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 耶利米哀歌04~05章
我爸爸叫魏純美,在抗日戰爭裡帶著部隊,寫下累累的戰功。後來國共內戰爆發了,在內蒙豐鎮縣當縣長,共軍叫他「魏虎」。他確實有老虎的個性,只顧著為國家盡大忠,為民族盡大孝,不懂得逢迎或依附權要,經常遭到排擠甚至蒙冤,有一次差點被閻錫山殺了。
後來跟著國民政府遷台,閻錫山來到台灣,看看苗頭不對,躲進陽明山隱居了。爸爸卻不改作風,在調查局當高雄分部主任,雷厲風行地查辦經濟犯罪。兩年以後,扣上「辦案太嚴厲」的帽子,寫下悔過書,差點要撤職查辦。
軍警情治單位審問犯人,哪可能考慮到禮貌或人權呢?在國民政府遷台的初期,大家一心想打回大陸,挽救遭到整肅的部屬和家人,做事情當然是更急迫啦。辦案嚴厲,不過是用來整肅他的藉口罷了。
「虎將」無端地受到屈辱,調降到研考室、福利社之類的閒差。壓抑之下開始厭食,原本適中的身材,在短時間之內變成皮包骨。他素來不提當年的事,不抱怨,也不表示懊惱,但是一個人的忍耐力究竟是有極限的。撐到六十歲那年,摔跤中風;四年以後,在某個半夜把事情想清楚,接受救恩,到天上去帶兵打仗了。
中風那幾年,每天晚上扶著拐杖,到宿舍的庭院裡找老同事聊天。白天,同事去上班了,只能待在孤寂的房間裡。有兩次去教會,受到熱心的招待,還有幾個人護送他回家。但是「君子當自強」,為什麼要處處倚靠著老天爺呢?他沒辦法接受「天定勝人」的邏輯,所以不去了,說:「宗教都是騙人的。」
在痛苦而絕望的老年,過去的勇敢和堅毅消失了,只剩下一絲求生慾。他在日記裡問自己:「這是我人生最困難的一個關卡,能不能度過?」
我回想那段日子,真搞不懂自己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不勸他常去那間教會走走?爸爸在困境裡生死兩難,我卻一頭栽進課業,只知道怨嘆,沒有構思任何的解決方案。
今天讀耶利米哀歌第四章,它解釋了爸爸的一生。五窮六絕的遭遇,逼著老將軍承認所事非人,實在是無能為力了。他不再盲目地奮鬥,決定投靠天上的統帥。跟對人,走上正確的道路,才能發揮一腔的熱血,對國家和同胞提供好處。
遷台老兵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所事非人
爸爸和那一代的中國子弟,感佩國父提倡三民主義,創建一個民主的國家,為百姓爭取到公平競爭的機會。因此,他們效忠國民政府,期待它勵精圖治,中興這個長年燃燒著戰火的國家。
4:17 我們仰望人來幫助,以致眼目失明,還是枉然。我們所盼望的,竟是一個不能救人的國。
二、無路可逃
國民政府為了私利,掀起連年的內戰。首先,軍閥打起混戰──直奉戰爭、討赤戰爭、北伐、中原大戰。接下來,國共兩黨對抗,在抗日戰爭前發動,抗戰中期再一次開砲。
烽火延燒了幾十年,全國性的大商號倒閉,中國人身心匱乏,基本的安全和道德感都消失了。國家不但沒有中興,連根基都被連根拔起(1~11節)。
4:1 黃金何其失光!純金何其變色!聖所的石頭倒在各市口上。
4:2 錫安寶貴的眾子好比精金,現在何竟算為窯匠手所做的瓦瓶?
4:5 素來吃美好食物的,現今在街上變為孤寒;素來臥朱紅褥子的,現今躺臥糞堆。
4:7 錫安的貴冑素來比雪純淨,比奶更白;他們的身體比紅寶玉更紅,像光潤的藍寶石一樣。
4:8 現在他們的面貌比煤炭更黑,以致在街上無人認識;他們的皮膚緊貼骨頭,枯乾如同槁木。
4:9 餓死的不如被刀殺的,因為這是缺了田間的土產,就身體衰弱,漸漸消滅。
4:11 耶和華發怒成就他所定的,倒出他的烈怒;在錫安使火著起,燒毀錫安的根基。
為國民政府效忠的中國子弟,雙手沾上一片血腥(12~14節)。上帝不能坐視這個政權腐蝕人心。紅軍以風捲殘雲的聲勢襲來,國民政府沒辦法抵擋,也找不到可以躲藏的地方,只能倉促地逃離家鄉(17~20節)。
4:12 地上的君王和世上的居民,都不信敵人和仇敵能進耶路撒冷的城門。
4:13 這都因她先知的罪惡和祭司的罪孽;他們在城中流了義人的血。
4:14 他們在街上如瞎子亂走,又被血玷污,以致人不能摸他們的衣服。
4:17 我們仰望人來幫助,以致眼目失明,還是枉然。我們所盼望的,竟盼望一個不能救人的國。
4:18 仇敵追趕我們的腳步像打獵的,以致我們不敢在自己的街上行走。……我們的結局來到了。
4:19 追趕我們的,比空中的鷹更快。他們在山上追逼我們,在曠野埋伏等候我們。
4:20 耶和華的受膏者……在他們的坑中被捉住。……
三、五窮六絕
國民政府遷台,掉進五窮六絕的困境裡。它帶著六十萬大軍,不准他們攜家帶眷,用這股力量抵擋中共並且掃除政敵,穩定了島上的情勢。這個海島利用了老兵,就把他們當成累贅;利用了締造經濟奇蹟的國民政府,就叫他們「外省豬」(侵略者和畜生),排斥他們的文化、經驗和想法。
領導階層的人或許有點利己害國,那些忠忱的戰士卻不是畜生。不少人勤讀詩書,是民族主義的信徒。他們付出人生的精華歲月,轉戰南北,經歷過多少血淚交織的場面。
4:15 ……他們逃走飄流的時候,列國中有人說,他們不可仍在這裡寄居。
4:16 ……人不看重祭司(思想),也不厚待長老(文化和經驗)。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