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15 03:07:49| 人氣48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顏淵 攀上人性的高峰(當正確的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那鴻書

  逃離匡城的時候,顏回(字子淵,所以大夥兒叫他「顏淵」)落後了。後來總算趕上隊伍,孔子慶幸地說:「我還以為你死了。」顏淵說:「夫子還健在,我怎麼敢先死?」

吳國進攻陳國,楚國出兵阻撓。聽說楚國派人來聘請孔子,又派人把他圍困在野外。孔子一行在陳蔡之間受困,有七天糧食斷絕,只能吃野菜,宰予和一些弟子餓得站不起來。身體比宰予更瘦弱的顏淵,正在摘野菜呢。孔子有時候講課,有時候鼓瑟而歌。

在魯國被迫下台,在衛國銷聲匿跡,在宋國被追殺,在陳蔡被圍困。從失敗走向失敗,淪落到這個地步。是不是德行或智謀還不夠,還是應該把標準降低一點?子路和子貢認為,如果真理不能兌現為「成功」,就不值錢了。孔子卻認為真理就是真理;一個人認識並且實現真理,才能達成生命的意義。


★ 不被接納,有什麼關係?

  顏淵站出來說話了,他認為孔子的學說博大到極點,沒有一個國家能容納。不被接納有什麼關係呢?這樣才能顯出君子的本色啊!君子不鑽研學問和道義,是自己的恥辱;當政者不懂得採納,是當政者的恥辱。孔子笑著說,年輕人,你哪天發達了,我願意替你當家臣。

孔子對這個出類拔萃的學生,只能用「欣賞」來形容。他甚至問子貢:「你和顏淵,誰比較高明?」子貢回答:「我哪能跟他比呢?顏淵聞一而知十,我只能聞一知二。」孔子歎道:「你說得對,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啊!」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
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 學到哪裡,就做到哪裡

  子貢崇拜比他大一歲的顏淵,子貢甚至覺得,他們兩個人根本不在同一個境界裡。子貢有商業頭腦,邊學習邊做大買賣,各國的諸侯和大臣都要對他敬讓三分;他的辯才無礙,愛恨分明,高來高去的真是爽快呀。但是顏淵不同,他只追求先王的大道,對外在(物質上)的成就不屑一顧;而真理的光芒,顯然滋潤了他的生命。

夫子無論講什麼,顏淵都默默地聽著,很少發表意見。看起來鈍鈍的,其實一點也不傻!下課以後去實地觀察,發現他學到哪裡就做到哪裡。
「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顏淵絕頂聰明,不肯把聰明用在言談或生意上,卻能體會真理的力量,並且把真理融入生命。這所學府講求追求和實踐真理,有些同學才幹不高,有些人個性太衝動,有些人太渴求功名或世俗化。「顏淵最優秀、最像個君子」是個明顯的事實。

他感慨地說:「抬起頭來仰望,越覺得崇高;努力地鑽研,越覺得不能窮盡。看起來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背後。老師一步一步地誘導,教我用各種典籍來開拓眼界、用禮來約束行為,我根本就停不下來!雖然用盡全力,真理卻高聳在眼前;雖然想追隨,卻找不到路。」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顏淵希望當正確的人,所以渴望瞭解「仁德」是什麼。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克服私欲,回歸到禮義。)」再請教細節,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我雖然不聰明,卻願意這麼做。)」

顏淵沒有多說什麼,但是他能掌握重點──「真誠」是禮的根本。他知道老師固然注重禮的形式,卻更看重禮的實質。有一次林放請教孔子,禮的根本是什麼?孔子說「大哉問!」與其大手筆地舉辦儀式,不如形式簡單一點,心裡真誠一點。
「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甯戚。」

老師把顏淵當成知音,每次提到他,表情簡直是欣慰呀。「無論我講什麼,顏淵都是照單全收;他不是能幫助我的那種人。」
「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


★ 沒有被物質慾望遮蔽

  這樣的天才,偏偏又窮又短命!他為什麼寧死不悔,始終不肯適應這個商業化的社會呢?

春秋時代,封建崩解了,經濟出現結構性的變動,財富資源不再由當政者壟斷,開始在一般人當中交換。財富重新分配,貧富趨向兩極化,集中到統治者以及新興的工商業者(手工業的生產主和商人)。另一邊,農民被戰爭和苛捐暴斂搞得沒辦法過活;而士人(讀書人)失去財產和地位的保障,只能務農來餬口。

