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16 00:29:53| 人氣1,72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霍去病 18歲的狂飆戰神(衛霍2─林前2章)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戰神橫空出世(奇襲河西走廊)

  「北匈奴」最強悍,對它先採取防禦策略吧。漢朝決定集中力量,先攻擊比較溫和的「南匈奴」。河套已經收復了,還剩下河西走廊。

西元前123年,衛青帶著18歲的外甥霍去病出征,他可不是講究裙帶關係噢。這位年輕人首先率領八百名精銳騎兵,孤軍深入敵人的後方(腹地)。

資深的抗匈將軍,在防守主義的環境長大,也就是「打死不退」或「堅守到最後一滴血」。他們不習慣主動出擊,而且對匈奴人嚮導心存疑懼。每當嚮導觀察情勢,提供一些線索,將軍沒辦法發揮想像力來研判、解讀,從而猜測敵人的動態和佈局,做出靈活的反應。那怎麼行得通呢?在大漠裡或行動遲緩、或迷路、或者中埋伏、或者被重兵打垮。

霍去病的快速部隊恰恰相反,他們來自民風強悍、對騎射在行的西部和華北邊境。拿出不顧危險、不怕犧牲的豪邁,攻擊、攻擊,再攻擊。

莽莽草原上沒有一點人跡,部隊由匈奴降兵帶路,行進了幾百里。黃昏時分,發現遠處有些黑點,應該是匈奴的營帳。霍去病命令戰士放慢腳步,戰馬摘掉鈴鐺,馬腳上綁著布,靜悄悄地接近。半夜時分,以閃電戰的架勢衝過去。

匈奴人從夢中驚醒,來不及觀察,以為這是龐大的主力部隊,產生一陣恐慌。區區八百人,竟然殲滅和俘虜兩千人,漢朝最耀眼的戰神橫空出世了。漢武帝封他為「冠軍侯」,紀念這次破記錄的戰役。


★ 經典的大迂迴作戰(河西決戰)

  兩年後(西元前121年)的春天,霍去病展開「河西決戰--1」,率領一萬多人從隴西(甘肅)出發,跨越焉支山(甘肅),深入匈奴腹地一千多里。在六天當中,這些年輕人狂飆猛進,沿路摧毀五個匈奴部落,直搗設在祈連山的要害。打完一場場殊死戰,兵力只剩下三成。

緊接著,霍去病又在夏天出塞,另一路的公孫敖很快就迷路而且失聯了。霍去病變成孤軍,繼續作戰很危險,他應該前進還是撤退呢?

山西在長城沿線,經常遭到侵襲,霍去病從小看到村莊和農田殘敗,同胞被擄掠,發誓與匈奴不共戴天。前人已經在漢匈戰爭當中累積經驗,打下基礎;現在他總算來到河西,如果後退,就不能利用那些經驗,將來也不見得能再奉派過來。現在退後,同胞就沒機會翻身了;前進才有機會。

霍去病展開「河西決戰--2」,採取經典的大迂迴戰略,繞過北面的居延海,再一次在祈連山「登陸」。總共驅馳七千里路,消滅和俘虜三萬人。


★ 黃河邊受降

  霍去病有大決斷力,追蹤戰鬥目標一、兩千里,不計代價、不管犧牲地深入最後方,把戰力發揮到極限,完成不可能的任務。他只花兩年時間,就收編了河西走廊。讓漢朝農民家破人亡的「南匈奴」,悲傷地唱起哀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實在太恐怖了,連匈奴也承受不住這種重擊!而且單于震怒,徵調他們去報告,眼看就要接受處罰。「南匈奴」的渾邪王(酒泉)得到情報,找休屠王(武威)商量:王子、宰相和大臣都被俘虜,我們的性命也眼看不保,索性聯手帶著四萬人去投降吧。

漢人從沒遇過這種事,該不會是詐降吧?朝臣主張最好先觀望一陣子。霍去病力排眾議,率領一萬名騎兵跨越黃河,趕去受降。

兩軍在河西走廊的東端相會,漢軍的氣勢令人戰慄啊,休屠王反悔了,與渾邪王發生爭執。霍去病遠遠望見匈奴陣營發生騷動,率領一千多精騎不顧危險地奔馳過去,要求渾邪王別猶豫,立刻消滅蠢動的幾千人,把局面穩定下來,照樣進行原訂的歸降行動。

