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從高雄車站出發,買了一張普通車的車票,打算來趟屏東線火車之旅。
搭上深藍車身的普通車,車廂裏簡陋的綠皮座椅、車頂掛著老舊的電風扇及日光燈,雖然沒有一絲豪華的設備,但卻流露出一種古樸簡約的氣味,也勾起了我的鐵道記憶。小時後,搭火車是一件讓人既興奮又期待的事,這表示要跟大人一起出遠門了。二十多年前的火車沒有冷氣,每個靠窗的座位旁邊都有一只杯架,上面擺著兩個大玻璃杯,服務員便提著大茶壺,一個座位接著另一個走過,幫每位旅客盛水。這種記憶,至今仍鮮明地刻劃在我的腦海中。車上並沒有太多的旅客,座位上只稀疏地坐了幾個人。這樣也好,沒有肩並雜沓的人潮,也比較令人沒有負擔。今天是個晴朗的日子,雖然正值冬季,但在冬陽的暖烘之下,絲毫感覺不到一絲寒意。常聽人說,南部是沒有冬天的,特別是屏東。這對於怕冷的我而言,真是一大福音。將窗戶打開,迎著徐徐微風,望著窗外自然的景色,賞心悅目。很久沒有這麼優閒了,忙碌的生活,常常使人遺忘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和一些視為理所當然的美好,更常變成偷懶的藉口。在昔日有「東亞第一大鐵橋」封號的舊鐵橋平行陪伴下,火車疾駛過高屏溪鐵橋,映入眼簾的是高屏溪畔的河濱公園,有一家老小在野餐,也有人在放風箏。以前,大家對高屏溪的印象,就是又臭又髒的一條河,但在政府這幾年的整治下,再加上河濱的美化,使得大家又多了一處休閒踏青的好去處。
火車過了六塊厝車站後,停靠的是屏東線的最大站~屏東車站,告別了這個阿猴大站,再度搭著火車,繼續我的探索之旅。火車沿途停靠歸來、麟洛、竹田、崁頂、鎮安等鄉間小站。這些小站,大多是無人看管的招呼站,只有簡單的月台及遮雨棚,再加上幾排候車的長凳。因為在風雨無情地吹打下,站房逐漸破敗,所以僅存光禿禿的月台而已。有趣的是,這些小站的月台有的比火車列車的長度還要短,有時,坐在前段或後段車廂的旅客,根本不知道火車已經進站了呢。鐵軌所經過的地方,都是典型的農村或田地,有的種椰子,有的種蓮霧,還有高大的檳榔樹和漁塭,全線映照出純樸的農村型態。我望著窗外,像個貪婪的小孩似的,大口大口地呼吸窗外的空氣。空氣從我耳際輕輕地拂過,夾雜著泥土與果樹的芬芳氣味,伴隨而來的,是韋瓦第的「四季」樂章,陪我恣意地漫遊。這是屏東的鄉土的風情,也是南台灣的生命力。
火車來到舊稱「社邊」的鎮安車站,這是一個有段輝煌過去的「大站」。鎮安車站曾是東港線和屏東線火車的交會點,在以前交通還不是十分便利的年代,這兩條鐵路是東港溪沿岸鄉鎮通往高雄、屏東都會區的唯一選擇。昔日東港線的列車,都要在這裏轉車,所以鎮安站的站場很大,當時每天月台上熙攘往來的人潮,足足可以媲美其他縱貫線的大站呢。今天的鎮安站,隨著東港線的走入歷史,木造的站房也隨之拆除,人去樓空,只剩一座候車亭孤伶伶地立在月台上。當年的木製站牌尚還存在,上面字跡已在日曬雨淋下褪去了顏色。鎮安站的周圍是農田和養鴨場,罕無人煙。養鴨場外的小狗,仿彿是在看顧這座荒蕪的小站,偶而吠了幾聲,咽嗚地帶著些許哀愁,夾雜在寂寥的氣息中。昔日鉛華已退的大站,如今只有在上下學的時後,才會出現幾個背著書包的學子,為這荒涼的小站帶來一絲人氣。
