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天花亂墜」這句成語之前,先要知道天花是從何而來?「天花」,指天上的花。《大智度論》解釋說:「云何為天華(花),天華芳眾,香氣送風。複次,天竺國法,名諸好物皆為天物,以其妙好,亦為天華。」
《大乘妙法蓮華經》『…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原來是像雨一樣,從天上飄下了 —— 曼陀羅華(即小白花)、摩訶曼陀羅華(即大白花)、曼殊沙華(赤紅小花)、而摩訶曼殊沙華(大赤紅花)。
《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由此段經文得知,天花紛紛灑落是由飛天天女撒下,落在菩薩、大弟子身上。菩薩有百花叢林過,片葉不沾身的灑脫自在境界,可是這些聲聞、緣覺大弟子們,只因結習未盡,無始無明未破,用神通力也甩不掉身上的花朵。所以,天女、天花代表一念無明,若無始無明已破,無始虛妄習氣已盡,明心見性後,一念無明即可變為佛性。
還真有“天女”在散天花耶!所以,用來形容百花落地,燦爛奪目的景象。或形容事物由天而降,散布四處的樣子。就叫做「天女散花」。
轉回正題,根據經典記載,佛陀說法時,總是感動諸天以香花來恭養。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一》『…今者三界大導師,座上跏趺入三昧,……奉獻能仁最勝德,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花)亂墜遍虛空。…』
佛陀說法,感動欲界六天天神,降下各色香花,於虛空中繽紛墜落,皆前來供養。
又譬如:為法忘軀,捨身度眾,亦有天花亂墜之景象。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十》『…是時餓虎既見菩薩頸下血流,即便舐血噉肉皆盡,唯留餘骨。爾時第一王子見地動已,告其弟曰:『大地山河皆震動,諸方闇蔽日無光;天花亂墜遍空中,定是我弟捨身相。…』
《大莊嚴論經卷第十二》『…為於一鴿能捨是身,不憂惱耶?…諸天作音樂,空中雨香花…天雨細末香,悉皆滿諸道。花於虛空中,遲速下不同,虛空諸天女,散花滿地中。』
一則是“捨身餵虎”,一則是“割肉喂鷹”,是佛陀久遠劫前,成就了菩薩道,感動上天,天花亂墜遍空而灑滿地。
再者,法師登堂講經說法生動,有聲有色,極為透徹,也有「天花亂墜」的情景。《詩律武庫.卷一○.釋學門.講經天花墜》記載:『梁僧法雲,其母初生雲時,忽見雲氣滿室,光色瑩徹,因名法雲,及出家後更不易。梁武帝重佛,尤敬於雲。雲與誌公相善,誌亦重雲,號為大我法師。雲常講經次,有天花散墜,大眾咸睹,嘆異非常。』後來,在雲光法師所在山崗設壇講經的地方,得名為「雨花台」。
所以「天花亂墜」原意是指美妙花朵從天而降,或形容口才好,說話動聽。後來卻轉指言談虛妄,不切實際。比喻說話浮誇動聽,或比喻用甜言蜜語騙人。也就是台語說的「一支嘴,胡蕊蕊。」我想…應該是沒有人會相信有天花亂墜這一景象,所以才會從褒義詞轉貶義詞的吧!
現今名嘴一堆,評論時事八卦節目很多,我不喜歡看這種節目。有時瞄幾分鐘,看他們說的口若懸河,但主觀意識很強;有時根本是強詞奪理;有時簡直是信口開河;有時壓根兒就是在造口業……。就算說得對,那也是別人的事。因此我常以此句 ——「閒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已過。」——提醒自己。
雖說對的話而帶有嗔怒,或我執貪心不除,終不得好下場,何況盡說一些五四三的八卦。在《金剛經註解鐵鋑錎卷下》記載著:『昔日善星比丘講得十八香象馱經。人我不除。生身活陷地獄。雲光法師。講得天花亂墜。貪嗔不改。墮在堰牛。』因而,《佛海瞎堂禪師廣錄卷第二》更明說:『古今宗師。下棒下喝。各有宗旨。病在見聞。病在語默。病在情識。病在義路。病在滲漏。病在知解說得。天花亂墜。無有是處。』因此,只知道無相的理論,不見自性,落不到實處,任你說得有聲有色、天花亂墜、地湧金蓮,也沒有用
。必須落實在心地深處,明見自性,才可透得過種種境界,一步一腳印,解開如來真實義,切勿只是耍耍嘴子。
最後,引用古代詩人詩句,來形容「天花亂墜」。像是宋代詩人楊無為在《雨花台》一詩中吟誦天花情境:“貝葉深山譯,曼花半夜飛。香清雖透筆,蕊散不霑衣。”蘇轍也有一首《雨花岩》專詠天花“岩花不可攀,翔蕊久未墮,忽下幽人前,知子觀空坐。” 所以,「天花亂墜」畢竟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意境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