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7-10 01:38:30| 人氣3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永遠的桃花源(陶淵明0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7月12日 以西結書15~16章

★ 中國第一大隱

他在困頓裡眺望南山,吸收到山川之間的正氣,聽到真理的呼喚,感受到善良的力量,體會到「不作惡、不淌渾水」的好處,所以能過貧賤而正直的日子。

在大自然的教室裡,陶淵明接受上帝的薰陶,看到理想國的藍圖,就寫《桃花源記》把它記錄下來。那幅遠景告訴他,踏實而單純地過活,生命才能散發出活力;在都市叢林裡爭權奪利,表面上張牙舞爪的很機伶,實際上像關在籠子裡,還不如窮一點。

他知道生命是永恆的,有一天離開人世,就能回歸自然,去天上的桃花源發揮「大濟蒼生」的抱負。他在過世前寫詩說:「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在九月的寒霜裡,送我去遠方的郊外。)「死去何足道,托體同山河」(死了,就回歸山河,有什麼問題呢?)

這個原本可以當大官、高來高去的人,「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不認為親自耕作是恥辱,不認為貧窮是個毛病),用沒有人認同的執著,來傳遞一份氣節。後代的人聽懂了這個寂寞而偉大的聲音,推崇陶淵明是「中國第一大隱」。

他們把這份氣節傳遞下去,「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有機會就造福社會,沒機會造福社會,就當個正確的人,造福自己)。即使住在荒郊野外的茅屋裡,或者獨自坐在竹林裡,因為明月撒下真理的光芒,所以心情仍然是開朗的。

★ 獨特的詩文,反映獨特的人格

陶淵明的人格獨特而高尚,他的藝術風格反映了這種人格。他畢生追求一個「真」字,用樸素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描寫真實的性格、感情和生活經驗,聲音笑貌都生動地躍現在紙上。他的性情直率,而精神世界是多麼廣闊而純淨啊!

這些型式簡單、視野寬闊的作品,達到極高的境界──初看像兒歌一樣,淺顯而平淡;細嚼之下,卻發現韻味無窮。陶淵明是駕馭語言的天才,用最精簡而洗鍊的文字,敘述最濃郁的感情、形象和生活氣息,不放什麼典故,也沒有長篇大論或道德勸說;通篇渾厚,不追求一、兩個名句。總之,陶淵明斧鑿文字的手法太高明,結果也太自然了,一般讀者的肉眼根本看不出斧鑿的痕跡。

後代的人認為,陶淵明的詩文看起來質樸,實際上奇麗,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開創了中國的田園詩而且是最棒的田園詩人,不僅如此,他還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幾個作家之一。

在一千六百年以後讀他的詩,仍然聞得到大自然的氣息,那是春天和秋天、原始的森林和飽滿的氧氣。在初冬的薄霜裡,菊花散逸出淡淡的清香。元代的大文學家元好問說:「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 兩百年後開始發光

在歷史的長河裡,有些彗星看起來光燦燦的,但是很快就被遺忘了。陶淵明的偉大屬於另一種類型,直到去世以後的兩百年,這顆星星始終沒有受到注意。隨著歷史的演進,它開始在長河裡閃爍,而且貢獻越來越大。

在他去世以後,最好的朋友顏延之寫誄(ㄌㄟˇ)文,褒揚他的品格和氣節,卻沒有肯定他的文學成就。其後的一百五十年當中,陶淵明只得到一個知己──南北朝的梁國太子肖統,對這些詩文愛不釋手,親自寫序文、作傳,編輯了《陶淵明集》,這可是中國頭一部的文人專集呢。

序文說,這些文章實在是太特別了,文字精彩,視野開闊,高高低低的又爽朗又有變化,遠遠地超過其它作品。「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

死後兩百年,慧眼識英雄的唐朝揭開序幕,陶淵明的光芒開始綻放了。越來越多人欣賞陶淵明的作品,評價也越來越高。田園詩人孟浩然崇拜陶淵明,李白更是仰慕他;李白說:「安能催眉折腰侍權貴」,這種想法和「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脈相傳的。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後顛沛流離,把陶淵明當成知己。

中唐詩人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陶淵明的家鄉潯陽,在舟車可以到達的範圍。白居易特地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寫詩稱讚他「塵垢不汙玉,靈鳳不啄腥」(像玉和鳳凰一樣,不接受污染)。

★ 千古一人

宋朝的文學泰斗都極力推崇陶淵明,進一步確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歐陽修說:「晉無文章,唯《歸去來兮辭》。」(晉朝的文章,只有這篇能看。)王安石、蘇東坡和辛棄疾更是陶淵明迷,認為他是「晉朝以來最棒的詩人」或「千古一人」。

王安石說:「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然則淵明趨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個而矣。」(從晉朝到宋朝,只有這一個詩人而已。)蘇東坡偏心地把陶淵明的作品放在李杜之上,並且拿他當老師。在晚年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我實在是愧對淵明啊,希望晚年的氣節能學到他的萬分之一。)

辛棄疾在壯志難酬的苦悶裡,承接了前人傳遞的正氣,並且給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他還沒有死,那份凜然的生氣到現在還活著。)「須信采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千年以來,「採菊東籬下」的高尚性情,只能在這一個人身上找到。)辛棄疾寫了六百多首詞,將近一成與陶淵明有關。

在混亂而世俗的元朝、明朝和清朝,仍然有少數人看懂了陶淵明的作品,並且把正氣一代代地傳遞下去。

那些不朽的詩篇,記錄了一個偉大的靈魂。雖然處在黑暗勢力籠罩的亂世,還是取了「陶潛」的名字,映照真理,發出「潛德之幽光」。即使這股光芒很黯淡而且沒人搭理,照樣要打一場沈默的仗。雖然沒機會替國家和同胞服務,還是抱著滿腔的關懷,等待著「大濟蒼生」的機會。

他在大自然裡「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吸收了真理,受到啟示,記錄了桃花源這個理想國;即使一時還不能帶動社會,他自己起碼要先住進去。

他的努力沒有虛擲,從他死後的兩百年開始,這個國度從一個隱士,逐漸蔓延到後代的人。陶淵明憑著一個人的執著,赤手空拳地開創了「永遠的桃花源」,調整中國人的思想,塑造了一個偉大的國家。

台長: 魏筱玉
人氣(3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