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同樣經歷的故事總是能在裡頭找到慰藉,一種原來你也是這樣,原來我不必為我有這種感覺感到罪惡。
回想我過往生命逢低潮時,也是同樣透過一本本和我同樣遭遇的故事小說裡找到救贖,然後生活開始撥雲見日,能再懷抱著無限希望走下去。
這兩天找尋理書早期育兒的部落格文章(http://lishu.typepad.com/love/2002/05/index.html),從他陪伴寶寶心情紀錄裡,我再次經驗到我真的不必為我在育兒階段時常出現的質疑感到罪惡,反倒是想去關心那個時而悲傷時而歡喜的自己到底是怎麼了。
我總是這樣,不太認同自己內心出現的聲音,常會覺自己一定是異類(和他人不同又如何?)或者猛烈批評自己怎麼可以怎樣怎樣...,而這樣聲音常使我想要好好照顧受傷自己同時又會有站起來指責自己情形,反反覆覆的自己也被自己弄得一團亂。然而當我能夠接納我有「不可以」的聲音時,直接和好友說這般心情時,內在情緒才能有機會好好梳理,人也跟著覺得神清氣爽了。
循著這模式或說過往情緒被好好梳理而有的美好感受經驗,照理說應該會希望以後遇到就這樣做,但在還沒確認別人也有這情緒時,我總是很遮掩深怕黑暗面嚇到別人,於是負向情緒無法露出頭,不斷在底下翻騰的結果就是我感到煩悶,並且對親愛的人容易暴氣,一點小事就會來到情緒失控局面,為此又感到抱歉,不斷重新立志要改變要改變這模式,然而在下次又失敗後,我感到厭煩,而面對他人說起我愛生氣,一方面懷疑一方面又因現狀如此而屈服接受我就是這樣,然而我真的愛生氣嗎?打從心裡好難好難接受這樣的評語。
那個害怕跟別人不一樣沒自信的我雖存在,而面對正在經歷的事件總是能從他人故事中找到力量也是真實的,慶幸的是,我不想一直待在一團亂情緒當中以及不斷批評自己無動於衷裡頭。不斷找尋出口為自己情緒裡出一條路徑來,讓我有機會走進去除草、鋪上能行走的柏油,想著久了或許害怕就會更少,迎來的會是更能肯定接納全部自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