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都記得,1998年陳水扁競選連任台北市長失利之後,曾經引用邱吉爾的話,在這邊我把它節錄出來:
今天的結果也讓我想起英國的邱吉爾,邱吉爾帶領英國艱辛地走過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在大戰一結束的大選裡,卻立刻輸掉了選舉,而交出了首相職務。他在卸職的時候說,「對傑出內閣首相無情是偉大民族的象徵」,套用這句話在今天的結果上,也許可以說「對進步的團隊無情是偉大城市的象徵」。
好吧,大家對這話也就一用再用,畢竟他的文膽寫得好像很有學問的樣子。到了最近(2006)馬英九要發動罷免陳水扁的時候,再次引用了同樣的話,要民進黨員「起義來歸」,他說:
邱吉爾曾說,「對政治領袖無情,是偉大民族象徵」;民進黨應該想想,對政治領袖的無情,絕對是偉大政黨象徵。
結果李敖又寫文章批評,「馬英九跟陳水扁都錯了」,他說:
「對領袖無情是一個偉大民族的特徵」,更不是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所說,而是引述希臘史學家的話。
這下子,我的考證癖發作了。邱吉爾我們當然是知道的,我也曾經聽過普魯塔克(Plutarch)這個史學家,但是,他是希臘人嗎?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於是我把手邊的資料拿出來,歸本溯源,順便溫習了一下西洋上古史。
先還原有關邱吉爾的現場,他當年是在什麼情形下說出這話的?
首先,我翻遍了各種文獻,也沒能證明邱吉爾在1945年落敗時曾經說過這話。戰爭結束了,英國人也受夠邱吉爾了,人民沒有選擇他的保守黨,他不能回波茨坦去開會,對他的心靈而言,是相當大的一個創傷。據說,他老婆告訴他,「或許這是戴著面具的天賜恩惠」,邱吉爾陰沈地回答,「如果是,那它偽裝得真好」(這老怪物,哈哈)。
但是,老溫尼是很會給自己找事做的。他經常在公開場合出現,推銷他的言論,例如他1946年所炮製出來的「鐵幕」演說,但這邊要小小地爆個料,「鐵幕」這個詞並不是他發明的,而是他已經下地獄的老對手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發明的,不過他們指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一旦蘇聯戰勝德國,「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到亞德里亞海的地里亞斯特港」這一線以東,將會發生什麼事。當然,戈培爾早已跟著他的主子同赴黃泉(還有他的妻子及六個可愛的孩子,六個…天哪,他真是個忠實的納粹黨徒,奉行黨的政策到如此徹底…),所以也不會出來跟他打智慧財產權官司。
此外,他也很懂得搶鎂光燈,1947年當時還是公主的伊莉莎白女王在西敏寺舉行婚禮,他老先生硬是遲到,讓所有的人為他的進場起立鼓掌,把原本是主角的新郎與新娘(還是他未來的老闆呢)給冷落在一旁,這比台北市某冠夫姓的女議員對待甚少公開露面的馬英九夫人的手段還更誇張些。
好了好了,言歸正傳,邱翁下野之後,每日郵報及生活雜誌都預付高額的報酬,要他撰寫《第二次大戰回憶錄》,(他後來還因此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真是懂得名利雙收的老混球)。他組織了一個龐大的團隊來進行此書的撰寫,大家不要誤會,他要這些人是幫他整理資料及為他的口述做紀錄。
我們開始接近問題的重心了…他在這本書的第一卷「風雲緊急」(the Gathering Strom,曾被HBO改編成電影)的第一章「勝利者的蠢事」,批評1919年一次大戰結束後,法國的政局:
在法國人民的恐懼、憤怒和一片混亂之中,世界聞名的權威,並且同英美兩國有特殊接觸的克雷孟梭這個嚴厲又卓越的人物,一下子就被法國人拋棄了。普魯塔克說過:「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強大民族的標誌」(ingratitude towards great men is the mark of a strong people)。
好像到這邊似乎應該找到原典的出處了。不過,事情沒這麼容易了結的。
第一,從這段話引用的位置,他的貶多於褒的。況且還有個刺眼的章節名稱直指為「蠢事一椿」,他後面又接著說:
法國在遭到如此嚴重削弱的關頭,便犯這種脾氣,那是很輕率的事。在第三共和中,政治集團的陰謀活動又再度活躍起來,政府各部長頻頻更換,參與其事者或則有利可圖,或則以此為樂,不管怎樣,這已成為第三共和的特徵,在這種情況下,要找出一個相當於克雷孟梭那樣的強有力的人物來接替,實在是很困難的了。
從這一點比較戰後英國的政局,邱吉爾顯然有借古諷今的味道。
第二,邱吉爾還有沒有在別的地方引用這話呢?
據說戴高樂在1945年跟邱吉爾的往來中,對於盟國協助法國打敗納粹德國一事,做了一個判斷:「你們將會被我們的忘恩負義所震驚」(We shall stun you with our ingratitude)。看樣子,忘恩負義是政客對待別人的專長,也是政客最害怕被別人如此對待的慘劇,使得他們念念不忘於此。就像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喜散不喜聚」,聚就必然要散,情濃時就要轉薄,這是世事運行的道理啊。
第三,普魯塔克到底是怎麼說的?
