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2-21 19:01:15| 人氣2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冏世代的撞牆期(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時報10年後臺灣圖像


還記得這首歌嗎?「誰能不顧自己的家園,拋開記憶中的童年,誰能忍心看他昨日的憂愁,帶走我們的笑容…。


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雙手,讓我擁抱著你的夢,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廿二年前,音樂圈合錄這曲〈明天會更好〉,成為華語流行樂壇史上最成功的公益單曲。在那個尚未解嚴的年代裡,幾乎沒有人不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美好年代 共同的驕傲


廿二年後,一位網友在網路上寫下一段話,「聽到這首歌真教人感傷,對我而言那代表一個充滿希望、活力和愛心的年代。不知是否因為年華老去,只覺得現在的台灣充滿忿恨、絕望和無力感。」


在我們製作〈台灣希望二○○八〉系列專題的過程中,經常伴隨著這樣的嘆息與憂慮。官方統計數據不經過累積,看不到原來國家財政竟到如此惡化,貧富差距已擴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不走進現場,不知道原來台灣真的有那麼多人,過著兩個世界的生活。


這樣的現實,就像大塊文化負責人郝明義所形容的那樣:「過去十年來台灣的各個面向,普遍有一種呆滯中逐漸灰暗化的感覺。」他認為,現在已到了一個臨界點,未來十年的台灣,會像他說的「急遽墜落或者翻轉上升?」這是很多人的疑惑。


每況愈下 集體的焦慮


根據本報最新做的民調,只有百分之廿的受訪者認為,十年後的台灣會變得更好,卻有高達百分之卅四的受訪者相當悲觀,認為台灣的未來會比現在更差。即使在五十位意見領袖的訪談中,肯定台灣未來十年會更好的人,也不不到半數。


為什麼他們認為未來十年會變得不好?他們擔心的是什麼?根據本報的民調顯示,一般民眾未來十年最擔心的前五大問題是:治安、教改、青年競爭力、貧富差距、和官員貪汙;而五十位意見領袖最擔心的五大問題卻是:貧富差距、經濟停滯、族群對立、教改失敗和財政破產;其中有兩項是他們共同的擔憂:貧富差距與教改。


八月間才出版《台灣農業觀察─江湖在那裡》的作家吳音寧黯然地說,走過印尼、印度、美國金融重地的紐約華爾街,她處處碰到伸手乞討的流浪漢,如果台灣的貧富差距再擴大,她預言,「台北也會出現一大群討錢的人。」台大教授夏鑄九認為,貧富差距擴大將造成「社會片斷化」,社會分成一塊一塊的,國家只照顧某些族群的人,卻放棄了某些人。


迫切問題 就迫切解決


十多年前從越南到台灣的陳鳳凰,是第一位嫁來台灣拿到碩士學位的移民女性,她說,十多年前剛來時,覺得很安全,即使晚間上街都感到安心,現在只要身後有人就害怕會不會遭到搶劫,她直率的說,越南姐妹們講起來大家都怕,她們以為只有貧窮國家才會發生搶劫,「台灣好像已經邁向貧窮國家。」新象藝術創辦人許博允更憂心,「台灣恐怕會像過去的巴西一樣,面臨國家破產、社會崩潰的窘況。」


而教改為什麼成為一般民眾與意見領袖共同關切的問題?「小四生不會加法,小五生不會減法,國中生不會英文,高中生不會分數加減,大學生程度太差。」這是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的憂慮。


還有不少受訪者,看到我們的問卷,一路打勾,他們說,「這些問題,都會是未來十年面對的大問題。」問他們那一個最嚴重呢?他們的答案也很簡單,「每一個都嚴重啊。」


那麼多的問題,那麼多的擔憂,我們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才能讓台灣更好?作家張大春說:「遠見欺人,迫切的問題就迫切來解決,不需要太遙遠的遠見。」郝明義說:「既然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我們就該努力逼使執政者面對他們應該面對的問題,不給他們反智的機會。」


第四屆全國冠軍米得主崑濱伯說得更淺白:「認真對待自己的稻田,其他的就交給天公伯仔去決定。」 的確,台灣人永遠有這樣的韌性和生命力;在我們的調查裡,還是有百分之五十九的民眾對台灣未來懷抱希望,而且,還有百分之四十六的民眾願意為台灣未來採取行動。


中道力量 必能再發光


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沒有人有絕望的權力。」這幾年一直投入社區營造工程的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說,若要為台灣整體社會打一個分數,至少是及格的,「因為有一群默默無聞的人,不論藍綠如何對立,都堅守在各角落,為這塊土地奉獻一己之力。」只要壯大這股中道力量,台灣的未來希望無窮。台大醫師柯文哲也說:「從歷史眼光來看,台灣過去五十年也許歷經逆流、緩流,但從未停止進步。」


那麼強的信心,那麼多的希望,台灣明天如果要更好,就像夏鑄九說的「靠政府沒有希望,要寄託於台灣社會」,管他政治怎麼變,政府怎麼換,替未來十年台灣描繪圖像的人應該是你是我。
 

好好頭殼 別被政治綁架


本報訊
 台灣有個奇特的現象,走出去問十個人,有九個人告訴你,討厭政治、厭惡政治,尤其受不了口水亂噴只會罵人的政治。怪的是,打開電視各台都一樣,談話性節目只有多不會少,收視率還都不差。走訪意見領袖和民眾,許多人談著談著,不是嘆口氣就是大罵: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政治!


