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浙江普陀山與江蘇杭州西湖皆是聞名的宗教聖地,同樣地,高雄左營蓮池潭也是一個著名的宗教風景區,廟宇環潭林立,為古今左營地方的信仰中心。蓮池潭畔廟寺之多有如雨後春筍,其中我最喜歡「啟明堂」。
![](https://photox.pchome.com.tw/s07/festiva6646/13/123103057758/)
啟明堂在蓮潭路上、舊城國小旁,奉祀關公,陪祀岳飛、鄭成功兩位民族英雄。在中國的歷史人物中,關公是我最崇敬的先賢,所以,有名的關公廟我都會去「朝聖」,例如台南市祀典武廟與開基武廟、高雄市五塊厝關帝廟、鹽水鎮武廟、屏東市聖帝廟、花連市聖天宮(帝君廟)等。大部份關帝廟的廟門上都沒有畫門神,只有門釘,乃因為關公是「武聖」,沒有人能夠在「關公面前耍大刀」,班門弄斧,不自量力。(按:祀典廟的廟門上也沒有門神,乃因祀典廟是官建廟,是皇帝、高官祭神的專用廟宇,代表天子至高無上的威嚴,所以不需要門神,例如台南祀典大天后宮就以門釘代替門神。另外,孔廟的廟門上也沒有門神,因為「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孔子「敬鬼神而遠之」。)
關公「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英勇事蹟是流傳千古、家喻戶曉的,且在《三國演義》一書中已有相當詳細精彩的描述,不容我多加置喙。
在傳統印象中,關公都是以手握青龍偃月刀的英勇站姿出現,而台南市祀典武廟與開基武廟內的關公神像卻是頭戴帝冠、雙手持奏板的坐姿,為「帝級」之象徵。不過,啟明堂內的關公神像則是「左手拂鬚,右執《春秋》」的文人造型(五塊厝關帝廟相同),是我見過關公像中最喜歡的一尊。因為手持關刀的關公神像殺氣較重,而我是一介書生,自然會比較喜愛讀《春秋》的關公像。
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曹操為了陷害關公於不義,特別安排關公和劉備的妻子「叔嫂同室」,但關公為保護嫂嫂的安全,晚上獨自一人坐在房門口,「左手拂鬚,右執《春秋》」,「秉燭達旦」而無倦容。這種重倫理、講義氣的情操,真是令人欽佩。
因此,關公雖然是武將,但是他好讀《春秋》,文武雙全,所以連文人也推崇關公,尊稱他為「文衡聖帝」或「山西夫子」,也是「五文昌帝君」之一。所以,每當考季時,除了孔子、韓愈、文昌帝君外,也有許多考生拿著准考證到關公廟裏祈求金榜題名。因為關公通宵夜讀至天明,所以用功與喜歡「開夜車」讀書的學生們也可以關公為表率。由於關公「正義」的形象,打擊犯罪、維護正義的「波麗士大人」也崇敬關公。此外,關公特重「忠義」,曾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講義氣」的精神,就連黑道兄弟也相當尊崇,真可謂黑白兩道通吃。關公一生俱備「智仁勇」三達德,知「禮義」,講「忠信」,橫跨文武二界,貫通黑白兩道,千古不朽,無怪乎歷代皇帝都賜匾讚其為「萬世人極」。
![](https://photox.pchome.com.tw/s07/festiva6646/13/123103049278/)
因為關公是軍人,所以很多役男要入伍當兵前,都會到廟裏祈求關公保祐軍旅路途平安順利。但據說因為關公是正直的軍人,所以當兵前拜關公,真的會很有當「軍人」的感覺。自己在當兵前也曾到關公廟中祈福,果真軍旅之路相當「精實」,被分發到最嚴謹的憲兵部隊服兵役,度過人生中充滿回憶的軍旅生涯。
![](https://photox.pchome.com.tw/s07/festiva6646/13/123103048016/)
每次參觀寺廟,總喜歡搜集廟裏的香火袋,一來保平安,一來也是當紀念品收藏。啟明堂的關公香火袋作工相當精緻,採紅底刺繡,左手拂鬚,右執《春秋》的關公神像造型。此外,還有文昌帝君的香火袋,也是採紅底刺繡。除了香火袋外,還可以向文昌帝君擲筊「求聖筆」--「五文昌帝君筆」(小楷毛筆),祈求開啟智慧。莘莘學子與考生可祈求學業進步,考試金榜題名,而文字工作者則求文思泉湧,「下筆不能自休」。
![](https://photox.pchome.com.tw/s07/festiva6646/13/123103058769/)
啟明堂坐西朝東,南倚龜山,北鄰半屏山,面向蓮池潭,隔著蓮潭路就是「春秋閣」--兩個矗立在池中的中國古典宮殿式樓閣,閣間有九曲橋相通。命名「春秋閣」是取關公手執《春秋》為意義。雙塔中間有一觀音大士騎龍的塑像,像後有橋直通潭中心,至底端有一亭,名為「五里亭」。午后近黃昏之際,潭水「波瀾不驚」、「浮光躍金」,站在五里亭內,微風輕拂,欣賞「翠屏夕照」,果真「心曠神怡」。雖無如先賢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胸襟,但卻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之憾。
![](https://photox.pchome.com.tw/s07/festiva6646/13/123103040461/)
山光水色的蓮池潭,有啟明堂與春秋閣,讓我們沉醉在湖光山色之際,還能緬懷關公的忠義情操。
左營啟明堂
高雄市左營區蓮潭路36號
(07)5816216,5817136
引用典故
1. 《論語•述而21》:「子不語:怪、力、亂、神。」
2. 《論語•雍也22》: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3. 元.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操欲亂其君臣之禮,使關公與二嫂共處一室。關公乃秉燭立於戶外,自夜達旦,毫無倦色。」
4. 三國.曹丕《典論.論文》:「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5. 唐.李商隱《登樂遊原》
6.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