渾邪王本來可以殺掉霍去病,或者把他當成人質,向單于討功。但是,在那個危機四伏的時刻,霍去病用一個表情、一個聲音,就震懾了渾邪王,把局勢安定下來。首先派遣輕車快馬,把渾邪王送往長安;接著又把四萬多匈奴降兵編隊列陣,隨後帶到。

雖然未成年,膽識卻超過常人。霍去病的故事,刻畫在匈奴和所有中國人心中,他也變成「永遠的戰神」。

武帝隆重地招待渾邪王和四個小王,賞賜幾十萬兩銀子,分封他們當侯爵,在長城沿線(甘肅東部、陝西北部、山西北部、內蒙的河套)落戶,號稱「五屬國」,准許維持原來的生活和習俗。「南匈奴」全體投降,現在不必再追逐水草或作戰了,展開安定的農耕生活,也負責守衛邊境。這些健壯的農夫,很快地學會耕種技巧,與當地居民融合,變成中國的「北方人」。


★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披戰袍四年,只打過四場戰役,卻讓前人的努力開花結果,造成長遠的影響。這個軍事天才不講廢話,不重視人際關係,在戰場上勇猛無比,憑著直覺隨機應變,用閃電式的行動取勝。武帝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認為打仗應該見機行事,而且環境變遷,古代的邏輯已經不適用了。「為將須隨時運謀,何必定拘古法?」

杜甫的《後出塞》,描寫戰地生活:
「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悲笳數聲動,壯士慘不驕。借問大將誰,恐是霍驃姚。」
千里奔襲,激戰剛剛結束,旌旗仍然散發出烽煙的氣息。收拾這場慘烈的勝利,準備迎向下一個挑戰吧。將士一邊休整,一邊戒備著。夜空乾乾淨淨的,只有一輪明月;軍令森嚴,大地靜寂,只聽到遠處傳來幾聲淒涼的胡茄。霍去病正在思考,臉上滿佈著沈毅,甚至有點悲傷,看不到一絲絲得意。

有一次,負責朝廷膳食的太官,奉命送去幾十車酒肉,也就是一批美味的輜重。有心人造謠,說霍去病身為權貴子弟(外戚),不懂得體恤部下。班師回朝的時候,戰士餓著肚子呢,車上的酒食卻沒吃完。這傳聞太扯了,全體將士把霍去病當成偶像,為他效死,付出三成、五成或更高的犧牲率,他難道是木頭人嗎?

霍去病不是糊塗或貪圖享受的人,連京城送來的兩罈美酒都沒有獨享,當場倒進泉水。這點子不見得很實用,卻能傳達「與子同袍、與子偕行」的心意,也為蕭瑟的漠西大地營造一些樂趣。一堆年輕人歡聲雷動,奔過來誇張地喝泉水,暫時忘掉鄉愁,舒緩了長途顛簸和作戰的煎熬。這靈感太有趣啦,那條河、那個地方從此改名叫「酒泉」。

武帝對他欣賞極了,特地建造一座豪宅,霍去病不肯接受:「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個沈默寡言的人,短短一生只留下八個字,卻震動了千年萬載的中國人,讓凡夫俗子落淚,讓小人顯得多麼齷齪。

台長: 魏筱玉
人氣(1,72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羔羊新婦
Never too old to do the right!
Never too late to do the right!
Bless you all!
2007-12-06 11:29:55
版主回應
謝謝鼓勵,I think you are right.

這些年,治國和我走得很辛苦──剝奪全家人正常過日子的機會,當個無依無靠的「自由傳道人」。我也經常想放棄寫故事,脫離寒天飲冰水的日子,恢復正常。

但是,我們心裡的另一種因子不肯放棄。既然登上泰山,瞄到最高最遠的境界,就不能甘於平原了。

人不能超越自己,人的境界只能用「低矮」來形容,那些樓閣台榭能有多高呢?固然能遮風擋雨,甚至讓屋主耀武揚威,卻也擋住振翅高飛、極目遠眺的機會。

我們是老虎,天生屬於山坡,並且註定要往山頂攀爬。寧可在這個寂靜的「平陽」裡,聆聽真理和大自然的交響樂,也不想跟凡夫俗子寒暄應酬。

既然確定走在正確的大道上,即使老一點、窮一點,也不捨得走下交流道,離開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2007-12-07 11:57:3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