已躍居全球第四,僅次美國本土、日本和德國。在2004年,台灣人在美獲准專利件數達7376件,較2003年提升近四成,如果除以人口,台灣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專利大國。

美國之外,台灣人也熱衷到日本、歐洲這兩個世界上第二、第三大專利戰場上角力。台灣人每年向日本特許廳申請件數超過三千項,次於美國、德國、南韓與荷蘭,位居第五。歐洲部分也緩步成長,在亞洲國家中則僅次於日本與南韓。

從本島到海外,這些飛躍成長的專利數量,背後代表的是台灣人對研發新技術、改良舊產品、創新新式樣、設計新功能等,投入的資源與努力是愈來愈多了。

這些努力,其實從個人到企業,都看得到深刻痕跡。

以2005年的第五十七屆紐倫堡發明展來說,台灣代表團得到七金、六銀、十銅,29件參賽作品中有23件得獎,得獎比例歷年最高,甚至比起日、韓都來得風光。

喊出挑戰「兩兆」集團營收的電子一哥鴻海,就將「專利=獲利」的創新方程式,發揮得淋漓盡致。鴻海去年在台提出專利申請件數達到1886件,獲准則為1018件,連續第三年蟬聯台灣年度專利申請及獲准雙料冠軍。

瀚宇彩晶轉投資的瀚斯寶麗(Hannspree),則衝進專利獲准排行榜第五名,靠的則是推陳出新的新式樣專利,多達284件。


台長: 大陸台勞 / 玫瑰騎士
人氣(1,0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經濟產業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經濟發展與民生問題(二)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人作生意的邏輯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