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句話,「負向情緒的啟動永遠都比積極樂觀的反應快得多,人比較容易抱怨或陷入憂鬱,那是千百年演化而來的慣性,銘刻在基因裡,如同反射動作,不需思索就能完成。而正向思考則需要暖身。」
看完心有戚戚焉,在心裡直呼對就是這樣,而這句話也是我最好的寫照,而且稍微觀察自己思考,負向想法好像總是在我想起一件事情或情緒出現時,總會跟著來,甚至自動化了,不請自來,想到最後,還會有受害者心態出現,「好吧,反正事實如此,我又能怎樣,只能接受阿」,但是有時候,我發現我會跟自己據以力爭並且確認自己的想法,問自己,你真的這樣認為嗎?我比較喜歡後者的自己,通常有這樣出現的我,是比較有跟自己同在的,會有意識的捍衛自己,不允許自己被欺負而不吭聲,此刻的心不會小小的,裡頭因有愛的存量,能陪伴被負面情緒盈滿的自己,但是不自憐,就只是悲傷、難過,為自己失去而哀悼。
前者的自己仍會出現,尤其是突如其來的事件發生,還沒覺知事情會發生的因果,我會很有這樣的心態,都是他,害我這樣;好吧,那就這樣吧(心裡會想到自己該受這樣的苦),這階段的自己,會有很多埋院,不敢吭聲的,就會在其他地方據以力爭,彷彿我是可憐的,你要讓我,最糟的是又接連一波非預期期待,雙重失落又加重自己就是悲哀、不被愛的想法,當一個關心、陪伴的善意來臨時,就會習慣拒絕,覺得自己不值得或者就乾脆這樣不被愛下去吧,阻隔了再度感受愛的時候。
這兩者都並存在我身上,然而書寫此刻,也發現我越來越能在哪一個來到我面前時,區辨我想要那個,然後往下個階段走。即使當下沒有,在情緒湧現時,我會重現看顧自己,要自己哭失去的難過,而不是為可憐的自己而傷心。
在理書報台看到,來到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各自靈魂使命,有人來體驗衝突,有人來享受親密,我思索自己靈魂使命同時也回顧過往,親情感情上的失去,這是深刻愛過所帶來的傷,或許我的靈魂使命就是去體驗失去帶來的苦,而這背後的意義無非是要我能找回自己,不把自己給遺忘了,同時也透過此,能更敏銳感受到愛的溫度,它的無所不在。
當我又以靈魂使命姿態陪伴這段時間自己時,又長出一些力量,不嚷嚷時間不快點走,開始看到每一天在我身上所發生的變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