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七月夜(路加福音十:5)
中元普渡一般設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其宗教背景,多來自於佛道二教。稍早,儒家亦有影響,原是兩個不同的起源,後來成為同一節日,實是宗教人士穿鑿附會而成的。
一、佛教的背景︰
「普渡」,普渡實際受佛家輪迴觀影響最深;主要與「盂蘭盆會」有關。「盂蘭盆會」,載於佛經《大藏經》第十六冊,提到目蓮救母一事。目蓮是佛陀大弟子之一,有「神足通」,可不受時光限制,跑很快、飛很快。一天,目蓮用「天眼通」看見已死去的母親待在餓鬼道裡,骨瘦如柴,非常傷心,便想餵她進食。怎知母親因受業力所困,食物一入口中就化為火團,無法下嚥,永遠處於饑餓狀態;這是佛教對餓鬼的形容。目蓮非常難過,就問佛陀怎麼拯救母親。佛陀告訴他︰「七月十五那日,將百味美食裝在盂蘭盆裡,『供養三寶』,作功德,就可救七世父母。」其實,佛教一開始講出家,初傳入中國時,與中國的孝道牴觸;但《盂蘭盆經》卻講目蓮救母,符合華人的價值觀。這經典透過西晉竺法護翻譯後,慢慢流傳下來。
「盂蘭盆會」的肇始人是魏晉南北朝時的梁武帝。梁武帝篤信佛教,曾三次至同泰寺出家,因太熱中佛教,結果大臣篡位,被活活餓死在囚禁的地方。他留給佛教許多遺產,如「梁皇寶懺」;一般法會,特別喜歡這部儀文。「梁皇」指梁武帝,「寶懺」是他珍視的一種懺悔儀文。他因太看重佛法而忽略治國,最後國破人亡。梁武帝之後,唐太宗時,祭典越來越盛大;皇帝帶頭,民間仿效﹗風行草偃、爭相比賽,除了百味,也用金、銀、花臘、花車、花餅,衍生成民間習俗流傳下來。宋代呢?本來是供養三寶的百味,這時卻成了普渡亡者。為什麼會這樣?此與道教的介入有關。
二、道教的背景︰
「中元普渡」中的「中元」,實為道教節日。什麼是「中元」?又與「三元、三官」有關;「三元」系指上元、中元、下元,上元在正月十五,中元在七月十五,下元則在十月十五。三官呢?則說天上有玉皇大帝,三官則像人間皇帝的三公大臣一樣,可幫玉皇大帝到人間賜福降災。「三官」,指天、地、水三官。天官就是所謂的紫微大帝,用來賜福;賜人升官、發財。地官呢?就是所謂的清虛大帝。清虛大帝用來赦罪,也定人間罪惡,幫助審查。水官則是解厄。解厄是什麼?舉凡車禍、生病、破財都是厄;解厄即成天求神拜佛,解運免除禍害。
華人對這些審查官,並不認為他們特別超越、神聖,常認為如果燒點紙錢,擺點祭品,讓他吃點甜頭,大概就不會定我們的罪,甚或幫我們一把,這是華人對神祇的態度;舊時代,民間常常春節送灶神,拿些糖果擺在那邊,說「灶神下來時,給他點甜的吃,上天朝時他才會說好話」。很有人情味,卻類似中國的紅包文化。人不注重行得正不正,只關切有沒有給鬼神甜頭吃;華人不講究審查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是買通對方。
道教因七月十五剛好是地官生日,就跟佛教的盂蘭盆經穿鑿附會起來,把它變成自己的節日。佛教慶祝盂蘭盆會時,道教宣稱這也是他的節日──中元;於是七月十五日,就成了佛、道共同的節期––中元普渡。但是,佛教是供養三寶,即供養佛法僧;道教則改成渡亡,超渡亡者。明代法師祩宏,曾說︰「啊﹗普渡是供三寶,供佛法僧,根據經典,中元渡亡是弄錯了。」但是,一般人不太管這個,因為超渡亡、超渡祖先跟自己關係密切;供養佛法僧則跟自己沒有那麼直接的關係。
三、民間信仰︰
中元普渡,除了佛、道所說的目蓮救母,在七月十五普渡亡魂外,後來民間又繪聲繪影地增添了七月一日鬼門關開門的傳說。話說閻羅王大發慈悲,七月一日那天放出餓鬼到民間討食。
亡靈觀:
為什麼必須這樣祭拜?其實這跟華人死後的世界觀有關;華人認為人活著時,活得好就是要食衣住行樣樣不缺,還要有錢好辦事。然而,死了,沒辦法賺錢,當然要靠子孫供養;如果子孫不孝、不供養、不給飯吃、不燒紙錢,在陰間,不但挨餓,也不能輪迴超生。這問題太嚴重了,死後沒人供奉,便要淪為餓鬼,到處跟人家討吃,是很可怕的事;因著這樣的觀念,基督教不祭拜祖先的信念,便成了華人接受福音的一大挑戰。
更有甚之,華人相信人死為鬼,若能受子孫供養,會成為較善良的鬼,甚至可以保佑後代子孫,功成名就,賺大錢。反觀成了餓鬼呢?沒有子孫奉養,淪為孤魂,只好到處跟人家搶東西吃。又有橫死之人,如溺水、車禍、意外、凶殺,就成了惡鬼,除了吃不到東西之外,因係突然死掉,陰間沒有戶籍,沒有辦法報到,結果要「討交替」。「討交替」就是說要找替死鬼,好像要有人頂替他,他才能去陰間報到。傳說中,橫死後,三年內要找到替死鬼,要不就永不得超生。於是,惡鬼一天到晚霸占路頭,給人災厄。華人深信這傳說,非常害怕,便覺得需要安撫牠,才不會生病、不會出車禍,所以就以祭拜或燒紙錢打發牠們走路,希望牠們不會作威作福。
