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2-19 20:36:12| 人氣1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64) 文/淨空大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64

http://www.amtb.tw/magazin/image/e_up_icon.jpg

 

五二、證以報身不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有人』,指發大道心之人。大心為因,『大身』為果。多劫勤修六度萬行,福慧雙嚴,功行圓滿,方能證得。所謂無邊相好身也。

  『有人,指發大道心之人』,即是開經尊者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有人」即是指這些人,亦即發無上菩提心之人。『大心為因,「大身」為果』。「大身」就是無上菩提所證得的報身。我們在讚佛偈裡常念到的「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就是形容佛的報身之大。如果不讀讚佛偈,單單看到經文上的大身,我們尚不知大到何種程度才謂之大。從讚佛偈裡我們細心體會,佛的身相實在太偉大,大到我們無法想像,也顯示我們眾生太渺小了。

  大身是果報,證得無上菩提的果報。我們都知道佛有三身:法身是本體,報身、應化身是所現之相。報身有兩種:一是自受用身,一是他受用身。此地所說的大身是指自受用身;至於他受用身,是教化地上菩薩所示現的。從初地到等覺,菩薩所證的程度不同,因此見到佛的報身也不一樣。初地跟二地所見的就不一樣,二地跟三地見的又不一樣,應化身就更不必說了。總而言之,不出《楞嚴》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菩薩依然是眾生,所謂九界有情眾生。九法界就包括菩薩。

  『多劫勤修六度萬行,福慧雙嚴,功行圓滿,方能證得。所謂無邊相好身也』。「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丈六金身」,此是世尊在世間所示現的應身。三千年前,世尊出現在北印度,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示現世間壽命八十歲,正是屬於應化身。佛的自受用報身,如《華嚴》所說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是相好無量無邊。此說是稱讚的話還是真實的?我們學佛的同修必須理解,佛門沒有妄語。世尊在本經告訴我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五語中是以如語為主。「如」是完全與事實相應,所謂「不增不減」,所說的與事實決定相應。這說明無量的相好是事實,不是稱讚,也沒有誇張。那麼多的相好,凡夫聽起來實在不可思議,甚至初學的人根本無法接受,因為我們完全不了解究竟圓滿大覺人的境界真相。

  「自受用報身」是性德圓滿的顯示。自性的功德無量無邊,所顯示的德相自然也是無量無邊。若於大乘了義的經論稍有契入,便能體會,自然不懷疑。佛在因地,就是在菩薩地位上,圓滿的大覺,最初也像我們現前的狀況相彷彿。雖然性德裡本來具足,但無量劫來性德被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所遮蓋。性德不能現前,必須靠修德來開發。「多劫勤修六度」即是指修德。在因位,修德非常重要,修德就是「而生其心」。雖生心,要無住,與性德就相應。如果生心有住,與性德就不相應;縱然累劫勤修,依然不能見性。因為他不能斷煩惱,不能破妄想。妄想即是無明。有煩惱障,有所知障,就不能見性,不能超越十法界。如果煩惱障不能破,就根本不能超越六道輪迴。這是我們必須認識清楚的。我們在這一生中,縱然不能破無明,也得想法了生死出三界,才算有所成就。

  我們學佛修行決不只這一生,過去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也是多劫勤修六度萬行,何以還落到今天這種地步?我們應當反省,應當覺悟。原因是我們雖然勤修六度,沒有認識到了生死出三界的重要。何以知道我們沒有重視這個問題,看看今生就明白了。我們這一生聞到佛法,對於了生死出三界這個念頭有沒有,懇不懇切?是否把了生死出三界當做此生中唯一的大事來辦?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很顯然的說明,我們的願望不懇切,對於世緣依然看得很重。所以,無明煩惱習氣不能斷,縱然這一生勤修六度,亦只不過是修六道裡的有漏福報而已。我們不能不警惕、不能不覺悟。

  「福慧雙嚴」。「嚴」是莊嚴。迴向偈云「莊嚴佛淨土」,我們以什麼莊嚴?要修福慧。什麼是福,什麼是慧?在《金剛經》上,我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菩薩所修的慧是無住。應無所住是修慧,而生其心是修福。生心要是有住,則有福無慧;無住不生心,則有慧無福,都不能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出六道十界的問題,都無法解決。《金剛經》上所講的福慧雙嚴,一定要以本經所說的標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生心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之處,點點滴滴下手,方為真功夫。

  「功行圓滿」。「功」是功夫,「行」是指我們日常生活行為。日常生活,即是世尊在本經開端為我們所示現的穿衣吃飯。世尊入舍衛大城托缽,這是出家人的工作,我們要把它看成工作、處世、待人、接物,每件事都是圓滿的功行,亦即每件事都具足「無住生心」,方是修行,方是學佛,方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華嚴經》告訴我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此與「無住生心」有異曲同工之妙!無住即是一,生心再多亦不離開一。一是無住,即是自性圓滿顯示;生心是自性無量德能的隨緣顯現。宗門常講「萬法歸一」。萬法是生心,歸一是無住。是故,對世尊這一教誨,我們要深解義趣,要在此處用功夫。掌握此原理原則,過的就是諸佛菩薩的日子,就不是凡夫了。所謂「轉凡成聖」,樞紐關鍵在此。如是的生活方是「福慧雙嚴,功行圓滿」。

  「方能證得」。世尊是圓滿證得,我們初學時是分分地證入。天台所講的「六即佛」,我們從分證,慢慢證得圓滿。實在說,恐怕我們分證功夫還達不到。我們現在開始學,明白了道理,懂得了方法,在生活中認真做,即可達到六即之中的「觀行即佛」。「觀」是觀念。從前凡夫的觀念是生心有住,現在我們懂得了,生心要無住,無住要生心,這是諸佛菩薩的觀念。「生心無住,無住生心」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就稱為「觀行」。即是現代所說的,落實在生活中,落實在工作中,落實在處世、待人、接物之中。

  如果觀念轉不過來,生活上做不到,再降低一層,「名字即佛」,有名無實。有名無實決定不得受用,即使佛法再通達,甚至講得天花亂墜,然而絲毫受用也得不到。現前得不到受用,將來生命報終時,依然搞六道輪迴,非常可怕。觀行的功夫得力,以此功夫念佛求生淨土,則決定得生。淨宗所說的功夫成片,即是這個境界。「相似位」是淨宗的事一心不亂,「分證位」是淨宗的理一心不亂。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 佛教居士林及美國

 

台長: 果前
人氣(1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淨空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風水寶地的形成 文/淨空大師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成功的秘訣(一) 文/淨空大師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