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9-13 03:04:59| 人氣12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場跨領域的側寫,記一場冬雨裡的群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島嶼中央清麗的天空底下,緬懷連綿陰濕的島嶼北端的日子。

「很高興,在這個場合有你在」

佇立於民族所旋轉門前,回頭望向停留兩日的研討會地方,下了一句這麼的結論。雖是對外公開的研討會,但實際到了會場後發覺,這場會議毋寧是以民族所為核心的小型學術團體的討論,與會者約20餘人,與會學者也多半認識,並以民族所人類學者為網絡,向外連結相關的歷史或地理學者,詹素娟與康培德就是在這樣脈絡下受邀發表論文。

或許是所接觸的訓練亦偏向施添福方向的研究途徑與取向,以史料為基礎的客觀結構下的族群身份認定,故詹素娟的論文讀起來比較容易進入狀況,但正因這樣與人類學在學科觀點與訓練的差異,這篇論文也引起諸多討論,特別聚焦在是否材料無法說明族群主觀的心理狀態上,人類學者會認為其實只是學科訓練下的問題意識方向的差異,也許就他們看來,這一堆狀似官方的資料,若輔以田野調查,也許仍可完成所謂人類學觀點下的研究。在當下浮現了一種強烈的感覺,同樣一篇文章丟在不同領域,會激起多麼不同的討論火花。

中午休息時間漫長,也因而提供與會學者相互討論與閒聊的機會。正因規模小,在當下,更益發覺得自己彷若一位誤闖的過客。下午呂欣怡及林開世的場次主要討論地方發展的問題,呂欣怡援引觀光人類學的概念解釋內灣發展的問題,但文章諸多概念反而容易使閱讀生硬,年輕學者在經歷西方學術訓練的洗禮下,容易發生概念先行於實際研究,能用自己的話語清楚闡述的人實際上並不多,康培德在此點上就顯的可貴。

林崇熙的評論很有趣,他的開場白起於一個人類學式的田野觀察:昨日歷史博物館那種大型研討會與今日小型研討會氛圍的差異。或許在人類學的場子,田野成為一個觀察的代名詞。源於自身實務,他開玩笑的講國家是一切罪惡的淵藪,而林開世與呂欣怡的文章概念上反而可以互補形成更完整的論述。

第一天最後場次是賽夏人與排灣族的個案研究,譚昌國的研究與其說是論文,不如說是一位insider的觀察報告。黃應貴在提問時強調此點,提問語氣的慎重與平日溫和的感覺相融一股奇特的感覺。

次日,在陰雨連綿的溫度中走入民族所,一進場便看見康培德坐於其中,本不想做離他那麼近,但迫於前天的教訓(千萬不要坐在入口處,陳文德身邊會有一堆人在哪裡聊天)便走近他身旁坐下,但隨時間逐漸推展,很慶幸他也在場。

聆聽對他未完成論文的提問時,露出的,溫和的笑意。巧妙回應邱延亮、黃應貴尖銳的問題後,回到自己座位低聲短噓的模樣,一旁的我浮現了會意的微笑。綜合座談黃應貴點了我發問,想也許是他覺得我有點面善以致於以為我三天都到場,只可惜最終還是沒能參與他發表的場次。身為一位非此領域的學生,對主題欠缺較深入的認識,亦無相關的田野經驗,終只能選擇裝作不知所指名的是自己而放棄發問的機會。

會議結束於東北季風下的連綿細雨,他說,你要回台中了吧。我們的話語串起短暫的談話,隨會議的段落停筆,一股輕鬆的味道悄然醞開,這時心中漾起了有你存在於此真是太好了的想法。他的存在讓我在這充滿他者的場域中,感覺自己不是獨自一人走到這,於情感上的獨自,亦於領域上的熟悉,我看見一位地理學者怎麼走出去與別人交流。

明白,中央山脈以東之境終非你長久停留之處。你會回來,來到這個迎東北季風飄著連綿細雨的島嶼北端的城市裡。

「那時,他聆聽尖銳提問時,露出的,溫和的笑意」

文化創造與社會實踐研討會,2008.11.7~9

 

後記:
此文成於參與研討會結束後於台中某一日的書寫,那時的我身陷於中學的日常生活裡,能有一機會重新回溫大學時代的記憶,令人懷念。

 

台長: Eous
人氣(12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關於地理 |
此分類下一篇:地景敘事...?
此分類上一篇:What is geography?—文化景觀計畫期中審查會議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