在台灣住了這麼久,我們應該養成習慣,不要輕易相信政客的二手傳播,為了不再被這些罄竹難書、不求甚解的亂傳瞎說混淆視聽,貽害下一代的教育,我決定發揮追根究底的精神,繼續讓案情向上發展(這時候不要跟我提考試的事…)
在一陣胡找瞎找之後,終於找到普魯塔克的原文。首先,我必須更正大家的觀念,嚴格地說,「普魯塔克是希臘歷史學家、哲學家」是會造成誤解的,他大概出生於西元46年,卒於西元119年,咳…這表示,那時候西方世界「只有」羅馬帝國,希臘人已經成了亡國奴久矣。他出生的時候,龐培已經失敗,凱撒成為羅馬的獨裁者,他兩歲的時候,凱撒就已經遇刺。所以,我們只能說,他是個生活在羅馬帝國時期的希臘裔公民,曾在雅典學習、羅馬任教,遊歷四方,結識了許多重要的朋友,後回到故鄉皮奧夏。他大部分的事業都是在意大利進行的,你說他是希臘人,這跟我們現在講究的「土斷」政策,未免有些不合,照我們讀歷史的習慣,這時的人應該都叫羅馬人,除非他是那些跟羅馬人打仗的蠻族。
好吧,我這是雞蛋裡挑骨頭,硬是要跟李大師過不去,我想大師是不會跟我計較的。
說起普魯塔克,他一生中最出名的著作,叫做《對照記》,大家不要跟張愛玲對著照片寫出來的《對照記》給弄混了。他專寫希臘羅馬人物的傳記,而且是用對比的方式,一個希臘人物對一個羅馬人物,他們的神可以對應,連歷史人物也可以對應,這就奇了,他為亞歷山大、凱撒、伯利克里斯、費比阿斯、西塞羅、安東尼這些大人物作傳,還給他們配對批評,這就是他文章利害的地方。據說,他一共寫了50篇,其中46篇是有對比的,只有4篇是單人的。當時應該是用希臘文寫下,後來又好幾手翻譯,原書希臘文叫Bioi Paralleloi,英文Parallel Lives。英譯本以諾斯1575年刊行的版本最為出名,因為莎士比亞的劇本都是依據他這個版本,不過,據說因為他又是從法文譯來的,又轉了一手,所以有人認為那根本已經是諾斯在寫普魯塔克,而不是翻譯了。就由於這個緣故,所以他所使用的伊莉莎白式散文才有獨特的風味。如果大家是欣賞故事本身的英文,就不必去計較那早已源遠流長、不知散佚何方的希臘原本。台灣也有人翻譯了一部分,由吳奚真教授在1963年完稿的《希臘羅馬名人傳》,他根據的則是John Dryden刊行於1683年的譯本,但是沒有我們今天要找的那一段,這書上下兩冊,少年時曾經想從老爸的書架上偷來據為己有,但始終沒有得手,到了1990年以後,我自己掏錢買來當我的床頭讀物,因為一看就睡著了。
又得言歸正傳了…
這段被不斷引用的話,原文出在普魯塔克Parallel Lives(我稱為《對照記》,但應該叫《比較列傳》之類的,免得張迷來殺我)中的「The Life of Marius」,也就是「馬略傳」(有翻成「馬留斯」);對照的希臘人物叫Pyrrhus,皮洛士(318-272BC)。皮先生也是個有趣的人物,因為有個英文名詞就因他而來的。他是西元前四世紀古希臘的伊庇魯斯國王。是在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之後出生的,他與德米特里結盟並作為人質後,托勒密一世(救星)便視他為友,他也因而復國。西元前281年希臘在大蘭多的殖民地面對新興勢力羅馬的威脅托,請他幫忙,他從此南征北討,東奔西跑,最後當上馬其頓的國王,最後死在戰場上。他付出重大代價才取得的那些勝利,衍生出了一個詞「皮洛士的勝利」(Pyrrhic victory),也就是「慘勝」的意思。
那,馬略又是何許人也?Gaius Marius(157-86BC),比皮洛士差不多晚150年,他看皮洛士大概就像我們看當年的曾國藩吧 。
按照大英百科的說法,羅馬將軍、執政官,重新規畫羅馬軍隊。他確保了對非洲軍隊的指揮(西元前107年),通過第一次招募無土地的公民解決了長期以來的人力缺乏問題。西元前106年馬略打敗朱古達。羅馬受辛布里人和條頓人威脅時,他連續擔任執政官(西元前104~西元前100年),與敵人作戰並擊敗敵人。同盟者戰爭期間,馬略擔任指揮,西元前88年代替蘇拉成為亞洲的軍事指揮官,對抗米特拉達梯六世。憤怒的蘇拉向羅馬進軍時,馬略逃離羅馬求生。西元前87年馬略打回羅馬,第七次被選為執政官,並殘酷的屠害其反對者。
這段硬資料,我們得加以解釋一番。他跟蘇拉兩個人都是羅馬共和時期的獨裁者,而且後者還是他提拔上來的,兩個人殺到不行之後,龐培就開始當家了,也就是說,羅馬共和是直接完蛋在他們的手上。
