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2-20 04:21:58| 人氣1,0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教育能培養出「下一個愛因斯坦」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首先,先事聲明一下,這一篇純粹是偏見。原本只是看完關魚的N窟中的某一窟之後的感想。

老實說,愛因斯坦在任何教育體系裡都很難出頭。愛因斯坦在德國唸得很不愉快,瑞士蘇黎士工藝學院也不是馬上接納他,而是讓他去預科多待了一年。

愛因斯坦是個自我教育的人,他的數學能力從來不是課堂上獲得的,因為他自修的程度早就遠遠超過課堂的進度。他的物理能力也不是蘇黎士工藝學院給他的,該學院就屬物理科的教學最差勁、最迂腐。愛因斯坦當年去那兒只是為了換一張大學文憑以爭取教職,讓他可以自在地研究自己有興趣的東西。

結果他畢業之後,學校也沒有留他。他的特殊相對論是他在專利局工作時自己研究出來的,沒有任何學校提供他研究經費,當時他才26歲。

愛因斯坦是物理學界最後一位孤獨騎士。「學校教育培養不出愛因斯坦」不是一個精確的說法,應該說,「愛因斯坦並不怎麼需要學校教育」。他並不是規規矩矩唸碩士班、博士班而得到教職的,他全憑他遮掩不住的天才。

說實話,我不覺得把愛因斯坦硬是納入教育體系,對他來說會比較好。如果你對教育制度的討論基於一個前提:「人才必須由學校中培養出來」,那麼我建議你先對這個前提予以挑戰。

當然,你也必須對近代自然科學及工程發展模式變遷,做一番了解及研究,再來談如何讓教育體系培養出一個愛因斯坦。

當今的科學人物中,最接近愛因斯坦典型的,應該是史帝芬霍金(時間簡史的作者),但是,我覺得絕大部分的科技人才,都不是愛因斯坦型的學者,錯不在制度爛,而是物理本身的發展,已經走到了一個截然不同的階段。

我大膽地進行一個跳躍。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根本就不是化學系畢業的,他不是碩士、博士,更不是大學教授,而只是一家公司的研發人員而已,在我的印象中,他發表他的發現的論文,好像還是用日文寫的。當然,諾貝爾獎可能不代表什麼,但是,這件事觸怒了某些學院中的學者,他們認為田中根本不配得獎。也許這也提醒我們,應該仔細思考一下,學校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你總不能露骨地說,學校是為了壟斷學術地位而存在吧,這太沒有理想性格了。學校本身是一個知識產生機器,或是製造知識產生器的工作母機?這聽起來好像都把人太物化了。那麼,學校是要做什麼?創造個人的幸福,透過個人幸福的創造,再增進人類全體的幸福?(這話太像老蔣的話,噁…)或者是進行集體社會制約的工具?一個再生產的場域?好了,大腦的一邊高喊人本的時候,另一邊卻又功利地想把愛因斯坦式的成就收編為學校體系的功勞,這未免太矛盾,也太政治正確了吧。

我這樣說話,對你是有點不公平。但是,我覺得最該受到非難的,反而是「文憑主義」。但是,從經濟面來看,文憑主義可以降低就業市場的交易成本,避免資訊不流通造成不完全市場的風險。如果一個社會演變成極端的文憑主義,市場會懲罰他們的。一個不識貨的老闆,必然會損失錄取某些天才的機會,而這個天才有可能拯救他的公司。

「優良的教育制度」能夠免除學生的痛苦嗎?我不覺得。也許在「美麗新世界」裡頭的學校,學生都不會感到痛苦,只有無邊的快樂及滿足,但是現實世界的教育不是如此。沒有痛苦,貝多芬就不是貝多芬,莎士比亞就不是莎士比亞(這個比喻比較不不倫不類,基本上莎翁的一生是蠻快活的)。

邱吉爾如果進了牛津劍橋,他可能只是個高明的政客,但不見得能夠帶領英國抵禦納粹,英國人應該要感謝,還好當時他被踢到軍校去,而不是進了名門大校,感謝這個有瑕疵的教育制度,沒有企圖一網打盡所有的人才,感謝它沒有精準地把人放在固定的軌道上,一輩子就照著這個軌道順暢地運行。感謝這個社會還是容許人們去痛苦、去失敗、去四處流竄、去逸出體制、去胡搞瞎搞。

哎,我這都是偏見。

台長: 買辦
人氣(1,0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