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所說的“點心”,指的是正餐以外的一些小零食,特別是一些美味的小糕點等。清人袁枚在《隨園食單》的“點心單”一項中說:“梁昭明太子以點心為小食”。所以,早在南北朝時期的梁朝,即在1500年前,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中已存在常饌和小食之分了。
唐.鄭傪為江淮留後,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顧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其弟舉甌已罄,俄而女僕請飯庫鑰匙,備夫人點心。”
宋.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一書的“點心”項中亦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
清.顧張思的《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云:小食曰點心。又云:“幹點心曰茶食,見宇文懋《昭金志》:‘婿先期拜門,以酒撰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
由上文可知,點心古時亦指晨饌,也就是一些小食品,如當時的饅頭、餛飩、糕點、等都可稱為點心。現在我們將早飯稱為“早點”,可能與此有關。從文獻上看來,小食(小吃)、點心與茶食三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後來早已混同了,因為,小吃與茶食有其自身的形成和發展過程。
◎點心傳說故事:
關於“點心”一詞的來歷,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南宋抗金女將梁紅玉,擊鼓退金兵,將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製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點心”由此得名。 自此以後,“點心”的名字便傳開了,並一直延用至今。
◎點心婆故事 出處:《碧巖錄》 節錄:《宗門拈古彙集卷第七》
澧陽路上有一婆子賣餅為業。德山鑑初出蜀道過澧陽就其買餅。
點心婆指擔曰。上座擔頭是什麼文字?
山曰:青龍疏鈔。
婆曰:鈔何經?
山曰:金剛經。
婆曰:我有一問,若答得施與點心;答不得請別處去買。
金剛經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上座點那個心?
山無語!
天童悟云:
我若作德山。只向道山僧肚饑揀大者快搬來。
及至搬來卻肩擔便行。管教者婆子疑殺去在。
棲霞成云:
我若作周金剛。待道未審上座點那個心。
但向道山僧今日勞倦。當時下得者一語。
管教者婆子手忙腳亂搬點心不徹在。
(圖片網路下載)
◎德山宣鑑大師,精研律藏,而且通達諸經。其中,以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得意。因俗姓周,故有「周金剛」的美稱。
當時,禪宗在南方很盛行,德山大師就很不以為然的說:「出家沙門,千劫學佛的威儀,萬劫學佛的細行,都不一定能學成佛道,南方這些禪宗的魔子魔孫,竟敢誑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一定要直搗他們的巢窟,滅掉這些孽種,來報答佛恩。」於是德山大師挑著自己所寫的《青龍疏鈔》,浩浩蕩蕩地出了四川,走向湖南的澧陽。於是乎…就有了上述的對話。
金剛經所說的空,即是「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在「真空」境界上則「無所住著」、「離一切相」。在「妙有」境界上,則不捨離。點什麼心啊!要想如何降伏其心,就是「終日穿衣,不曾掛著一根紗;終日吃飯,沒有咬著一粒米」。你一直想著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那肯定終無所得;因為,談過去已經過去了,想未來又還沒到,說現在剎那間又已成了過去。
“當下”把握這個“點”,“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作主。在我面前的一切,都是我內心的影現,要臣服自已的心;不再把貪欲的心、嗔恚的心、愚癡的心往外丟:要感謝一切人事物,找到觀照內心的平衡點,入骨入心。體現的這一點心,純純淨淨,智慧由此而生,便是本來面目,行住坐臥就不著相,這樣真心就不會走動。
德山宣鑑大師有點心婆的點化,之後又遇龍潭崇信禪師吹燈開引,從此勇猛精進,後來大徹大悟,而有「德山棒」之禪風,教授參禪僧人。想著…想著…,夜深了,是來吃點心,還是去悟點心?
點點勾呈心,
心心轉捩點。
婆婆審心深,
深深金剛云!
《無異禪師廣錄卷》
點心不向言前薦。笑殺當年賣餅婆。
休向山林恣懶惰。石火電光容易過。
縱然入定不聞雷。簡點將來都是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