馬略是平民出身,一心想往上爬。他出生的時候羅馬人發動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布匿克戰爭,徹底終結了迦太基這個宿敵,囊括了北非突尼西亞一帶的陸上及地中海霸權。迦太基省的西邊,就是現在的阿爾及利亞,當時叫做努比亞王國,是羅馬的附庸國,我們對他們的印象大概來自《英倫情人》裡頭,那個女主角從希羅多德的《歷史》中看來的那一段:努比亞的國王是個性變態,叫臣子躲在衣櫃中偷看皇后更衣,藉此炫耀老婆的身材(不知道他深層的心理動機是什麼),後來皇后發現了,大概覺得跟著這個變態的老公沒什麼好下場,於是展開復仇,找來偷看她更衣的臣子,慫恿他殺掉國王,自己做國王,她依然做皇后…好刺激的故事啊…所以女主角一說出來,在座的男士們全閉嘴了,不敢再玩那個「遊覽車上傳杯子」的整人遊戲,免得她又說出什麼駭人聽聞的故事…噫…上古的故事真刺激,什麼題材都有。
事情是從努比亞王國的國王開始的,他死的時候把國家分成兩塊,東邊給養子朱古達Jugurtha,西邊給阿狄魯巴統治,遺囑執行人是羅馬元老院,沒多久,驍勇苦戰的朱古達就開始打西邊的主意,要統一整個王國,同時他也開始妨礙羅馬人在國內的經商,又在羅馬的地盤上暗殺他的政敵,元老院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在112BC正式向朱先生宣戰,剛開始羅馬人兵敗如山倒,直到109BC馬略跟他的上司梅特魯斯Metellus被派去非洲,戰局才開始有所起色。因為馬略的幫助,梅特魯斯迅速擊敗朱古達的主力。但是,朱先生開始搞越共式的游擊戰之後,梅先生就沒輒了。馬略這時對他的上司的戰略構表達不支持之意,他的上司當年提拔他,算是他的庇護者(Patron),面對這個情形,馬略先生知道,他只有競選取得執政官的地位,才能獲得對軍隊的控制權。於是他不顧上司的不支持,堅持在107BC退伍回羅馬參選。因為他是平民出身,梅先生認為他的勝算不高,如果他輸了,身為馬略的庇護者的梅特魯斯臉上也不會光彩的。
沒想到馬略回到羅馬,發表了一篇《對朱古達之戰》的政見演說,還開了一張政治大支票,保證會抓到賓拉登…錯了,是朱古達。羅馬人對於過去幾個貴族出身、打仗不能取勝的執政官也覺得很窩囊,於是決定給這個平民將軍一個機會。
馬略在政治上意外的勝利,讓他得以按照自己的意思來進行戰爭,他首先改革羅馬軍制,從徵兵改為募兵,專業軍人的戰力不同凡響,又能解決失業的問題,果然藥到病除,但也種下未來羅馬軍團尾大不掉的禍根。按照普魯塔克的記載,馬略得再來到非洲品嚐勝利的果實時,拒絕跟過去的庇護人梅特魯斯會面,反而在他的代理人Rutilius來到此地接管他留下的軍隊時離開了這個國家。
關鍵來了,普魯塔克在這邊寫下了他的評論:a man whose ingratitude towards his benefactor had raised him to power。直接翻的話,應該是「忘恩負義能讓一個人感到有權力感」。這話很傳神地寫出人性,用來比擬選民與政客之間的關係也很貼切,但是所要強調的似乎不一樣,畢竟形,拋棄者並沒有顯得「偉大」,而是「有權力」…嘻嘻,還蠻負面的,通常是來形容變態用的。
普魯塔克在這邊又提到一件事:報應來得真快,沒多久馬略在這場讓他功成名就的戰役中提拔的助手蘇拉(Sulla,聽起來就像「豎仔」),後來攘奪他勝利的光榮,就如同他攘奪梅特魯斯的一模一樣。普大師還預告,他在有關蘇拉的故事裡,還會把何以如此快就反目成仇的原因做個敘述。不過,這就扯太遠了。
我的結論是,考證這句話的由來,是一種諷刺,到了邱吉爾之後,變成一種惡毒的諷刺,諷刺那些忘恩負義者,諷刺得他們沾沾自喜,以為邱吉爾是可憐兮兮地藉著抬舉他們來抬舉自己。到了陳水扁用它的時候,表面包裝得更響亮,內心卻更貼近原文出處的意思,變成最高級的諷刺的惡毒:「你們敢這樣對我,那你們遭報應的時間也近了…」
最後,我想懇請馬主席,拜託拜託,別人用這句都知道他們「為誰而用,為何而用」,獨獨我看您是在五里霧中,甚至有點誤用,我看您還是別引用了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