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長楊志良提出分期賣屋養老的構想,也就是像美國及日本的老年人已把房子抵押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再一次或分次給付抵押人一筆錢,維持餘年生活。對此,國內承做房貸前三大龍頭銀行包括台銀、合庫及土銀主管都認為,不僅房屋鑑價困難度高,抵押人存活年齡更是難以預測,銀行承受的債務風險相當高,有無承做空間,得要仔細評估。
據了解,美國在1980年代就推行「住宅擔保機制」,也就是屋主可拿房子去金融機構變現,由於美國人不太存錢,且美國沒有把房子留給下一代的觀念,最適合沒收入、只剩下房子的老年人,如今衛生署長楊志良在台灣也提出這樣的構想,但在台灣是否可行?至少銀行業者認為,「問題很多」。
銀行房貸主管表示,由於美國住宅擔保機制與目前民眾買房辦理房貸的概念是完全相反,申請房貸,銀行會一次給付一大筆錢給房貸戶繳付尾款,不過,住宅擔保機制則是房子抵押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先付款給抵押人,可採一次或分期給付,等到抵押人過世後,由金融機構取得房屋所有權。
銀行授審部則指出,依目前銀行法規定,銀行不能持有非自用不動產,即使承受不良債權,也必須在4年內處分掉,因此,若要推動類似美國住宅擔保機制,就必須修法鬆綁相關法規,同時,由於此機制與現行房貸不同,銀行要收回債權可能得等抵押人過世,也許10年、也許20年,如何評估未來房屋價值對銀行來說也是一大考驗,有無這能力也值得思考。
不僅如此,銀行授審部主管也點出,即使未來銀行處分不動產,能否拿回所有債權也是一大問題,以目前逾放屋拍法的折價情況來看,一拍通常會打8折,二拍打64折,三拍會再打8折,銀行債務回收風險相當高。
銀行授審部主管認為,除非政府在精算上能夠非常精細,降低銀行的疑慮,否認想要推動美國住宅擔保機制在執行上困難重重,有很多問題必須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