商業活動蓬勃地發展,商業思維當道,子貢決定做生意來謀生。他的頭腦很靈巧,精確地預測行情,買賤賣貴,累積了鉅大的財富。孔子說:「顏淵的學問和品德差不多了,家裡經常一無所有。端木賜不守本分,去經商了,對市場行情抓得很準。」
「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顏淵拒絕讓物質慾望來遮蔽心靈。杵在簡陋而粗鄙的巷子裡,住低矮的茅舍,過最貧寒的日子,吃不飽穿不暖,也買不起日常用品。別人很難忍受這種日子,他卻只顧著享受豐富的生命。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門教學,「從政」是重要的內容,顏淵也請教過「治理國家」,但是他堅持原則,不肯妥協或急躁。顏淵知道上帝是公義的,祂負責對付惡人,照顧蒼生。人生的重點不在「做什麼」,首先應該追求「當正確的人」。

「那鴻書第1章」
2 上主是不容忍對立的上帝;上主施行報復,滿懷烈怒。他懲罰敵對他的人;他向仇敵發烈怒。
3 上主不輕易發怒,但大有能力;他絕不以有罪為無罪。上主行走之處,暴風驟起;雲彩是他腳下揚起的灰塵!
4 他斥責海,海就枯乾;他使江河乾涸。他使巴珊地萎縮,迦密山焦黃,黎巴嫩的花朵凋謝。
5 群山在上主面前顫抖;丘陵在他面前融化。上主出現,大地震動;世界和它的居民都戰慄。
6 他一發怒,誰能存活呢?誰受得了他的怒氣呢?他的忿怒如火傾下;岩石在他面前粉碎。
7 上主至善。他保護在患難中的子民,他照顧投靠他的人。
8 他像一股洪水,徹底滅絕他的敵人;他把敵對他的人驅入死亡。


孔子稱讚顏淵:「有機會發揮就當仁不讓,沒機會發揮就坦然地退後。恐怕只有你我能做到這一點吧。」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子路聽到孔子誇獎顏淵,很不服氣。他問孔子:「夫子如果率領三軍作戰,會帶誰去呢?」孔子說:「我不跟只有蠻力的人合作。這種人徒手與老虎格鬥,獨自過河,到死都不後悔。不要有勇無謀啊,遇到事情必須慎重周詳地規劃,才能成功。」

「子行三軍,則誰與?」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先當正確的人
  
  孔子要學生談談志向。子路講義氣,他搶著說希望把好東西跟朋友分享,用壞了也沒有遺憾。顏淵不重視外在的表現,他認為自己應該先當正確的人,只管默默地造福社會,不要誇耀或邀功。

孔子覺得顏淵的想法有道理。如果大家都能當正確的人,「大同」就實現了──老人能過安定的生活,朋友之間能互相信任,小孩也就能得到照顧。

子曰:「盍各言爾志。」
子路曰:「願車馬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務。」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顏路投入孔門,孔子看著他兒子顏淵長大。這孩子從小就聰明過人,懷抱遠大的志向,不追逐名利。或許由於營養不良吧,身體很差,二十九歲頭髮就全白了。

孔子在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兩年以後,獨子孔鯉去世,他才五十歲啊。第二年,顏淵在三十二歲的英年撒手人寰。

這個打擊太沈重了,孔子一邊哭一邊高呼「蒼天要毀滅我,蒼天要毀滅我啊!」身邊的學生勸他,不要過於悲傷。孔子問:「這算悲傷嗎?不為這樣的人悲傷,還為誰悲傷呢?」
「噫!天喪予!天喪予!」
「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 永遠的第一名

  季康子和魯哀公都問孔子,學生當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顏淵最好學。從來不遷怒別人;偶爾犯錯,馬上就能改正,不會再犯。可惜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這樣的人了,再也沒有聽到好學的人。
「有顏淵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在講解道理之後,能拿出耐心和毅力來實行的,只有這個學生啊!只看到他不斷地向前走,從沒看見他停止過。
「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歟!」「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顏路請求孔子把馬車賣掉,為顏淵買槨(棺材外層的套棺),孔子拒絕了。孔鯉去世的時候也沒買槨,現在怎能對顏淵偏心呢?何況孔子在魯國當過官,按照禮制不應該徒步出門。孔子希望恢復先王的禮樂制度,他自己怎麼可以犯規呢?

同學敬重顏淵,想厚葬他,孔子說「不可以」,他認為這個得意門生不會重視外在的形式。子貢還是把他厚葬了,孔子嘆道:「顏淵把我當成父親,我卻不能把他當成兒子。厚葬他這件事,跟我沒關係。」

從十五歲立定志向追求大道以來,孔子終生都在奔走,希望能恢復那個溫馨又有秩序的古代社會。這輩子或許沒辦法看到理想實現,但是既然承接了大道,就要不顧挫折地傳遞下去,讓人人都當君子,實現「小康」甚或「大同」。

這是上帝的託付,也是所有君子(包括顏淵)的夢想啊。顏淵有當宰相的才幹,卻寧可默默地體會真理,不肯迎合世俗的價值。顏淵知道,一個人必須體會真理,才能攀上人性的高峰。

孔子擦乾眼淚,決定繼續宣揚大道。

台長: 魏筱玉
人氣(48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