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2-04-10 07:23:16| 人氣1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宗鏡錄大鋼筆記~66...(卷六)

宋.永明延壽大師 原作

清.雍  正 摘錄

民國.陳立中 筆記

 

【問答章】

夫如上所說。祖教同詮。凡曰有心。皆得成佛。如今現見眾生。何不成佛。答。若以眾生眼觀。只見眾生界有餘。若以佛眼觀。乃知諸佛界無外。故知無明妄風。鼓心海而易動。本覺真性。睡長夢而難醒。是以首楞嚴經云。汝之心靈。一切明了。未曾暫昧。而迷者目擊而不知。

如法華嚴經云。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

是知十方諸佛中。無有一佛不信此心成佛。二十八祖內。無有一祖不見此性成祖。如今聞而不成祖佛者。皆為信不及見不諦故。但學其語。不照其心。但執其解。不深其法。經云。信是道原功德母。見即無疑故。但入宗鏡。方悟前非。心光透時。餘瑕自盡。

涅槃經云。二十五有有我者。自實名我。所謂一切諸法體實。一切眾生。有如來藏能為佛因。名有佛性。如一切色中。皆有空性。然非獨有情。具如來之正性。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性。所以云。若以肉眼觀。無真不俗。若以法眼觀。無俗不真。又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但法身即是真如。流轉五道即是隨緣。名曰眾生。是差別義。又由隨緣即不變故。奪差別令體空。則末寂也。由體空差別故。奪不變令隨緣。故本寂也。以全本為末故。本便隱。全末為本故。末便亡也。是則真如隨緣成眾生時。未曾失於真體。故令眾生非眾生也。眾生體空即法身時。未曾無眾生。故令法身非法身也。故二雙絶。二既互絶。則真妄平等。無可異也。故云。隨緣非有之法身。恒不異事而成立。寂滅非無之眾生。常不異真而顯現。故知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記:問,經論中所說,眾生皆得成佛,為何所見眾生,多不成佛。

答:十方諸佛,及二十八位禪宗祖師,皆真信此心,皆真見此性,而成佛。若不成佛者,皆因不真信,不真見此真心(一心)。若但學其語,未了其義(真信,真見),不能成佛。

不覺無明而心動(心動則不明),心動則無法了知真心。故說,以眾生眼(心動之眼)觀之,一切皆是眾生(以為一切有情皆心動),以佛眼(一切有情,本來是一心)觀之,一切皆是佛(真心)。故首楞嚴經云(大意),汝之心靈(真心),一切明了,未曾暫昧,迷者(心動而不明者)不自知(以為眾生本來心動而不自知)。

又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如來藏(佛因)。又說,一切諸法,皆有安樂性(五陰本來是空性)。二十五有(三界眾生),當然亦具佛性。

接下來,說明法身隨緣而變,及法身隨緣不變之內含。

法身流轉五道(地獄、餓鬼、畜生、人道、天道)名為眾生。

流轉五道是隨緣而變,若名為眾生,是取其隨緣而變之義(是差別義)。又,若隨緣而不變(了知緣是空),是奪差別令體空(知差別之相,本來體空)之義。

故說,全體為末(本指真心,未指差別相),本便隱(真心隱末),全末為本(了差別相體空,即是真心),末便亡(差別相即消失)。

故說,真如隨緣成眾生時,未曾失於真體,而有眾生非眾生之說也。又,眾生體空即法身時,未曾無眾生,而說,法身非法身之說也。

接著說,故二雙絶(無有眾生與法身),二既互絶,則真妄平等(法身與眾生平等),無可異也。

也就是說,煩惱空,即是菩提。故說,煩惱即菩提。

菩提隨緣流轉五道,即是煩惱。故說,菩提即煩惱。

台長: 人間遊子
人氣(1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宗鏡錄大綱筆記 |
此分類下一篇:宗鏡錄大綱筆記~67..(卷六)
此分類上一篇:宗鏡錄大鋼筆記~65...(卷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