政治真的成為台灣的網羅,困住了所有的人?


創作歌手張懸有個曾經從政的爸爸焦仁和,她走了一條完全不同於老爸的路,更相信年輕人「不以為然」的態度,讓他們不會按長輩給的遊戲規則去走,反而能走出另一條新路。談到台灣的希望,她笑著說,「政治人物全下台。」還補上一句,「這算是實際的幻想和美夢吧。」


正在推動「三一九藝術下鄉」的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直言,「現在很多衝突和漳泉械鬥有什麼不一樣?」李永豐半開玩笑的說,解決台灣問題最急迫的就是停掉所有的談話性節目,「大家看完藍綠政論節目後就罵別人,實在有違人性的基本價值。」政大教授馮建三說得更直接:傳播媒體的環境非改變不可!


瀰漫對立 社會大隱憂


成大校長賴明詔也認為,台灣上上下下都在「鎖國」、「排外」,政治上,只看到藍綠內鬥,國際形勢卻無人關注,媒體經常成篇累牘的國內政治,國際新聞卻少得可憐,「把自己關起來,是台灣最大的危機。」


「台灣變成沒有中產階級,沒有中間選民,沒有中間力量。」台大醫院加護病房主任柯文哲認為,這幾年來,政務官更替太頻繁,政治上瀰漫著「因為你反對,所以我贊成」的對立,是最可怕的事。


李永豐呼籲:拋開政治,才能看清台灣的未來。拋棄政治可以是一種方法,但是,「我不介入政治,卻很難置身事外。」樞機主教單國璽這麼說。


罹癌的單國璽正在進行他的生命告別之旅,他對台灣的愛,讓他無法不關心台灣的未來。「台灣未來的希望還是由善良的民眾掌握,透過選票,相信可以選出清廉、品德操守都很高的領導人和民意代表。」政黨輪替的痛沒讓他灰心,他依舊對台灣的民主這麼有信心而毫不動氣。


統治階層 不應被讚美


政大教授陳芳明就沒這麼好脾氣,他把矛頭直接指向領導者,「我在扁的身上,看不到台灣的希望。」面對權力,只有一個方法,「不要被意識形態綁架,拒絕讚美統治者,對權力說真話。」而他口中的統治者,是此時的陳水扁,也會是未來的任何領導人。


很多文化圈的人,其實不願意碰政治,但政治氣候的惡化,卻逼得他們不得不想,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直指,他最擔心的事是大家都被藍綠綁架,專業中立的空間被擠壓,結果「大好頭顱找不到識貨的地方」。


政黨輪替之初,曾經受聘任為陳水扁的國策顧問的新象藝術經紀公司創辦人許博允,非常特殊地參與了紅衫軍倒扁,「身為台灣的一分子,不能不採取行動。」他不後悔曾經在凱道吹風淋雨,依舊堅持他的想法,「要解決台灣當前困境,換政府是首要之事。」


遠離民粹 靠社會自覺


作家張大春似乎從來沒對權力者正眼看待,國民黨執政時期,他著書《大說謊家》,批判李登輝總統;扁執政時期,他常在主持的廣播節目裡,明批暗諷陳水扁。最近,他在節目裡發起「我的一票選生活」,他要找一百個人談談過去這七年多來,自己的專業領域或行業裡有什麼改變,是好的還是壞的改變?別再被政治騙了,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靠政府沒有希望,寄託於台灣社會。」台大教授夏鑄九直言,台灣已成為民粹主義國家,台灣社會要懂得表現「我們人民真正的需要」,不能再被基本教義派俘虜。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長林孝信痛陳藍綠都缺乏對台灣的誠意,他更遺憾目前的選舉制度,顯然選不出有魄力、有能力的人為民服務,讓政治成為耍嘴皮的表演。


人民做主 用選票執政


選票到底能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政黨輪替後曾任教育部長的前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很有信心,「做不好的政府,當然會被人民用選票淘汰。」藍與綠在他眼中,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好與不好之別,「多次政黨輪替後,台灣的民主才會真正走上平穩的道路。」


一次不夠,要兩次;兩次不夠,還要很多次。曾志朗清淺的笑意,不知道能不能撫慰絕大多數陷入藍綠困境的焦躁的心?但是,他說出了民主的事實,台灣民主終究上路了,儘管這條路可能很漫長。


打開兩岸悶鍋 經濟出柙
本報訊
 

政客每一天都在恐嚇人民,中共對台動武是台灣最大的危機,但是,在我們的調查中,中共武力犯台卻是一般民眾最不擔心的事,擔憂的比例只有廿二%,在十二項問題中排序居末;五十位意見領袖中,更只有八人次對這個問題感到憂慮,也是居末。但是,在意見領袖的訪談中,改善兩岸關係卻是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五十人中有廿人次認為,這是第一優先要解決的問題。
 

