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壽大師 原作
清.雍 正 摘錄
民國.陳立中 筆記
卷二
【問答章】
問。若隨分別。立真妄心。約此二心總有幾種。答。大智論云。有二種道。一畢竟空道。二分別好惡道。若畢竟空道。尚不得一。何況說多。若分別好惡道。理從義別。事乃恒沙。且約一心。古釋有四。一紇利陀耶。此云肉團心。二緣慮心。通指八識。三質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識積集種子。生起現行。四乾栗陀耶。云堅實心。亦云真實心。此是真心也。然第八識無別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故。與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義。和合義者。能含染淨。自為藏識。不和合者。體常不變。目為真如。都是如來藏。經云。隱為如來藏。顯為法身。故知四種心。本同一體。但從迷悟分多。經偈云。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佛說如來藏者。即法身在纏之名。以為阿賴耶。即是藏識。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有執真如與賴耶體別者。是惡慧也。然雖四心同體。真妄義別。本末亦殊。前三是相。後一是性。性相無礙。都是一心。即第四真心以為宗旨。楞伽經云。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無明七識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斷絶。又云如來藏者。為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若此一心。推末歸本者。謂證第一義。則得解脫。第一義。是緣之性。若見緣性。則脫緣縛。華嚴經云。皆一心作。論云。但是一心者。一切三界。唯心轉故。諸教同引。證成唯心。云何一心而作三界。以真如性畢竟無盡故。如漩洑頌云。若人欲識真空理。身內真如還徧外。情與非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不離幻色即見空。此即真如含一切。一念照入於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於一境內一切智。於一智中諸境界。只用一念觀一境。一切諸境同時會。時處帝網現重重。一切智通無罣礙。又偈云。真如淨法界。一泯未嘗有。隨於染淨緣。遂成十法界。隨染緣成六凡法界。隨淨緣成四聖法界。眾生於真性上。以情想自異。則六趣昇沉。諸聖於無為法中。以智行為差。則四聖高下。然凡聖跡雖昇降。縛脫似殊。於一真法界之中。初無移動。又依華嚴宗。一心隨理事。立四種法界。一理法界者。界是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二事法界者。界是分義。一一義別有分劑故。三理事無礙法界者。具性分義。圓融無礙。四事事無礙法界者。一切分劑事法。一一如性融通。重重無盡故。以此十法界。因理事四法界。性相即入。真俗融通。遰出無窮。成重重無盡法界。然是全一心之法界。全法界之一心。隨有力無力。而立一立多。因相資相攝。而或隱或顯。如一空。徧森羅之物像。似一水。收萬疊之波瀾。入宗鏡中。坦然顯現。
記:問,真心與妄心,如何分類。
答,究竟而說,一法不立,本無所有,本來無有真心與妄心,無可分類。若方便說,一般可分為四種心;一,肉圑心,肉體之心。二,緣慮心,即是八識。三,集起心,即第八識。四,真心,又稱堅實心,真實心。
故大智度論云,有二種道。一、畢竟空道,本無所有,無有可說。二、分別好惡道,方便之說,亦可有不同之分類。
又,第八識之體是真心,更進一步說,前述四種心,皆同一體(真心),是由迷悟而所現不同。第八識與諸妄想和合者,稱之為藏識或阿賴耶識。第八識不與妄想和合,本來清淨者,即是真如、真心。
阿賴耶(藏識)、真如,皆同一體。如果將真如與阿賴耶,誤認為各有其體,稱之為惡慧。
肉圑心,緣慮心,第八識等三者是相。真心是性。性相無礙,都是一心。皆以真心為體。
真心被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為識藏,或名阿賴耶識。
如果能夠由阿賴耶識而推末歸本,了悟阿賴耶本來清淨,本來圓覺,本來具足無量功德與莊嚴,則稱之為證第一義,而得解脫。
接著引華嚴經云:皆一心作。表示一切三界六道,一切世界,唯心轉故。佛家之言教,就是為了說明這個理論,故說,諸教同引,證成唯心(成聖成凡,一切世界,皆是心轉而成)。
(六道),隨淨緣而成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由上述可知,不但三界唯心造,十法界亦唯心造。
接著又說,六道之差別,是以迷情(情執)之深淺,而有不同,迷深則墮落深,迷淺則墮落淺。同樣的道理,四聖之差別,在於對真心證悟之淺深而有差異。末了,又引華嚴經之漩洑頌,以及華嚴宗之四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之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為例,說明皆是以一心之理為其基礎,而引伸之理論。故說,皆一心作,唯心轉故。一心隨理事,立四種法界。
故說,如一空,徧森羅之物像(如虛空、可以徧滿不同之物像)。入宗鏡中,坦然顯現(一心法門中,悉皆顯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