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10-01 21:40:04| 人氣1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 從祭祖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貢獻 文/淨空大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祭祖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的貢獻

http://www.amtb.tw/magazin/image/e_up_icon.jpg

 

 

  尊敬的主法和尚、各位法師、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大德:大家好!

  今天是二O一六年六月二十四日,由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和中華華藏淨宗學會聯合舉辦祭祖大典暨三時繫念法會,這不僅在英國是第一次,在整個歐洲應該都算是第一次。前來參加的,有全球各地的華人,還有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這真是稀有難逢的因緣,也是非常值得慶賀的一件大事。這次的祭祖,不但供奉中國古代三皇五帝、古聖先賢及中華民族萬姓先祖的牌位,而且供奉世界各國各族的祖先牌位。因為全球是一家,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所以對於各國各族的祖先,我們都平等的尊敬與祭祀,以感念他們對子孫後代的恩德。

前言:祭祖法會的緣起

  說起這次祭祖法會的緣起,必須回溯到去年五月,那時候,我聽說英國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都在學習中文,很佩服英國政府與人民的高瞻遠矚。所以五月底,參加完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多元宗教和平論壇之後,六月初我就過來訪問英國。希望告訴大家,中文裡面真正的寶是在於漢字文言文,中國古聖先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和成效都完整的保存在《四庫全書》裡頭,只要學會漢字文言文,就能盡情的汲取這些無價的智慧寶藏,為現代人所用。

  就在去年那次訪問英國期間,我結識了威爾士三一聖大衛大學的休斯校長,關於如何推廣漢學教育,我們暢談了三個小時,彼此理念一致。去年八月,休斯校長與兩位同仁一起到香港訪問,參加了我們香港中元祭祖法會,都覺得很歡喜,所以邀請我們到大學裡辦一場祭祖活動,我們答應了。然後我們就考慮到,既然要到英國來辦祭祖,何不多辦幾場?而且要辦大一點的,讓全歐洲各地的華人和各國的友人都能來參加。這就是這次祭祖的緣起。

  英國是一個具有優秀文化傳統的國家,近代出了好幾位偉大的漢學家、哲學家,例如伯特蘭羅素、湯恩比、李約瑟這些人,他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都有深入的研究與高度的評價。湯恩比博士甚至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這是高度推舉和肯定中華文化儒釋道的教育,必能幫助人類維繫社會的和諧安定與繁榮發展。

祭祖的重大意義

  祭祖是東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目的是表達對祖先的追思與感恩,似乎西方國家也有類似的做法。在香港,我們每年舉行三次大型的祭祖活動,分別在清明、中元、冬至這三個節日,目的是提倡孝道,緬懷老祖宗、古聖先賢傳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極繼承。《論語》上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認真辦理喪事,深切懷念先祖,社會風氣就會歸於淳厚。這是肯定了祭祖對社會安定和諧的正面作用。希望這次祭祖活動能夠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鑒,為人類和諧與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中國古人教導我們,「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意思是,老人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經驗與智慧,聽老人的話沒有害處;如果不聽,往往就會在眼前的事情上吃虧。誰是「老人」?老祖宗是老人,孔孟是老人,孔孟上面還有伏羲、神農等等。傳說伏羲到神農是五百年,神農到黃帝也是五百年,那時候還沒有文字記載。黃帝開始造文字就有記載了,有姓氏可考,黃帝到現在四千五百年,這是可以相信的。那麼這五千五百年之前還有沒有?當然有;如果沒有,我們從哪來的?所以要向上追溯,可以追溯到人類的起源,那就非常早了。即使從炎黃世冑開始算起,所有姓氏應該都是一家人,由於互相通婚,因此其他的族姓統統都有親屬的關係,所以真的是一家人。

  中國人心量大,開口都喜歡講天下,我們在經典當中看到,老祖宗都是胸懷天下,他不只是要造福中國人,還要造福天下人。中國人愛家,對家族的觀念很重;愛族,就是愛宗族,「宗」是同姓的,遇到同姓的人都有親切感;另外還有同鄉,所以同族、同鄉,這些都是基本的團結力量。這種觀念的形成,是因為接受祖宗的教誨,從小就潛移默化。現在我們更進一步強調大家都是地球人,在地球上生長的都是一家人,所以起心動念,我們要為全球一切眾生的福祉著想,這個心量就更大了。

為什麼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簡單講就是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展開來就是四科(四個科目),也就是五倫,四科第一是五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仁、義、禮、智、信;四維:禮、義、廉、恥;八德:孝、悌、忠、信、仁、愛、和、平。再展開就是三教九流,尤其是儒、釋、道這三教,儒家的代表是四書;佛家的代表是《華嚴經》,而《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道家的代表是《老子道德經》。

  為什麼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論語》一開篇就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包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習」就是篤行。學了之後要不斷的在生活當中落實,就會非常喜悅,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不亦悅乎」也就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人一生當中,求功名富貴不一定求得到,必須命裡有才行,如果命裡沒有就求不到。但是求這個,人生最高的享受,是一定求得到的,因為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就有的,人人都可以求得,人人都可以成賢、成聖、成佛,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求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落實在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學佛跟學儒的道理是相通的。為什麼要學佛?你看每部佛經,最後都有「皆大歡喜,作禮而去」,學佛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大歡喜。作禮而去,去幹什麼?就是去落實,就能得到大歡喜,真正的法喜充滿。