國家安全概念被過分濫用


「兩岸關係」在台灣,既是朝野之間侃侃而談的政經議題,也是選戰烽火與國家認同操弄的問題與祭品。但何以政府與民間在兩岸議題的認知落差這麼大?也許外國人看得比較清楚,「國家安全是一個被政治人物過分濫用的概念」,這是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理庭的想法;歐洲商會執行長紀維德也持同樣觀點:「中國武力擴張的論點已被使用浮濫。」


台大教授夏鑄九也認為,中國現在積極發展經濟,不太想武力犯台,但台灣執政當局為了選舉,這幾年一直撩撥兩岸關係,造成台灣發展受限。
 

但「兩岸開放是台灣唯一的路,這道門一打開,別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不開放就是死路一條」,經濟學者馬凱說得斬釘截鐵。遠流出版負責人王榮文接受本報訪談時,人正在中國大陸各城市飛來飛去,他分別在福建安溪、北京和飛機上思考及回答了問題,他說,「只有擱置兩岸政治爭議,和諧處理兩岸關係,同時獲得台灣內部不同族群和大陸當局的支持,則台灣將否極泰來。」


參與過無數國際賽事的紀政感嘆,每個運動員的血液裡都流著一樣彩虹熱情的血,不會拒絕任何理想和平的競爭,很遺憾的是,在國際重義輕利的現實下,「台灣與中國各唱各的調,只會導致台灣在國際上被孤立。」


政策鬆綁 讓中國成為腹地


「解決兩岸問題應該優先於解決台灣國際地位的問題,而且刻不容緩!」佛光大學藝研所所長、文化評論人林谷芳認為,以台灣對於中國的經濟依存度,政府處理兩岸關係,政治考量應該少一點,把重心放在經濟、社會方面。


東海大學教授高承恕則疾呼,政府不用怕大家到外面去投資,現在欠缺的只是台商的回流機制和開放性的管理,「台灣能否獲得國際認同,關鍵在於經濟發展,現在老百姓最期盼的也是把經濟搞好,讓大家有好日子過,道理就這麼簡單。」


在我們的訪談中,許多人都認為兩岸關係的停滯是這幾年台灣經濟停滯的最主要原因。紀政就認為,「兩岸關係沒有進展,嚴重影響台灣的發展,導致經濟困境無法突破。」退休後心繫台灣未來,最近與朋友成立「台灣前途展望會」的前行政院長唐飛也感慨地說:「台灣的問題核心,還是兩岸,導致經濟問題擺一邊。」


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說,兩岸關係是經濟發展的根本關鍵,當前要務是改善兩岸關係,建立和平共存的條件,加速政策鬆綁和開放,讓中國市場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腹地。


不能自絕於全球供應鏈外


台灣人自己談問題或許容易被扣帽子、分立場,但在台灣札根做生意的外國朋友卻有不同的觀察角度,魏理庭強調,「台灣未來的狀態,取決於經濟和政治的強度」,政府應該更專注經濟的發展,因為台灣IT產業等相關高科技產業雖持續強勁,但已面臨日益劇烈的國際競爭,未來必須透過解除管制與國際化,來促進投資與提升品質成長。


魏理庭直言,政府決策應根據紮實的經濟評估,而非一時的政治風向,他憂心地說,中國的角色在全球供應鏈中日益重要,台灣更無法承擔自斷於全球供應鏈之外的後果。


紀維德也指出,台灣需要一條「提振經濟」的明確道路,朝野競選總統的兩位候選人必須認真考量如何放寬大陸投資限制,以及解決兩岸關係自由化、正常化的議題,以避免台灣日漸邊緣化;「亞洲地區其他市場的投資吸引力日增,台灣現在經濟成長牛步化,跨國企業與台灣本土企業捨棄台灣、另覓他地發展的風險日漸嚴重。」


外國朋友的憂慮,台灣人自己並非無感。長期關注教育問題的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直陳,目前國家最重要的就是把經濟搞好,經濟要好,必須提升工業技術,發動「台灣工業大革命」,建立自己的研發體系,「如果我們既無野心更無耐心,長此以往,一定會被大陸追上。」


雖然,台商紛紛前往大陸發展,但從事房地產多年的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表示,產業遷徙是很正常的,這並不代表台商或到對岸工作的台幹就會舉家遷往大陸,「開放兩岸三通,貨運便捷等,並建設台灣成為更適合人居住的環境,將是根留台灣的重要關鍵。」


事實上,拚經濟,不只是口號,而是意見領袖與一般民眾共同的願景;但兩岸關係這把開啟經濟發展的鑰匙,要怎麼鑄造?怎麼使用?政治與經濟能否真的切得開?中研院研究員瞿宛文說得簡明扼要:「正面務實處理兩岸經濟關係,給企業全球布局的空間。」


台長: han1103
人氣(2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網路的文章 |
此分類下一篇:盡量不要喝搖搖杯飲料(網路文章)
此分類上一篇:冏世代的撞牆期 (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