「普渡餓鬼」說穿了,怕餓鬼搗蛋、怕成為替死鬼,恐怕才是華人普渡亡魂最根本的動機。與其說具推己及人的善心,不如說是恐懼,怕鬼神的勒索;與其說是救濟,不如說是賄賂。
約翰壹書四章4節︰「小子們哪,你們是屬神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裏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我們要識破撒但的詭計、知道牠確實存在,然而我們要更清楚知道「在我們裡面的真的是比這個世界上的更大」。只有這樣,才沒有恐懼,足以勝過一切。因為,主基督已經顯明了,祂已經掌權。所以,不需要畏懼鬼,雖然牠們常在這世間橫行。
這種怕死後成為餓鬼的恐懼,導致「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極度「重男輕女」的觀念。但華人說「無後為大」,重死更重於生,如果沒有子孫供養香火,燒紙錢,給他飯吃,對祖先才是最大的不孝,因為讓祖先淪為餓鬼。其實,生前不好好孝順父母,父母生病不照顧他,對父母惡聲惡氣,才是不孝。
救贖觀:
活人救死人的中元普渡,若有錢人生前作惡多端,死後是不是只要子孫有錢,肯花錢超渡做功德,惡人就可超生,甚至到較好的輪迴道,無關個人生前作為?如果這樣,就存在極大的不公平。窮人怎麼辦?若後代貧窮,無法做功德,即使是好人是不是也只好一直待在地獄?
如此,一個人的罪惡獲得赦免,似乎與個人的義行無關,而在乎於有沒有人幫他作功德;與基督教中世紀的贖罪券無異。簡直就是把人間歪七扭八的歪理,應用到屬靈世界了。
事實上,父罪不能子代,子罪父也幫不上忙,各人要擔當自己的罪惡。以西結書十八章20節說︰「惟有犯罪的,他必死亡,兒子必不擔當父親的罪孽,父親也不擔當兒子的罪孽,義人的善果必歸自己,惡人的惡報也必歸自己。」這世界唯一的贖罪祭是耶穌基督,祂已為我們的罪死在十架上,祂以自己的生命重價將我們贖回,祂是恩典的賞賜;
神照各人所行的審判人,祂是公平、超越的審判官。
「中元普渡」是漏洞百出。一方面要輪迴,一方面要轉世,已經轉世了,卻還要在陰間受苦,要超渡,要在家裡接受供養;諸多矛盾存在。其實,堅信超渡的人,一開始就假設人死後一定墜入地獄道或餓鬼道;這樣的觀念,主要來自道教︰覺得人死了就是到陰司報到,人的歸宿就是陰間,從沒有想過人有到天堂的可能。華人這樣假設他的祖先,也這樣假設自己的未來;完全沒有盼望﹗
超渡純粹變成儀式,今年超渡,好像真的轉世或到較好的輪迴道。明年呢?再超渡,再轉世一次。後年?再要超渡﹗有點荒謬,祖先為了你給他超渡,可能得常常回到陰司。有效的超渡,不是應該一次就有效嗎?怎麼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呢?那表示一直都沒有超渡成功。超渡已成為純粹習俗,與孝順無關,也失去了慎終追遠的意義。再說,一個需要錢、需要幫忙、需要救濟的祖先,真能保佑子孫嗎?這樣的習俗,是未經思考的行為。
其實,神跟人之間的關係,不是交換、不是賄賂、也不是討好;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來拜祂。讓我們跟神的正常關係是行在公義和慈愛中,是行在誠實中,而不是在種種扭曲中、不省察自己作為或一心一意想改變神觀點的迷思中。
唐朝的韓愈,曾寫了《諫迎佛骨文》,對死人、亡靈的崇拜,感到非常厭惡。他指出︰夏、商、周,佛法未傳入中國,既無普渡,也無輪迴,亦無佛骨之說,然國家昌平、長治久安,皇帝也很長壽。可是,佛教興盛後,如魏晉南北朝國勢衰微、年代短少,梁武帝還因過度迷信亡國,最後餓死臺城。祈福不是該得福嗎?
做了那麼多功德,為何沒有福報?他舉歷史事件說明佛骨之說,其實不祥,該避之惟恐不及,不應招入宮中。韓愈力諫皇上廢佛,以免百姓愚昧地群起效之,荒廢一般營生,鎮日燃幣、供佛、浪費金錢。皇上看了很生氣,就將韓愈貶官了。
亞洲大學台灣民俗館副館長顏榮豐表示,當初朱元璋篤信風水之說,也深知7月就是吉祥月,但他卻想「獨享」這段吉時,因此,派人在民間散佈謠言「7月是鬼月,天將降禍」,還派人假扮道士四處賣符,招搖撞騙,沒想到意外讓「鬼月」流傳至今,因為台灣人是明朝時移民來的,是華人世界唯一完整保留明朝7月是鬼月習俗的族群,可說「唬弄台灣人600多年」。
顏榮豐還提出另一項根據,清朝勘輿師蔣大鴻在「天元五歌」中轉述勘輿大師楊救貧的口訣,「古來天子7月葬,士庶踰月禮不曠」,就拿前句來看,古代帝王往生後常延至7月才下葬的原因就在於,7月是申月,取其「田地中,上得天時,下得地利」,所以「申」代表大吉之月,而不是鬼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