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變成張惠菁的迷了。
曾經在很怪的場所啃讀《惡寒》。也因為一時動情,像蒐集喜愛歌手的舊專輯那樣,把所有缺席的她的書都買回。或是因為愛不忍釋所以讀了許多次的《告別》。還曾經在記者會上近距離地看著她,那樣思緒清晰地介紹著自己的新書。或者同坐在一個台上,講著種種自己相信或不相信的事……不再能在同一個城市的麵包店裡偶然相遇之後,像期待一個喜愛的作者一樣地盼望著她的新書。
給冥王星。
《給冥王星》,張惠菁著,大塊文化出版
宇宙中時刻存在著不可預期的轉變:時間之逝,空間的棄守與變換,心境的荒蕪,情感的炎涼……不論是外在狀態的更佚,或是內在思維的崩坍與重建,都考驗著經過的命名者:你、我,生活其中的人。可以選擇無感於任何微小事物,亦可以在歷史的法則中頓悟,張惠菁顯然屬於後者。在書寫過關係、對話過時間後,散文充分反應出生命淬練的亮度──張惠菁沒有漫淹的抒情,她理性、節制,在書寫的途徑裡自我開示,而更能詩意地轉譯疑惑,文字成為可共享的美好軟體。信手拈來歷史人物、細摹生活小事、送別遠際星體,為的都是剖解內在自我,像輕輕跳過一個水窪那樣,「衣沾不足惜」。轉變一直都在,有人因此哀傷難持,有人沉默目送,而能無懼地凝視轉變,並清明地理解,是張惠菁獨享的智慧。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4938
《你不相信的事》,張惠菁著,大塊文化出版
這是一本充滿關係的書。小說家張惠菁寫散文,揚棄抒情傳統,將生活瑣碎情狀、人生中途所遇見,一一交織成網絡。一線為家庭種種,寫驟逝的父親、家庭角色與互動,另一線則寫諸種閱讀:城市生活斯人斯事,彷彿在電影、書籍、音樂等不同文本中找到可對話的借鏡。張惠菁的文字不黏不膩,口語自然,卻似有一微妙運轉的星空宇宙,可以自煩躁複雜的關係枷鎖間抽身,透過書寫還原為自成一格的細膩,詩意,清明。生活中或有驚異、平淡、繁華、世故,那些偶爾戲劇化或過於家常的細節,都像是通過了她的濾鏡,不管閱讀的人如何想像評斷,她都堅持以自己的思考反芻,再述說一次。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93181
《告別》,張惠菁著,洪範出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40134
photo:顏寧儀。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dec/7/imgtoday/today-article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