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一個故事
從前有間禪寺,幾乎每天都有舉辦坐禪共修;某日,一名專門幫禪寺送豆腐的小販,又送豆腐上山去,他平日看那些師父、大德們坐禪,倒也不覺得什麼,那天卻忽然想嘗試一下,於是就向知客師說:「我也想進去坐坐。」
知客師說:「你這麼忙,怎麼坐得住?」
小販說:「你讓我坐後面試試吧!」
知客師見他堅持,才說:「好吧,你就在禪堂外圍靜坐,裡面打靜、你就跟著靜下來,聽到打板開靜的時候,再起來。」
等到打板子開靜之後,知客師問他:「你坐的如何?有什麼心得嗎?」
小販高興的說:「真是太好了,太不可思議了!」
知客師連忙問:「怎麼個不可思議?你領悟了什麼?」
小販說:「剛才這一坐呀,我把本來已經忘記的一些豆腐帳款,又都想起來了!我得趕快回去收錢。」說完就匆匆走了。
故事雖然像是笑話,但也闡明了「靜」的重要。「靜」是一種接近生命原點的境界,修靜是讓心沈靜下來,透過靜的功夫,我們真實的智慧就能顯現出來。
〈太上清靜經〉講:「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這段話的意義深遠!包括了道家那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部分,也涵蓋了回復生命之能的面向。
如何「清靜」呢?清靜經中亦有其說法;而在〈大學〉裡提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把這一段話拿來和清靜經的這一段相互對照,答案似乎不言而喻。〈大學〉的這一段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修靜的方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