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子基本上是蠻能哈拉的人,只要話題不是流行時尚或是3C資訊這一類的,我大概都還能聊上兩句;要是聊到文史、兵器武術或是美食方面,你就會發現柚子其實也是多話的人。尤其是跟年紀比較大的人聊的時候,我就會盡力發揮半桶水的精神。
當然,我也有完全呆若木雞的時候。比方說那回,我聽兩位長輩在聊天。從書法開始聊到孩子的教育,接著微積分及函數的問題,再來是水土保持的部份,而收煞則是在森林與環境的關係。
他們可不是像柚子一樣亂哈啦,從頭到尾引經據典,還有各種數據。甚至當場算起三角函數。那對我來說,是比甲骨文還天書的東西。
這兩位長輩都是大學教授,其中一位是數學系的,會聊這話題其實也算正常,但重點是,另一位跟他一搭一唱的,是我另一位書法老師。我們當時在書法教室,他們就在宣紙上用毛筆運算函數。
另一個重點是,柚子的這位書法老師,是史學系的教授。教歷史的。
那時候,沒記錯的話是因為同學的緣故,而去選修老師的課。而大家都知道,不務正業慣了的柚子,最不認真上的課是系上的必修課;而即使病到一個程度都還會爬去聽的課,不是選修、旁聽就是社團。(這不知道是什麼個性。)
啥?要證據嗎?簡單啦。各位猜猜看,畢業後跟著柚子四處奔波,一直不離不棄的大學上課筆記是哪幾門課呢?思想史嗎?不是。文學史嗎?不是。文字聲韻訓詁嗎?那沒做過筆記。現代文學?文學評論?古典小說?不好意思,都不是。
柚子我的筆記,最認真最完整的是書法史,那是選修史學系的課;資料最多最深入,還打成電腦檔儲存的,是武術筆記,而那是社團的課程;然後,喔對,為了資料而花最多錢的,是篆刻及書法,那是自己在外面繳費上的課。……,慢著,我去看一下我的畢業證書,……文學院……中文系……學士……,沒錯啊,我讀的是中文系沒錯。
言歸正傳。
柚子前前後後上過金石學及書法史這兩門課。後來不小心知道老師也有一個書法教室,當然就是二話不說跑去上課了。
剛開始還以為只是去那邊練字而已,結果到後來,卻發現寫書法是其次,重點是在那邊聽來的知識。
比方說,書法作品上牆是明代之後出現的這件事情,還有可以用字樣(就是各時代字體書寫的慣例或獨特之處)來判斷墨跡真偽這樣的知識,甚至有些關於陶瓷等工藝品的常識,基本上都是在上書法課時聽來的。
陶瓷?對,沒錯,你沒看錯,是那種用土捏好之後用火去燒,然後掉在地上會破掉那種東西。那為什麼跟我的書法老師有關係?是這樣子的,據我的老師說,他在回學校教書之前,曾經在陶瓷廠工作過一段時間,負責在瓷器上寫字。
說到這,不知道是不是開玩笑,據說,有個骨董商很自豪的拿他珍藏的清代花瓶給老師欣賞,老師是越看越眼熟,尤其是花瓶上那個乾隆御筆……。
當然,老師是不會說出來去破壞人家行情的。
再回來。我在這位老師的書法教室待過蠻長的時間,甚至回台北工作的那幾年,都還斷斷續續回去上課。而,如前面說的,我大部分書法的知識就是在這邊學到的。尤其是欣賞書法的角度。
我是到這時候才知道,一幅行書或草書作品要怎樣從單一字的字體結構、整個的行氣表現、以及墨色變化等等來欣賞。我以前完全看不懂行、草。
而最重要的,則是我在老師身上(包括第一位書法老師)看到,藝術創作不是把自己關在房間練字練到天荒地老就可以。技巧的熟練那不過是基本功而已,必須在技巧的基礎上,再去開展作品本身的生命。如果僅僅是只存在技巧的話,在古代充其量不過是個「書手」而已,可以去幫人抄抄書、寫寫信。
而作品的生命,其實是來自作者的生活。那深及廣的程度,會忠實的反應在筆端。就像弘一法師,就像顏真卿,他們年輕時的作品的確很好,但是那是可以模仿得像的;等到晚年,即使是隨便幾筆,那質感誰都學不來。
那是一生的菁華。走到最後,萬丈的波瀾變成些微的起伏,而那力道,卻變得更加厚實。
我的老師們已經慢慢趨近於那樣的境界了,而我,再過二十年、三十年,是否也能看到那樣的世界了呢?
Ps.圖片是唐朝張旭的《郎官石柱記序》。以草書留名的張旭,留下最可靠的書跡卻是工整的楷書,實在是很有趣的事情。而會用這張有點反光的照片,是因為當年課堂上的故事。喂,那位同學,這是張旭《郎官石柱記序》,不是緯中帖。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