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一則關於雨林生態的深度報導:由台灣某大企業支持贊助的熱帶植物保種中心研究人員,赴所羅門群島尋找正在快速減少、甚至瀕臨消失的熱帶植物種子,他們深入原林採回濒危植物的種子,試圖在實驗環境復育它們,為這些因人為開發進逼而將失去立足之地的熱帶植物打造庇護所。
這則報導令我心頭湧上複雜的情緒,一方面佩服專業人士的遠見與努力,佩服企業家展現的企業社會責任;一方面不免感到惶惑,那些預言世界末日影片的大水、烈火、人們驚恐逃命的畫面,在人類可見的未來是否將不只是影片而已?今日科學家積極搶救、培育的動植物,都將是「諾亞方舟」上珍貴的物種,以確保人類等待尋得下一個奶蜜之地,得以建造美麗家園。
延伸搜尋更多相關資訊,了解到熱帶雨林散布地區也正是普遍落後、貧窮的所在,雨林被破壞的面積以每天六個足球場的速度在惡化,科學家估算,以這樣的速度,四十年內地球消失的雨林已相當於一個歐洲大小。地球之肺的危機造成氣候失調,樹木被砍伐、減少造氧量,而為開發燃燒雨林以致碳排放量驚人增加,蝴蝶效應,台灣這彈丸之地也不免受全球氣候暖化影響,全球性的沙塵暴、森林大火加上自家島嶼工廠排放廢氣廢水,缺乏節制、管理之下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看著藍天被灰濛濛的煙塵遮蔽,我們只能無言地戴上口罩,只能這樣沉默地接受嗎?
「保種」是國家、專家的大事,而庶民的日常事實上也與生態環環相扣。就拿前些時候鬧得沸沸揚揚的「衛生纸漲價事件」來說吧。
衛生纸,一項民生基本需求,因為國際財經觀察謂紙漿將大漲,賣場於是大肆宣告,造成民眾搶購,一袋袋、一箱箱往家裡搬,這種盲目的全民運動甚至登上國際版面。樹木是纸製品、建材的源頭,原林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消失,來源短缺,原物料漲價是必然的。
我曾經歷上幼稚園時,媽媽得用大別針把手帕别在我的上衣,再在我的口袋塞進兩張摺疊整齊的衛生紙讓老師檢查的年代;一直到國中,仍有帶手帕的習慣,洗過手、掏出手帕輕拭,上體育課一身汗,用手帕擦,大家都一個樣,好像就是理應如此。
然而隨著社會進步、民生用品充足,使用的要求變成「便利」,不盡然是「必需」,衍生出各式功能多樣、一次性商品,我、包括我同年代的消費者也被滔洗習於不再帶手帕了。流汗,用面纸;如廁,用衛生纸;擦手,用纸巾;自己家這樣用,大多數公共場所也都貼心準備。當漲價聲四起,檢討資源、環保的議題成了顯學,公共場所不再大方「無料」供應,然而大眾使用習慣已經「回不去了」,不便利,成了民眾的抱怨。
那段時間的小吃業者與消費者有著一段撲朔的「互動」。住家附近常去的一家早午餐店,不再如以往在每張桌子擺上一包面紙,改成擺在結帳的收銀機旁,常常聽到客人問:「老闆,沒有面紙了?」另一家專做外帶的便當店,則不再主動附餐巾紙;而偏就真有客人賭氣似的,從櫃檯抽了7、8抽,散放桌上,被電扇吹得四處飛……;該不該無限供應,正反兩方各有支持,然,回歸根本,該用當得用,不浪費、節約資源才是該被重視的。
據統計,台灣光是免洗餐盒一年便需消耗60億個,換算下來竟可疊成41萬餘座台灣101!若再加上紙杯、免洗筷,一個藂爾小島所耗掉的資源實在太驚人了。我們從小被教導要愛護樹、要保護樹,隨手可以為樹木做的,如自備水杯、自備餐具,減少免洗餐具的消耗,從自己做起,而小眾而大眾,聚沙成塔的力量不容小覷。當植物學家千辛萬苦攀爬原林巨木取下藍石松、英聖龍爪藍的種子時,我們的日常若能隨手做環保,一樣可以為「保種大事」盡一份力。
【中市青年290期 / 2018.Sept.】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