中國傳統文化總綱——十二個德目

  中國傳統文化開始於倫理,倫理是講人與人的關係,從「父子有親」開始講起,其科目分五類。「父子有親」,親愛,無條件的親愛、真誠的親愛,是父子。「夫婦有別」,別是不同的任務,不同的生理有不同的任務,夫主外,維持家庭經濟生活;婦對內,她最主要的是相夫教子,要把兒女教成聖人、教成賢人、教成君子,是她的任務。「君臣有義」,道義,領導與被領導,講道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條叫「五倫」,人與人的關係不外乎這五種,每個人來到這個世間都具有父子、夫婦、君臣、長幼、朋友這五種關係,決定不能超越,絕無倫外之人,這五種關係是天然之道。「道」就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不是某個人制定的,這是宇宙自然運行的規律,就叫做道。

  既然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之後都不是孤立的,注定要與大眾相處,那就要具足「德」,德是講在這五倫關係當中應該怎樣相處,應該如何遵循天然的軌跡。就五倫的起點「父子有親」而言,父子關係是道,這個親就是天然之德,是自自然然的親愛,一切德行都是以這個親愛為起點、為核心,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人與人相處,夫婦怎麼相處,領導跟下屬怎麼相處,兄弟怎麼相處,朋友怎麼相處,這些都是屬於德。如果我們能夠順著父子有親的自然規律去相處,去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就會幸福美滿;如果違背了這個自然規則,就一定會出麻煩,會有苦難。所以中國萬古不變的教育教什麼?就是教我們要明白這個道,而後順著道而行其德。

  德的具體內容就是五常,「常」就是不可以變更的;後來五常就演變出八德,因此我們常常講「倫常八德」。八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後來又有一個講法,孝悌忠信、仁愛和平。這兩種講法合併起來就是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德,十二個字是德。只要是人,就都要有這個德行,我們老祖宗千萬年之前,就用這幾個德目教導我們。德行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超越時間、空間。我在全世界,無論在哪裡講到這個道理,都會得到人們的歡喜讚歎。為什麼?因為講到他們心裡去了,這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如果有人呼喚,他們就能省悟過來。

  這就是中國古文化所講的倫常道德,是做人的基礎。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事待人接物不能違背這十二個字,要與它們相應,性德就顯現。修德就是把跟倫理道德不相應的妄想習氣放下,性德就現前。可見,中國老祖宗千萬年教學的總綱領、最高的指導原則就是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是要真的做到,你過的是天人的快樂生活;如果你能看破放下,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哪有不快樂、不自在的道理!

  【孝】

  孝是中華文化的根,像一棵大樹一樣,它是根。中國古人說,「百善孝為先」;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是自性的第一德。孝包含著自性的萬德萬能,所以一個人德行的啟發一定從孝下手,盡孝就是自性性德的圓滿流露。一個人如果沒有孝行,做再多的善事都是假的,就像花瓶裡插的花,插得很多、很美,但是沒有根,幾天就枯死了。所以孝最為重要。

  「孝」是會意字,在中國文字上,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子」字,兩個字合成一個字,這是指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的。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明白這個道理,才了解為什麼要祭祀祖先,為什麼要慎終追遠?因為祖先跟後代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的。推廣而言,孝就是佛法裡所說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宇宙一切萬物和我們自身是一體,整個宇宙萬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正如莊子所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如果我們看待一切眾生,「事諸父,如事父」,遇到年齡跟父母差不多的人,都要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父母一樣的恭敬孝順;遇到年齡跟自己兒女差不多的孩子,都看作是自己的子女。到什麼時候才知道真的是一體?到了明心見性,真相大白,才知道原來愛人就是愛自己。

  中國傳統教育就起源於孝。譬如嬰兒,他不會說話,沒有人教他,他無條件愛父母、信任父母,父母也無條件的愛他。古聖先賢看到這種父子的親愛是天下最寶貴的德行,就想到怎樣才能使這種親愛永恆保持不變,這就有了教育,這稱為孝道,是一切人倫的根本,中國人的教育就是教孝。只要人對父母的愛心永恆不變,他就會愛兄弟、愛妻子、愛親戚、愛鄰里鄉黨、愛朋友,忠君愛國,乃至能夠為眾生而犧牲自己,全都是孝道教育的成就。

  【悌】

  敬是中華文化的本,本是一棵樹的主幹,所有枝幹都從它而生。把孝落實在奉事兄長上就稱之為「悌」,悌是要尊重、敬愛年齡比我大的兄長。兄弟和睦相處是悌道,延伸出來就是尊敬長輩,尊師重道,所以學生如何事奉老師也是悌,這是師道。孝道是根,師道是本,中國傳統文化就建立在孝道和師道的基礎上。

  在世間,人天福報,美滿幸福,根在哪裡?根在孝道和師道。孝道和師道是平等的,相輔相成,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翅,一個也不能少。孝是道,悌是德,合起來就是道德。孝養父母是孝,奉事師長是悌。所以聖人之道只是孝道和師道的開展而已。人人孝親尊師,社會才會安定,人與人之間才能和睦相處,乃至能夠化解種種衝突,維護世界和平。

  >>續載中……

  恭錄自淨空老和尚講演集

 

台長: 果前
人氣(1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淨空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80) 文/淨空大師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養生之道 文/淨空大師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