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 以西結15~16章
在強大的漢朝與隋唐之間,夾著一個紛亂的魏晉南北朝。陶淵明在東晉出生,曾祖父陶侃是開國時期最有實力的重臣,祖父和父親都是太守(州長)。由於父親有操守又過世得早,家境只能用「清寒」來形容。
★ 舉世滔滔,皆為利往
當時游牧民族統治著精華地區華北,東晉王朝躲到江南去偏安,政治很腐敗。地方軍閥桓玄和劉裕先後起兵作難,戰火燒個不停。陶淵明在二十九歲那年,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擔任江州祭酒,負責管理幾所中央官學的教育事務,想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
當政者急著搶奪大權,沒打算整頓國政、收復北方的失土,有時候還殘酷地剪除不聽話的人。朝廷的官員哪有心做事情?不是逢迎上級,就是傾軋(ㄧㄚˋ)來傾軋去的。陶淵明「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希望認真地工作,卻處處受到排擠,他失望地辭職了。後來州政府徵召他當主簿(祭酒的部下),也婉拒了。
回家耕作一陣子以後,去劉裕的手下擔任參軍,發現這個人比桓玄好不到哪裡去。舉世攘攘,皆為利往,報國的壯志是沒辦法發揮了。他離開朝廷,去彭澤縣當縣令。那不過是個九品芝麻官,而且在遠離權力中心的縣城辦公,不需要應付官場。
就任快三個月,督郵來巡視縣政,並且替上級宣達指示。屬下看見他穿著便服,提醒他趕緊換上官服,去拜見督郵大人,才能通過這個年度的檢查啊!國家的前途就是被這些表面功夫耽誤掉的,陶淵明才高氣傲,不肯為了爭取考績,諂媚一個自私而庸俗的人。他當天就解印辭職,回家鄉種田去了。
過去十三年,他不斷地嘗試、失望,現在終於絕望。既然沒有登高一呼的號召力,得不到中興國家的機會,不如退出權力鬥爭的泥沼。那年他四十歲,直到六十三歲去世,再也不肯踏進官場。
★ 被罪惡的火焚燒
「歸去來兮」,讓人想起英國的律師奚利。他失憶了一陣子,後來逐漸地康復,回到法律事務所去。秘書提醒奚利,過去幫他倒咖啡,覺得份量夠了,該停下來,就說聲 ”when”。
他翻翻檔案,發現自己過去是個極有名的律師,用很不正直的方式工作,經常勾結黑道,賄賂或威脅陪審團。事務所的作風,不是某一個人能改變的,他想:「是停下來的時候了。」
奚利放棄了這份月薪幾萬美元的工作,走出辦公室,跟秘書說 ”when”。秘書錯愕了一秒鐘,之後會過意來,跟他交換一個會心的微笑,目送這個變得善良的律師走出事務所。奚利的故事呈現了歐美人最好的一面,君子自省,才能日新又新。
上帝把我們洗乾淨,給我們聰明、美貌和名氣(第16章),我們就得意起來,懶得理祂,開始做一些錯誤的事。錯誤是一把火,我們玩火自焚,把自己燒壞了(第15章)。
16:4 你出生的時候,沒有人替你剪臍帶,洗澡,用鹽擦身,用布包起來。
16:9 後來,我用水洗掉你身上的血跡,又用橄欖油擦你的皮膚。
16:10 我給你穿上繡花的衣服,最好的皮鞋,也給你麻紗做的束髮帶和絲綢的外套。
16:13 你戴金銀首飾,穿繡花的麻紗衣裳和絲綢外套。你吃上等麵粉做的餅、蜂蜜,和橄欖油。你美貌絕倫,成為女王。
16:14 因為我─至高的上主使你變得美麗非凡,你美貌的名氣就傳遍列國。
16:15 但是你竟利用自己的美貌和名氣放蕩縱情,來者不拒。
15:2 ……葡萄樹怎能跟別的樹相提並論呢?葡萄樹的枝子怎能比得上森林裡的樹呢? 15:4 ……當它兩端都燒掉,中段也燒焦了,你還能用它做甚麼嗎?
15:6 ……即使他們逃出一場火災,有另一場大火要燒盡他們。……
奚利的良心告訴他,這樣做是忘恩負義的。他得了失憶症,想忘掉過去的錯誤,後來回想起過去的情形,就毅然地放棄事業上的成就,當一個正確的人。
我們這些人經常是這樣的,被錯誤的大火燒得很痛,良心發現了,才想起應該轉向上帝。祂會饒恕我們,重新簽一份約。漸漸的,我們更認識上帝了,就不會再輕易地毀約。
16:61 ……你會想起你所做的一切而覺得羞恥。……
16:62 我要重新與你立約,你們就知道我是上主。
★ 歸去來兮,遠離喧囂
陶淵明從彭澤回家的路上,邊走邊賦了《歸去來兮辭》。
﹡原文的頭一段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譯文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陷入官場,真令人惆悵而悲傷。過去的不能挽救了,未來卻可以彌補。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越來越感到今是而昨非。歸舟輕快地飄盪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衣襟。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的微弱迷離。望見家鄉那所簡陋的屋子,高興得往前奔跑。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往來。既然世俗與我不合,駕車出遊還有什麼意思?我羨慕萬物各得其時,感嘆這一生快罷休了。……富貴不是我的心願,仙境也不可企及。只想生活在大自然的懷抱裡,辛勤耕耘,長嘯賦詩,樂天知命,還有什麼值得懷疑!
《歸去來兮辭》敘述從樊籠放飛而出的欣喜,以及高潔的志趣。回家以後,做了膾炙人口的《歸園田居》五首詩,更將他的志趣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一首說「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過去十三年投身官場,現在回到淳樸而恬靜的田園,跟污穢的官場正好是對比。
第三首說,寧願早出晚歸、辛苦地耕作,不怕露水沾濕衣服,反倒泛起對農事的喜悅。
﹡原文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譯文
在南山下開墾了一塊荒地種豆子,可是雜草太多,豆苗長得稀稀落落的。清晨就趕去鋤草,月亮升空才扛著鋤頭回家。回家的路上道路狹窄,野草叢生,露水打濕了衣服。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只要能達到收成的心願就好。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