過了鎮安之後,來到佳冬,一個典型的客家鄉村。出了車站,走在佳冬的小路上,到處都可見三合院造型的古厝,也沒有經過改建,仍維持客家部落的傳統型態,保留了相當完整的客家風情。所以,在佳冬到處都是古蹟。客家鄉親們親切地跟我打招呼,雖然我與他們素昧平生,且對他們而言,我也只是萍水相逢的過客,但他們的熱情卻像冬陽,溫暖了我的心。雖然,我聽不懂客家話,但我卻能從他們黝黑的臉龐上,領略到那一份純樸的良善。沿著路旁的指標,來到了著名的三級古蹟-蕭家古厝。從古宅的外觀不難看出,蕭家必定是當地的望族。古代的住宅,大多是三合院或四合院的結構,而蕭宅卻是多合院的設計,從這點也可看出其家族之龐大與富裕。無意間,我在蕭宅的旁邊發現了一個敬字亭,我像是尋到寶藏般的,興奮不已。客家人一向有敬紙惜字的風俗,紙與文字是聖人遺教後世的重要媒介。所以,印有文字的書本,或是書寫過的紙張,都不可隨意遺棄,一定要拿到敬字亭中焚燒,焚燒前並要舉行隆重的祭典儀式,以表示尊敬。所以,敬字亭是客家人尊文重教、重視文風的一種表徵。在敬字亭的旁邊有一面頹廢的牆,牆上鑲有兩面黑色石碑,石碑上的字已被風化,將近消失。從石碑上斑駁的字跡,依稀可讀出人名和所捐獻的銀元數,研判這應當是為了紀念當時合資出錢興建敬字亭的人。很可惜的是,這座敬字亭和石碑,並沒有受到當地人們的愛護和完整保存,就這樣任人在旁邊搭棚子做生意,不僅破壞了這些文化資產,也會讓文化工作者感到痛心。
![](https://photox.pchome.com.tw/s07/festiva6646/40/124627843329)
經過佳冬之後,就進入了枋寮鄉境內,也僅剩最後倒數的兩站~東海和枋寮車站。東海車站位在枋寮鄉東海村,因東海村原名北旗尾,所以東海車站舊稱北旗尾車站。東海村是個鄉下的村落,居住著一群克苦勤勞的村民,居民以稻作和養殖漁業為生。東海車站也是個無人的招乎站,最大的特色就是月台上擺放許多裝置造型藝術,是以鋼鐵條、汽車輪圈、排氣管、……等金屬為材料,在藝術家的巧思與巧手下,變成一尊一尊的機械人或一隻又一隻的動物,看起來十分有趣,令人不得不佩服藝術家的匠心獨具。
東海車站的下一站,也是屏東線的終點,南迴線的起點~枋寮車站。枋寮是個位於海岸山脈和台灣海峽之間的小鄉鎮,而枋寮車站最大的特色便是位於車站旁的枋寮藝術村了。枋寮藝術村是個發展鐵道藝術的生活小鎮,原先枋寮火車站的「三號」倉庫被改造為展演空間,車站旁荒廢的宿舍設置為藝術村,又因為枋寮的英文譯名是Fang-Liao,所以這裏又稱為「F3藝文特區」。
走進枋寮藝術村彷彿就像走進歐洲的小鎮,令人有種悠閒的舒適,不禁地就會將自己的腳步放慢,奢侈地享受這樣的恬靜之美。小路旁不僅有像如東海車站前的裝置造型機械人,還有許多藝術家的工作室,從事石雕、木雕、銅雕、紙雕、皮雕、版畫、空間設計、馬賽克拼貼、……等藝術創作。
走回枋寮車站,等待回高雄的班車。很快地,車門關上了,列車載著乘客,緩緩地離開枋寮車站,駛往高雄,繼續它的旅程。我揮手望著月臺上的站務員,直到他消失在筆直的鐵道上。明天,我將回到我的崗位上,繼續我的工作與生活,正如同屏東線的普通車也將每天往來於純樸的小站間。
生活,不一定要有太多的綴飾。簡單、自然、恬淡的生活,不也是一種美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