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21 18:02:28| 人氣2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古中國的音樂,在敦煌悠揚(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5月24日 耶利米書48章

  在敦煌壁畫裡,有一個壯觀的音樂世界。數數看,二百四十個音樂洞窟裡,有三千五百個或站或坐的樂伎,他們手上拿著四千多件樂器,可分為四十多種類型。

這些音樂表演和樂器,橫跨了大約一千年,是古代中國的文化和民族性交織而成的結果。它是世界性的文化資產,給中國和世界音樂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 一段光輝的歷史

在漢民族的心目中,音樂是「禮儀」的象徵。周朝制訂了禮樂制度,把音樂當作樹立權威、製造氣氛和教化百姓的工具。宮廷設置了音樂的專責機構,成立樂隊,訂定了音樂演奏的典章制度,並且在民間收集樂器和樂曲。

最早的音樂形式是「雅樂」,樂器用青銅鑄造,以打擊樂器為主,實在是威武壯觀。它氣勢磅礡地發聲了,固然達到震撼的效果,但是發音很單調,內容刻板,形式只能用「僵化」來形容,缺乏藝術的情趣,連帝王將相也沒辦法長期地忍受。這些笨重的樂器只能在室內的定點演奏,不太可能搬到室外去。

從漢代開始,音樂制度逐步地吸收民間通行的管弦樂器,摒棄了青銅樂器。集會禮儀性的打擊樂消音了,在宮廷和軍隊裡,響起以吹打樂(管弦樂)為主的民間「俗樂」。

演進的結果,形成敦煌壁畫所反映的音樂內容。音樂活潑起來了,但是歷代正統音樂的主題,仍然是禮樂思想。音樂始終是禮儀的象徵,陪襯著權力、地位、信仰和歌舞升平的景氣。

陝西、山西和東甘肅構成「黃土高原」,位於中原和西域之間,是古中國通西域的必經之地,各種文化薈萃的結果,音樂和文化非常發達。以漢族文化意識為主的中原宮廷音樂,從西域和印度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的音樂藝術和樂器,例如羯鼓、箜篌、海螺、串鈴等,交織成「西涼樂」或「敦煌樂」。

§ 有容乃大

中國人的胸襟很寬,對本地和外來的文化兼容並蓄,而且喜歡跟外國互通有無。他們認為「有容乃大」,從來沒有鎖國的觀念。

唐朝人沒有多少夷夏的觀念,他們大幅度地胡化了,皇室的母系還是鮮卑人呢。邊疆民族和外國人大量地移居中國,政府對各人種一視同仁,凡是中國境內的居民,無論屬於哪個人種,都受到平等的對待。

國際貿易和國內的商業都很發達,長安、洛陽、楊州和廣州等大成都是商旅幅軸的都會。各民族之間交朋友、通商、通婚,接觸非常頻繁,唐人的生活深染「胡風」,其中西域文化最盛行。

「胡商」雲集,有很多西域人開設的商店和酒館,胡食、胡樂和胡舞都很盛行,短衣窄袖的胡服和多采多姿的胡妝,深受貴族仕女的喜愛。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果,「漢戴胡帽、胡戴漢帽」。

中國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刺激,國力達到顛峰,京師長安不僅是帝國的核心,也是聞名世界的城市。隋唐盛世海路交通發達,許多中國人出外經商,大量的外國使臣、商人和留學生也來到中國,中國地處亞洲的中心,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樞紐。

中外文化互相衝擊的結果,唐代的詩歌、書畫和樂舞都達到極盛。「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書法宗師嚴柳、「畫聖」吳道子等人,是藝術登峰造極的代表人物。以黃綠赫為主要彩釉的「唐三彩」,色彩旑麗,題材豐富,既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唐人生活的寫照。史學、醫藥學、天文學等方面的成就也很高。

在敦煌壁畫裡,樂器的型態、演奏方式、樂隊的排列組合,固有的宮廷文化模式,加入了民間創造的情趣,特別是西北地區的民俗風貌。同時,也融合了西域的樂風。

台長: 魏筱玉
人氣(2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